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文旅小镇的“生意经”

排行榜 2025年09月22日 20:59 3 cc
文旅小镇的“生意经”


文旅小镇是以文化、旅游为核心主题的特色小镇,包括古镇、古村、历史文化街区等形态,兼具旅游服务与区域文化传承功能。本文以四川、安徽、山东三地为例,呈现不同特色小镇的发展样貌。



文旅小镇的“生意经”

山东小镇文旅经济为什么红火

本报记者 苏锐


文旅小镇的“生意经”

游客在乐陵市朱集镇千年枣林吃长桌宴

乐陵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初秋时节,山东省乐陵市朱集镇的千年枣林丰收在望。枣农赵宝路的电动三轮车停在田间小路边,他正在观察今年枣树的长势。乐陵市是我国金丝小枣的核心产区,种植历史超过3000年,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枣树有1.02万株。


赵宝路跟枣树打了一辈子交道,每天都要到枣林看一看。“闲不住。对象一大早去了镇上的农家乐帮忙,听说有外地旅行团订了七八桌中午饭。”他说,近几年镇上通过发展旅游业,让他“终于看到了这片枣林的未来”。


千百年来,朱集镇百姓多靠种枣树、卖枣子为生,从年头忙到年尾,枣林的打理、枣子的收获与晾晒占用大量时间和精力。而年轻人外出打工的多,少了青壮年劳动力,枣林的打理变得愈发吃力。守着金饭碗,还能要饭不成?乐陵市、朱集镇将目光转向文化旅游业。


今年4月,位于朱集镇的乐陵影视城正式开放。随着《国色芳华》《唐探1900》等影视作品走红,作为拍摄地的乐陵影视城的旅游被带动起来。朱集镇让村民以闲置民居、废弃宅基地入股,在乐陵影视城周围建起一批高端旅游民宿,先后带动6个村建成民宿72套。接着,镇上串联特色民宿、影视道具、汉服体验等资源,引进换装旅拍服务、道具加工展示等项目,着力推进外景地建设,实现了从影视IP到文旅消费的转化。


朱集镇党委书记臧国振告诉记者,朱集镇将抓好影视产业起势之机,立体开发千年枣林,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培育新兴场景,全力打造“农文影旅”深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文旅小镇的“生意经”

中国金丝小枣之都

乐陵市文化和旅游局供图


传统产业面临发展瓶颈的背景下,乡镇怎么统筹文旅资源实现绿色发展并带动民众增收?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旅游产业的可喜成果提供了新答案。


今年夏天,潍坊市临朐县五井镇马庄村的石河漂流项目迎来大批游客。马庄村因“河”施策,大力发展旅游,着力打造集生态旅游、拓展运动、溯溪玩水、避暑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全长约6公里的漂流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体验。


游客大老远来到村里,漂流项目再好玩,仅此一项是不够的。五井镇在周边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开设文创体验商店。开车十几分钟,游客就能从马庄村到隐士村,后者出产的柿饼全省有名,漫山遍野的柿子树一到秋天就红成了一幅画。


2024年以来,五井镇按照“连片规划、体系完善、品牌打造”的原则,以市场化经营乡村为策略,对相关村庄统筹规划,打造“八岐山下·金柿山里”乡村振兴示范片区,探索出“资源变资产、村民变股东、乡村变景区”的共同富裕新路径,带动全镇年游客量突破3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近2000万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朱集镇、五井镇都是良好生态环境的受益者。山东有一批乡镇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文化生态的呵护,如今也都水到渠成吃上了“旅游饭”。


邹城市城前镇文化底蕴厚重,因处于2800年前的古蓝陵城前方而得名。近年来,城前镇持续放大南、中、北三大片区特色,加速构建“处处有美景、处处有文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如今,城前镇的南部重点开展峡谷漂流提升工程,探索“漂流+”发展模式,招引开发多种水上游乐项目;中部以康王谷景区为核心,增设室内卡丁车竞技场、房车露营等消费业态,完善酒店、民宿等配套设施;北部全力支持“福特主题乐园”,旨在发展成为邹城市文旅产业新核心。


围绕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山东在促进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丰富休闲农业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目前山东已形成黄河民俗、运河文化、长城村落、滨海渔家、红色沂蒙5条乡村旅游带,培育了77个精品旅游小镇,打造旅游民宿集聚区86个。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文旅产业在镇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下一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将重点在结对赋能、布局优化、业态创新等方面加力,比如以“艺术介入、美学升级、文化活化”为路径,整合艺术院校、乡建机构等力量,推出乡村美学生活新场景;实施乡土美食提升行动,探索开展农村电商与乡村旅游“后备箱融合工程”,推进旅游民宿集聚区建设,开展“游购乡村”系列活动,推出一批“非遗在乡村”经典项目。



文旅小镇的“生意经”

IP赋能、非遗活化、技艺出海:

四川特色小镇的文旅三重奏

本报记者 付远书


当全国特色小镇以1.4万亿元市场规模、800万就业带动力成为新型城镇化重要载体,四川依托文化和旅游资源富集的优势,以文旅产业为内核,打造出一批文化传承与旅游发展共生共荣的巴蜀样本。从动漫IP的年轻化表达,到非遗美食的烟火气升腾,再到传统工艺的国际化破圈,这些特色小镇以创新实践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在四川文旅小镇从单一观光向沉浸式体验升级的浪潮中,成都天府国际动漫城通过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培育动漫IP、加强产业联动,成为主题体验型文旅小镇的典范。2024年9月28日,成都天府国际动漫城正式开街,漫步其中,游客可在动漫博物馆追溯艺术发展史,在主题乐园体验过山车与跳楼机的惊险刺激,在商业街选购限定周边。


文旅小镇的“生意经”

位于苏稽古镇的跷脚牛肉非遗馆

乐山市市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更具创新意义的是,文化体验被延伸至城市公共空间——地铁一号线动漫主题车厢与二次元特色站台,通过绘画签到区等互动装置,将通勤路线转化为文化走廊。四川省旅游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项目通过自有IP孵化、节庆活动与产业平台搭建,深度赋能四川乃至西南动漫游戏产业建圈强链。截至开街,招商率超85%,引入“三星堆暨古文明文创体验馆”等33家授权店及70余家相关品牌,形成“上下楼即上下游”的产业格局。这不仅是二次元梦幻空间,更是四川以现代文化IP激活文旅消费、吸引年轻群体的创新之举。


峨眉山下,乐山苏稽古镇的空气中弥漫着跷脚牛肉的醇香。这座1400年历史的古镇,是四川唯一以美食命名的特色小镇,其承载的省级非遗“跷脚牛肉”已从码头工人“跷脚而食”的简朴吃食,发展为全国门店超万家的产业标杆。古镇80余家店铺各怀秘方,单店年销售额最高达2000万元;今年“五一”假期首日即吸引游客4.5万人次,销售额近500万元。镇中一家老店老板杨霞道出生意经:守正创新——既坚持原汁原味的行业标准,又在特色小吃上推陈出新吸引年轻人。


文旅小镇的“生意经”

非遗竹编奖牌盒 受访者供图


当地政府深谙“不能只靠美食,还要有文化、有体验”之理,在重现峨眉河上鱼鹰围猎场景、老街巡演“牛儿灯”等民俗活动的同时,新推“夜游苏溪”竹筏观灯项目,并计划引入演唱会、汉服打卡等业态,老街上的鲜香与古镇的灯火共绘文旅融合的生动图景。乐山市市中区文旅宣传推广中心副主任付锐意表示,乐山年接待游客破亿人次,“美食游”占比超70%,苏稽古镇正通过拓展文化体验场景,让游客从“吃一顿”转向“玩一天、住一晚”。


面对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机遇,青神竹编小镇以非遗国际化破题,让指尖技艺成为连接四川与世界的纽带。在2025年成都世界运动会上,2000余枚“青神造”竹编奖牌盒随奖牌授予全球优秀运动员,让这项国家级非遗技艺闪耀国际舞台。近年来,青神县以竹编为支点,撬动产业跨越式发展:2024年竹产业综合产值达90.4亿元,以仅占全省1%的竹林贡献近10%的产值,带动就业2万余人。


青神竹编的成功密码在于非遗活化与场景创新。如今,在位于青神县的国际竹艺城内,游客可博览竹篮造型艺术馆中3000余件竹编珍品,在“竹里巷子”选购竹编包与茶具,或参与竹编体验课学习“挑二压二”技法;当地竹林湿地公园引种300余种竹类,成为自然课堂。当地推出的竹编非遗之旅跻身四川省十大研学线路,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


意义更深远的是将竹编打造成文化输出桥梁。作为“国际竹手工艺培训基地”的青神竹编小镇,已为56国培训万余名学员,已举办的6届竹博会吸引70余国客商。培训班教师赵爽表示:“我们毫无保留地分享竹编技艺,为推动全球竹资源开发作贡献。”



文旅小镇的“生意经”

在安徽长临河,找到爱上小镇的理由

本报记者 孔令晖 通讯员 彭红玲


位于安徽巢湖北岸的长临河小镇,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心中的“诗和远方”。这座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的省级特色小镇,通过系统挖掘地方文化、持续焕新业态样式、创新运营机制,实现了历史文化传承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双赢。2024年,小镇游客接待量达3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1亿元,较5年前分别增长4倍和2倍;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成为安徽省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样本。


文旅小镇的“生意经”

在巢湖岸边举办的红石咀音乐节 陈振 摄


长临河镇的历史可追溯至三国东吴赤乌年间,距今已有约1800年,自古商贸繁荣,有“皖中小上海”之誉。走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长临老街上,“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门窗冬瓜梁”的徽派古建筑群保存完好,小桥流水环村绕,古意盎然。这里不仅保留着吴氏旧居、百年邮政、准提寺、民俗馆等代表小镇文化符号的遗迹,还拥有振湖塔等7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和牛门洪拳等6项省市级非遗项目。


“文化不是锁在柜子里的古董,而是可触可感的生活。”长临河镇文旅办主任贺川徽表示,通过“活化”保护与创意转化,小镇让历史建筑、民俗技艺融入现代旅游场景,游客在此不仅可参观古建筑,还可住进由老宅改造的畈塘民宿群,体验淮军文化陈列馆、玉兰故事馆、1952·粮仓文创园等文化新空间。来自山西的游客张玉萍赞叹:“这就是一部活的历史书,老建筑里藏着新体验。”


作为安徽省第一侨乡、中国侨文化国际交流基地,六家畈景区藏着江淮地区最大的明清古村落建筑群,也传承着“一村一名人、九里十三将”的传奇,这里曾走出20位淮军将领和4000多名侨胞、6000多名台胞。如今,运营方通过文化资源转化,使占地3908亩的六家畈超越了“古村落”的单一属性,结合度假康养、商务团建、教育研学与农业观光,引入商户近30家,成为省级休闲旅游示范点。


这里还有19.8公里巢湖黄金湖岸线、“一山分四顶”的四顶山、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山水与人文交织,让这座千年古镇拥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业态创新是长临河吸引年轻游客、保持市场热度的重要策略。今年“五一”假期,小镇推出低空游览项目,“打飞的游古镇”迅速成为游客必玩项目。在红石咀露营地,游客可乘直升机俯瞰湖光山色,来自蚌埠的游客胡莎莎在体验后兴奋地表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空中视角的古镇美景令人震撼。”


巢海心邸落日音乐会则是小镇培育的新IP之一。创始人王莹莹只因在巢湖湖畔多看了一会落日,便决定在此开办茶社。“落日实景比照片美太多了。”她希望有更多的人在现场赏景,于是,今年5月起,巢湖岸边出现了落日主题音乐会。不同风格的音乐与湖面落日互相映衬的视频,很快在社交平台传播开来,吸引大量年轻人来小镇体验,也带动了她的茶社在运营10个月后营业额突破百万元。


目前,小镇已集聚15家湖景茶社,日均接待游客约1000人次,节假日高峰超3000人次。畈塘·民宿群的四大主题129间客房,每逢节假日经常提前订满。“今年‘十一’假期客房已订出约三成,本省、外省和外国客人都有。”民宿群负责人冯垒介绍,上半年营收已超600万元。


据了解,目前小镇内聚集了特色旅游民宿16家,群众自建民宿20多家。其中,国家乙级、丙级旅游民宿5家,“皖美金、银牌民宿”8家,初步形成环巢湖北岸精品旅游民宿集聚区,带动群众就业人数近千人。此外,小镇还推出11处农文旅融合赏花采摘点、2家露营地和1个省级户外运动营地,以及历史文化游、亲子游、非遗体验游、红色文化游等主题线路。


2024年,长临河镇共有18处景点入选合肥市乡村文旅网红打卡点,总量居全市第一。“我们不是简单复制‘网红’项目,而是让业态与小镇的气质深度融合。”贺川徽说,“无论哪种业态,核心是把巢湖的景、小镇的韵,转化为游客愿意停留、体验和消费的场景,让小镇保持年轻态。”


作为文旅小镇,长临河如何避免“千镇一面”?关键在于“一盘棋”的运营机制和创新治理模式。据了解,当地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双轮驱动,政府负责顶层规划、基础设施与市场监管,企业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运营。


在空间规划上,小镇坚持生态优先,构建“一核一带一轴三区”功能布局:以1个文旅产业发展核心区集聚资源,1条临巢湖风光景观带串联山水,划分生态休闲、文化休闲和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实现“景、产、人”有序融合与协调发展。“旅游+”战略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提升了附加值,通过定期举办红石咀音乐节、古镇文化周等活动,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推动非遗进景区、文化进街区,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小镇还与长临河科创小镇等周边区域联动,形成“组团发展、功能互补”的协同效应。数字化文旅服务平台的建设,方便游客线上导览、预约和分享体验;交通配套的持续完善为小镇发展提供了硬件支撑,“三横两纵”主干路网基本建成,一条条彩虹路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不仅打通了外部连接,更串联起内部的景点、民宿与商业网点。


创新机制带来的成效明显。2024年,小镇涉旅企业及个体户达590家,从业人数2056人,带动长临河镇11个社区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百万元,总量突破1500万元。被授予全国重点镇、中国乡村振兴示范乡镇、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小镇等荣誉后,小镇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接下来,我们将积极抢抓合肥滨湖科学城实体化改革的机遇,深挖本地特色资源,发展‘科创+会展+文旅’新质生产力,推动环湖首镇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优势,让更多人找到爱上小镇的理由。”长临河镇党委书记高向峰表示。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