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排行榜 2025年09月19日 14:59 3 cc

穿过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南门,拐进一条仅500米长的小巷,仿佛突然从喧嚣跌入一片烟火与文艺交织的奇妙地带。这里是蓁巷——东大学子口中的“校外食堂”,也是南京老城更新中悄然蜕变的缩影。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初秋的午后,阳光透过梧桐叶洒在砖红色的店招上,空气里飘着咖啡香和油炸小吃的热气。一位白发老奶奶守在摊前炸臭豆腐,油锅滋滋作响,旁边是新开的艺术商店,橱窗里摆着手工陶瓷和独立设计文创。仿佛时空在这里交错:一边是三十年不变的老味道,一边是00后追捧的新鲜潮流。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而就在两年前,蓁巷还是另一番模样。

蓁巷记忆:从“被遗忘的角落”到文化地标

改造前的蓁巷,是许多城市老街的典型写照:垃圾箱零散堆放、店招褪色斑驳、人车争道、停车位挤占行走空间。居民买菜散步,连个歇脚的地方都难寻。2021年,南京入选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蓁巷悄然迎来转机。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如今走入巷口,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融合黄、绿、黑三色的文化景墙。原来这里是一个笨重的变电柜,如今却成了讲述历史的窗口——墙上镌刻着“国子监”“成贤街”等历史地名,搭配东南大学元素创作的“蓁蓁”IP形象,俏皮又典雅,瞬间拉满了街区的文化辨识度。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漫步之间:文艺烟火与交通新秩序

蓁巷的改造,并非简单的“涂脂抹粉”,而是一场系统性的空间重组。

最直观的变化是交通。从前人车混行、拥堵不堪,如今从大纱帽巷以南划为双向通行,北段改为单行,取消18个路边停车位,引入透水绿道引导非机动车流。走在绿色铺装的道路上,不再需要侧身避让电动车,反而可以悠闲地看店招、拍角落、停下来买一杯咖啡。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街道两侧增添了休闲座椅、绿化花箱和艺术装置。尤其在蓁巷15号楼旁,一个原本堆杂物的角落被改造成雅致的休闲亭,常有老人坐着聊天、学生捧着书发呆。东大沙塘园宿舍临街的围墙上,点缀着绿植和带有电子元件元素的装饰LOGO,默默呼应着学校的工科气质。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味蕾与灵感并存:老店新店共筑街区灵魂

蓁巷最动人的,是那份“变与不变”的平衡。

“水西门李云鸭子店”还是那个玻璃橱窗、那个熟稔的剁鸭声,只是门头更整洁明亮;“老奶奶臭豆腐”依旧摆摊三十年,酱料配方如初,却有了更干净的操作台和标识。这些记忆中的味道被保留下来,成为街区的情感锚点。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与此同时,新业态悄然生长:泽朵咖啡的豆香飘出巷子,如意面包店摆着碱水包和可颂,有的没的艺术商店陈列着插画和手作。更值得一提的是,东南大学文创基地和师资力量也介入其中,推动原创文化空间孵化。这里不只是“小吃街”,更是能逛、能坐、能读、能体验的复合街区。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背后的温度:“三维共建”让更新更有生命力

蓁巷的更新,并非自上而下的“样板工程”,而是一场多方协力的“温柔革命”。

商户自主更新近30家,街道提供品牌升级支持;东南大学规划团队驻场设计,甚至采纳学生提议复原“草木繁盛”意象;街道举办4轮“蓁心话·巷未来”讨论会,成立生活圈共建委员会,让居民、商户、学生都能发声。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正是这种“商户主导+校地联动+社区协商”的机制,让蓁巷避免沦为千篇一律的网红街,而是长成了有根基、有记忆、有活力的生命体。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结语:一条小巷,一座城市的微缩哲学

黄昏时分,蓁巷渐渐热闹起来。学生捧着奶茶走过,居民拎着菜篮闲坐聊天,游客举手机拍下墙上的“蓁蓁”图案。路灯亮起,店招上的砖红色愈发温暖,与东南大学的建筑色调悄然呼应。

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蓁巷提供了一种难得的样本:它不撕裂记忆,不驱逐烟火,而是在尊重与共创中,让老街自然生长出新的可能性。

从市井到文艺:南京蓁巷,一场城市更新的温柔革命

如果你来南京,除了夫子庙、中山陵,不妨也来蓁巷走走。这里不长,却装得下一所大学的青春、一片社区的日常,和一座城市温柔变革的野心。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