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敦煌研究院:科技赋能石窟保护 数字共享文化遗产

排行榜 2025年09月17日 11:05 1 cc
敦煌研究院:科技赋能石窟保护 数字共享文化遗产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在石窟保护、学术研究、传承弘扬、人才培养与数字技术应用等领域深耕细作,不仅形成可复制推广的“敦煌经验”,更将成果辐射至麦积山等甘肃石窟群,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贡献“敦煌方案”。

敦煌研究院:科技赋能石窟保护 数字共享文化遗产

在石窟保护方面,敦煌研究院形成了“抢救性+预防性、本体+周边”的系统保护方案。目前,甘肃省石窟监测预警平台已统一接入院属6处石窟,构建起风险早期识别与处置的闭环体系。

敦煌研究院:科技赋能石窟保护 数字共享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监测中心主任、副研究馆员王小伟说:“甘肃省石窟寺监测预警平台,主要是属于预防性保护的一项重要措施,比方说针对下雨、沙尘天气对石窟寺的影响。在洞窟里面也有监测设备及时反馈我们监测的指标,比如说二氧化碳、相对湿度、温度等。如果这些指标超过阈值,可能引发壁画劣化的风险,这个时候我们就会采取关闭洞窟,调整游客路线等措施,用来做预防性的工作。”

在筑牢文物保护根基的同时,敦煌研究院也持续深耕学术高地,不断完善敦煌学学科体系。“数字藏经洞”平台的上线,以智能检索与开放共享模式推动全球敦煌学学术协同,让千年学术瑰宝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敦煌研究院:科技赋能石窟保护 数字共享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馆员丁晓宏说:“目前,我们已完成敦煌石窟300个洞窟的数字化采集,200个洞窟数字化的加工,212个洞窟的三维结构重建,169个洞窟的虚拟漫游。同时,我们也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八九十年代保存的5万余张的档案底片照片数字化扫描,形成了丰富的数字化档案成果,现在我们数据量超过500TB。”

敦煌研究院:科技赋能石窟保护 数字共享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科技赋能石窟保护 数字共享文化遗产

学术研究与保护实践的双向发力,为敦煌文化的全球传播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打破时空限制,敦煌研究院打造了“数字敦煌”。截至目前,已完成敦煌石窟300个洞窟的高精度采集,采集面积达到2.81万平方米,完成了4万多张底片的扫描、7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和45身彩塑的三维重建。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面向全球上线,为全球研究者、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灵感,真正实现了文化遗产“全球共享”的理念,这是敦煌研究院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又一次重要探索和实践。

敦煌研究院:科技赋能石窟保护 数字共享文化遗产

而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离不开人才队伍的支撑、区域协同的推动与国际合作的赋能。敦煌研究院注重人才培养,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文物保护与研究队伍;同时,积极将“敦煌经验”延伸至麦积山等甘肃石窟群。在国际舞台上,敦煌研究院同样主动搭建文化遗产保护交流桥梁,分享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的技术成果与实践经验,让“敦煌智慧”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不同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守护人类共同的文化瑰宝。

敦煌研究院:科技赋能石窟保护 数字共享文化遗产

敦煌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研究馆员郭青林说:“我们也想回馈到国际社会去,通过这些年积累的经验,我们在土遗址、壁画保护、石窟寺保护、数字化方面还是有很多的经验,可以给他们分享,把遗址保护好的同时,让他们在人才方面也可以快速成长。未来,我们敦煌研究院要建立一个国际的研学中心,也会请国外的学者来到敦煌,共同研究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沿线遗址,共同来保护这些遗址,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敦煌研究院:科技赋能石窟保护 数字共享文化遗产

下一步,敦煌研究院将继续以保护、研究、弘扬为核心,持续完善监测预警体系与文物保护技术,做强敦煌学学术高地与数字共享平台,让“敦煌经验”在更多文化遗产地落地生根,让千年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编 辑:李晓凤

责任编辑:朱 静

监 制:李国辉

敦煌研究院:科技赋能石窟保护 数字共享文化遗产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