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红箭 73 亮相 25 年阅兵,服役超 40 年仍在用,解放军留它有何考量?

排行榜 2025年09月16日 14:07 3 admin

今年9月3日的阅兵式上,当100式坦克、新一代伞兵战车这些代表着解放军最新战力的装备驶过时,无数人的目光却被一个“老兵”吸引。

红箭 73 亮相 25 年阅兵,服役超 40 年仍在用,解放军留它有何考量?

它就是红箭73反坦克导弹,一款服役超过四十年的武器。这是进入21世纪以来,它第五次参加阅兵,它参加了09年、15年、17年、19年和25年等五次大阅兵。

这一幕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在红箭10、红箭12等更先进的型号早已不是秘密的今天,为何这款技术源自上世纪60年代苏联AT-3导弹的武器,至今仍在解放军中使用?

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能说明中国军事现代化建设中一条独特的、充满务实精神的道路。

根据国外媒体的推算,解放军最少生产和装备了超过10万枚红箭73反坦克导弹,这个惊人的数字,似乎正说明解放军被过时的装备拖住了手脚,难以轻装上阵。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10万枚以上的库存首先是一笔巨大的“存量资产”。如果简单粗暴地全面退役,不仅意味着惊人的资源浪费,更要求在短时间内生产同等数量的新型导弹来填补战备空缺。

更重要的是,红箭73并非独立存在,它与解放军装备序列中庞大的现役平台深度捆绑

红箭 73 亮相 25 年阅兵,服役超 40 年仍在用,解放军留它有何考量?

而更换导弹,远不止是换一枚“弹”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对成千上万辆装甲车辆的发射系统、火控系统进行全面改装甚至更换,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浩大系统工程。

一个普遍的质疑是,这款技术源自上世纪 60 年代苏联 AT-3 导弹的武器,其原版穿甲深度仅400毫米。尽管国产化后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升级,但在面对当今动辄拥有上千毫米防护能力的主流第三代主战坦克时,确实已经力不从心。

在强调“甲弹对抗”的现代战场,继续使用这种导弹,岂不是让部队在关键时刻处于致命劣势?

而在这个立体的作战体系中,摧毁敌方最坚固主战坦克的任务,更多地交给了性能更强的专用反坦克导弹(如红箭10)、武装直升机、攻击机乃至远程炮火来负责。

红箭73的任务定位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它不再是攻坚克难的“矛头”,而是清理战场的“扫帚”。它的打击目标不再是敌方的主战坦克,而是战场上数量更为庞大的轻型装甲车、步兵战车、伞兵战车、野战工事和火力点

红箭 73 亮相 25 年阅兵,服役超 40 年仍在用,解放军留它有何考量?

对于这些“软”目标,经过技术升级后的红箭73威力完全足够,将它用在这些地方,是一种“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资源分配智慧。

还有观点认为,红箭73服役四十余年仍是多种装甲车的“标配”,是不是反映出我国在“车载通用型反坦克导弹”这一关键领域,长期存在研发短板,以至于迟迟拿不出替代品?

这种看法忽略了一个事实:在此期间,我国并非没有研发出更先进的导弹。从红箭8、红箭9到技术更复杂的红箭10,都证明了我国在反坦克导弹技术上的持续进步

真正的难题在于“车载通用”这四个字。一款新的通用导弹,不仅要性能先进,更关键的是要能无缝或者低成本地整合到数量庞大、型号各异的现役载具平台上。

这反映的不是单纯的研发能力问题,而是系统集成、成本控制和装备发展哲学之间复杂的权衡。不过,这个难题如今已被攻克。

正如阅兵式上所见,新一代的100式支援战车等平台,已经全面放弃沿用红箭73,转而采用了外界推测为红箭13或红箭16的新一代通用导弹。

红箭 73 亮相 25 年阅兵,服役超 40 年仍在用,解放军留它有何考量?

这表明解放军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承前启后的关键节点,而红箭73的继续服役,正是为了保证在这个过渡时期内,部队的整体战斗力不会出现空窗期。

所以,红箭73的再次亮相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是军备停滞的标志,恰恰相反,这是一种成熟与自信的体现。

真正的强大,不在于武器库中没有一件旧装备,而在于能将每一件装备,无论新旧,都在其最合适的位置上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红箭 73 亮相 25 年阅兵,服役超 40 年仍在用,解放军留它有何考量?

当老兵红箭73与新锐100式坦克并肩驶过长安街时,我们看到的不是矛盾与落差,而是一种和谐的共存,一种跨越四十年的传承与迭代。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