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排行榜 2025年09月17日 17:23 3 admin


图文/刘新田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在东海之滨,舟山群岛的烟波浩淼中,藏着一座被佛光浸染千年的海上仙山,普陀山。

普陀山名为一座山,实为一个岛,四面环海,南北狭长,面积12.5平方公里。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来自梵语音译,在佛经里指观世音菩萨的修行之地。

如今岛上数十座寺院都供奉观世音,为观世音菩萨的应化道场,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为舟山群岛中的独立岛屿,四面环海,所有游客前往均需乘船,从离普陀山最近的朱家尖码头出发,要航行20分钟左右。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古寺棋布,名胜众多,再加上人流如潮,一日内走遍全岛很难,但做好攻略,充分利用公共交通,还是可以尽览精华景点。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我选择乘车直达索道站,乘坐索道登佛顶山,这样即节省时间,又不走回头路。

索道上可以远观穿梭的舟船和旖旎的海岛,还能俯瞰宝坨讲寺和万佛宝塔。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宝陀讲寺是新建寺院,普陀山第四大寺,北方宫殿的大气与江南楼阁的精致相融合,气派壮观 。

而万佛宝塔为普陀山最高塔,72.26米,八角九层十三檐,内供观音菩萨一万尊。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下了索道,迎面一句问候,“上来就好”,禅意幽幽,直入人心。附近还有“来了就好”、“越来越好”,言语简洁却蕴含深意。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索道站广场,还看不到佛寺,葱郁的树林中一条石板路,路口有一座石牌坊,方形门柱古朴典雅,门楣上竖额“佛顶山”。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上有绿荫遮蔽,下有步步莲花,静谧雅致的甬道,意境悠远,意味深长的禅语发人深省。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这处 “佛顶顶佛” 意境深奥,左念右念,读音不变,意思却可多重解读,比如“顶”即指佛顶山,又代表最高境界,又有顶礼膜拜的意思。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曲径通幽的尽头为“慧济禅寺”,又称“佛顶山寺”,初建于明代,占地2万平方米,殿堂145间,为普陀山第三大寺。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大雄宝殿覆黄色琉璃瓦,阳光下一派“佛光普照”景象。殿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为普陀山唯一主殿不供观音的寺院。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佛顶山海拔291.3米,为普陀山最高峰,慧济禅寺大雄宝殿为普陀山最高殿堂,此处供奉释迦牟尼佛,更体现出对佛祖的无限崇敬。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慧济禅寺建于山顶,受地形所限,其建筑并非传统的中轴线排列,而是沿山脊一字横向排开,殿堂左右相邻,这样格局的寺院还是很少见。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为寻绝顶入云深,普向尘寰证佛心。寺院居于普陀最高峰,荫映山巅,瑞霭弥漫,自带清心凉意,为香客游人必临之地。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出慧济禅寺后门,有一尊南宋诗人陆游的铜像。陆游曾二游普陀山,此为老年陆游在慧济禅寺旁与僧人饮茶论道的历史瞬间。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山海壮美,引古今文人竞折腰。1207年秋,83岁的陆游再游普陀山,提笔写下诗句:“挥袖上西峰,孤绝去天无尺。拄杖下临鲸海,数烟帆历历。…”。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在慧济禅寺后门西侧,有一棵号称“地球独子”的百年古树千万别错过。这棵树叫“普陀鹅耳枥”,是全世界硕果仅存的唯一一株野生植株。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树高约13米,树龄约250年,周围设有围栏,并安装监控设备保障其安全。

如今经专家不懈努力,已经培育出上万株幼苗,开枝散叶,这个物种已走出濒危状态了。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出慧济禅寺后门有一条石阶路下山,直通山下的法雨寺,名叫“香云路”。香云路共有石阶1088级,为清光绪年间募资砌石而成。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若不乘缆车,选择步行上山,就可以从法雨寺沿此路上山。路上可以看到一些虔诚的香客,三步一拜、九步一叩登上佛顶山。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香云路中段拐弯处,有方形巨岩矗立路旁,岩面上雕刻“海天佛国”四个大字,每个字约一米见方,典雅端庄,雄浑大气。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时任浙江总兵的名将侯继高,在此写下这四个大字,“海天佛国”不仅概括了普陀山的特色,更成了这座山的代称。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海天佛国”石上又叠一石,看似摇摇欲坠却千年不倒,石上题刻“云扶石”。

传说郭沫若游览普陀山时,曾以“佛顶山顶佛”求对,僧人以“云扶石扶云”相应,一时传为佳话。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香云路下端为法雨寺。法雨寺位于后山,所以也叫“后寺”。寺院依山取势,所有建筑分列六级台基之上,占地3.3万平方米,现存殿宇294间,为普陀山第二大寺。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寺前有九龙壁一座,宽12米,高9米,全部用青石浮雕而成,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每条龙都仿佛要从壁上飞出来一般。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第一重为天王殿,建于康熙年间(1698年),重檐歇山顶,黛瓦黄墙,拱门方窗,墙上书写浓墨大字“法雨禅寺”。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第二重为玉佛殿,面阔三间,小巧精致,原来供奉从缅甸请来的白玉佛像,可惜文革时被毁,现在供奉的是一尊雪白的大理石佛像。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玉佛殿前有钟楼和鼓楼各一,皂瓦黄墙,亭亭玉立。还有古柏一株,苍老虬劲,罗汉松一株,风骨飘逸,整个庭院意韵悠然。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第三重为法雨寺的主殿,“九龙宝殿”。大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面积将近一千平米。大殿重檐歇山顶,琉璃瓦金光闪耀,檐下彩绘明媚鲜艳,庄重典雅,富丽堂皇,十足的皇家气派。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如此规格的大殿,在别的寺院肯定没见过吧?因为它是有史以来中国古代寺庙建筑中,规格最高的一座殿宇,独一无二!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下令拆解废弃的南京明故宫九龙殿,将其建材整体打包迁建至法雨寺,这才有了这皇家级别的九龙宝殿。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大殿内观音菩萨头上,还有国宝级的明故宫原物,九龙藻井。一条金龙踞顶,八条金龙盘绕,正中一颗明珠闪耀,九龙夺珠,栩栩如生。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殿前有古树十余株,其中西侧的银杏腰围三抱,树龄500年以上,东侧的龙凤柏苍老劲健,螭蟠虬结,为普陀山知名古树。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法雨寺整体布局最为紧凑完整,依山傍势,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相映成趣,香烟火烛营造出意境悠远的佛教氛围。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第四重为御碑殿,重檐歇山,殿宽五间,进深四间,接近方亭的样式。原供奉的雍正御碑已被毁,现供奉千手观音,所以也叫“普门殿”。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最后一重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黛瓦黄墙红门窗,巍峨气派,廊柱上挂满楹联,内供奉“三世佛”。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从法雨寺坐车前往东北方向的梵音洞景区,下车左转,还藏着一个名不见经传,但近来人气爆火的网红寺院,善财洞。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善财洞是一座小庙,传说善财童子曾在此修行,因而被视为普陀山“第一财穴”。求财的人太多了,离大门还有好几百米,队伍已排得首尾不见。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人们携带尾号为8和9的百元大钞,在“善财洞”石壁上一边摩擦,一边默念、“一摸千千财,二摸万万财,三摸千千万万财,大财小财都进来”。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梵音洞也叫梵音洞庵,位于普陀山东北的岬角处。雕栏玉阶,亭台楼阁,皂瓦黄墙,傍崖危立,仿若仙宫瑶台。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门楣上“梵音嘹亮”意味深长,意思是你若将佛的教诲领悟于心,就感受不到尘世的纷乱杂音,就能听到佛清晰的真言。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真正的“梵音洞”就在这寺院之下,临海崖壁的狭缝尽处。崖壁经海浪长期侵蚀,形成狭长石缝,底部的石洞,相传为观音菩萨现瑞相处。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在石缝两壁之间,石桥凌空而架,桥上建有双层佛龛,名“观佛阁”,前可望海,后可观洞,有缘者见观音,无缘者听潮音。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此地也为观海听潮的最佳处,脚下绝壁凌空,海潮涌入,惊涛拍岸如万马奔腾,声震如雷,闻者无不惊心动魄。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由梵音洞乘车直达普济寺。在普济寺东侧首先会看到一座造型古朴的石塔,这就是普陀山最古老的建筑物,三宝之一的“多宝塔”。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石塔方形五层,高32米,始建于元,已有700多岁了,由于当年建塔得到太子资助,又称“太子塔”。

“多宝塔为”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古建,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元代古塔。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济寺坐落山前,又叫“前寺”,始建于后梁(916年),康熙时(1699年)更名为普济寺。

寺院占地2.6万平方米,拥有殿堂357间,为普陀山第一大寺,是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一切重大佛事活动都在此举行。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济寺前有菩萨墙影壁,上书“观自在菩萨”,字高近两米,雄浑苍劲。“观自在”与“观世音”属同一菩萨的不同译名。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正前方“御碑亭”一座,雍正九年(1731年)所建,内有雍正所书白玉碑一块。

普济寺是汉传佛教寺院的典型代表,也是清代官式建筑的重要遗存。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御碑亭后是约15亩的“海印池”,也叫放生池。池上三座桥,左边的叫瑶池桥,右边的叫永寿桥,中间为平安桥,据说中间只有皇帝可以走。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海印池三面环山,四周古樟参天,池水为山泉所积,清莹如玉。古桥横卧水波,水面倒映亭阁,真如人间仙境,美轮美奂。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海印池后为普济寺正山门,面阔五间,黄瓦重檐,规格很高。山门内,据说有明万历、清康熙和雍正的御碑三块,所以也叫“御碑殿”。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这里虽是普济寺正门,但从未有游客由此进入过。相传当年乾隆皇帝微服来访,在此吃了“闭门羹”,恼怒之下传旨永远不得开此大门。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天王殿,又称金刚殿,重檐歇山顶,红墙灰瓦,迎门一尊弥勒佛。大殿前后各设一门,但前门也是封闭状态,只能绕过去后门进入。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在普陀山众多的寺院中,哪一座寺院香火最旺,规模最大,许愿最灵呢?一定是普济禅寺!

供奉观音菩萨的圆通殿前,人声鼎沸,香烟缭绕,铜鼎炉都被香客摸得铮亮。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圆通殿”是普济寺的主殿,相当于大雄宝殿。“圆通”为观音菩萨的别号,相传观音只要听到救苦救难的声音,便能“耳根圆通”,有求必应。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圆通殿面阔7间,进深6间,重檐歇山,黄琉璃顶,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可容数千人,为普陀山观音道场的主奉正殿。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殿内庄严地供奉着8.8米高、独一无二的毗卢观音像。与其他寺庙所供的菩萨化身不同,这里供奉的是观音本尊的正身像。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大殿东西两壁又各塑16尊不同服饰,不同形态的菩萨,称观音32应身,即观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时现身说法的形象。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香樟树,作为普陀山最多的基调树种,为古寺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圆通殿前巨大古樟特有的虬曲苍劲,给每个人都留下深刻印象。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再后为法堂,面阔5间,重檐歇山,楼下是法堂,供奉三世佛,楼上为藏经楼,收藏万卷经书,所以此殿也叫“藏经楼”。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济寺的配殿里,还供奉着文殊、普贤和地藏菩萨,这样就把中国四大佛山的主佛,都集合在一起,使“震旦第一佛国”普陀山更显法力无边。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乘车来到普陀山东南海岸,郁郁葱葱的竹林后,掩映着一座古寺,这里便是传说中观音菩萨结庐修行,度化众生的地方 ,“紫竹林”。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古寺正对海边,宋代起这里就建有寺院,几经损毁重建,成为现在的紫竹林庵,庵额“补袒紫竹林”为康有为所题,“补袒”与“普陀”同音同意。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禅院依山而建,殿台三重。圆通殿中的观音像手持杨枝,脚踏莲花,慈悲而温和,这是依据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杨枝观音图》雕刻而成,是普陀山最珍贵的观音造像之一。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紫竹林外是一片岩石岬角,有一处海蚀洞穴,纵深约30米,洞底通海,潮水涌入时声震如雷,因而得名“潮音洞”,壁上字为康熙皇帝所题。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石崖上还刻有"现身处"三字。据载,宋元时期来普陀朝山的香客,多在潮音洞前扣求菩萨赐福,有缘人果真在此目睹观音现身。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潮音洞旁,有一小禅院,灰瓦白墙围绕,木栅装饰更显得质朴古拙,院中三间佛堂,终年香烟缭绕,还有个特别的名字,“不肯去观音院”。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不肯去观音院”的建筑独具特色,与岛上明黄墙体的其他佛寺不同,有点日式建筑的风格。

这里还真的跟日本有点关系,墙上的浮雕就讲述了其中缘由。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唐咸通四年(863年),日本僧人慧锷入唐求法,从五台山请得观音菩萨像一尊,准备迎归本国。舟行至潮音洞海域,突起风浪,数番起航,均不得行。慧锷猜想观音一定是不肯东渡,于是便将观音像留在海边渔民张氏的茅屋中。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到了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信众在张氏宅址正式建起岛上第一座寺院,供奉观音菩萨,始称“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作为观音道场自此开始。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殿里供奉着十一面观音像,匾额上写着“震旦慈怙”,传说中“不肯去”的观音菩萨从此驻留中土,成为华夏众生的慈悲守护者。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南海观音像离潮音洞岬角不远,可以步行前往。

1997年10月30日,“南海观音”铜像建成开光,这尊33米高的巨像,从此成为普陀山的标志和象征。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南海观音”仿金铜材铸造,净高18米,底座15米,重70余吨,面如满月,慈眉善目,左手捧法轮,右手施无畏印,金光闪烁、高入云霄。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普陀山在东海,为什么称南海观音?一是佛经里说,观音菩萨的道场就在南海。另外古代中国的中心在中原一带,浙江沿海在方位上就属于南方了,所以有“南海观音”一说。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铜像底层是面积一千多平米的“南海观音禅林”,供奉500多尊形态各异的观音像。铜像周围,为普陀山最大的万人礼佛广场。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瞻仰南海观音时,恰逢日落时分,火红的夕阳将海面染成橙红,与金红的晚霞交相辉映,眼前一幅水天相接的温暖画面。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广场上,夕阳映着铜像,海风携着梵音,场面肃穆而又安祥,对许多人来说,来普陀山不仅是一次旅游,更是一次心灵朝圣。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夜幕渐垂,普陀山灯火映波,万籁俱静,礼佛路上光影氤氲,祈福人群骆驿不绝,置身其间,恍入佛国仙境。

东海之滨——海天佛国普陀山

夜色中登船返航,普陀山之行画上句号。

心怀虔诚而来,满载福祉而归,与普陀山的缘分暂告一段落,但心中的善念永不落幕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