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排行榜 2025年09月23日 12:58 1 cc

9月17日清晨6点,我洗漱收行李后匆匆赶路。走出民宿,凉都六盘水的细雨淅淅沥沥,透着冷意,赶紧打网约车往火车站赶。因带了返乡行李,特意买了一等座,图个宽敞舒服。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下一站是六枝特区,本是“六盘水—六枝特区—龙洞堡机场”返乡滇黔游路线里的短暂停留,没太在意,直到看见“中国独一家面条博物馆”,才抱着猎奇心添了岩脚古镇“探秘”行程,半小时便到六枝高铁南站。 站内没有行李寄存处,算是小站通病,盼铁路部门能改进。好在民警指点,我在附近小超市存了行李箱和背包,老板收10元,合情合理。正要打网约车,老板娘主动搭话:“要去哪儿?”“岩脚古镇。”她立刻摆手:“别打车,得几十块!那边有人带坐中巴,才12块。”说着领我出店,几十米外找到中巴揽客的人,跟着到乘车点,20来分钟就到古镇,格外方便。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刚进镇,磨得锃亮的青石板、错落的古民居、热闹的人气,一眼就觉出不简单。凑着介绍牌才摸清“底子”:岩脚古镇在六枝西北部,距城区17公里,是北部交通枢纽,始建于明洪武初年,600多年来一直是川滇黔古驿站、商品集散地,盐商文化盛极一时,素有“小荆州”之称。镇里多是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料,马头墙、小青瓦透着韵律感,龚家药铺、唐家马店、永昌盐号等老建筑还留着当年模样;岩脚河纵贯全境汇入乌江三岔河,廻龙溪河绕镇而流,两岸山奇水碧,和老建筑相映成趣,也难怪2024年3月能入选第四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途中总好奇“六枝特区”的名字——印象里的“特区”从没有这个称呼,查资料才理清:它是全国唯一以“特区”命名的县级行政区,和港澳特别行政区、深圳经济特区完全不同。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六枝因煤炭资源丰富成重点基地,为集中开发管理设六枝矿区,后改特区;1970年与郎岱县合并成如今区划。“六枝”二字更有来头,清雍正九年(1731年)设郎岱厅,将属地划“七枝”,“六枝”便是其中之一,沿用至今。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虽廻龙溪景色秀美,我却没心思细赏,沿着步道快步往里冲——满心惦记着面条博物馆。走了半个多小时终到目的地,这馆虽小却有意思,是全国唯一以石磨面条命名的博物馆,依托岩脚大畅面业有限公司建立,属国家3A级景区岩脚面博园核心部分,“一馆两厅”(面条民俗展示馆、体验馆)占地120平方米。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馆里藏着不少惊喜:岩脚面始于1658年,由南明东阁大学士张佐辰所创,360多年历史里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明清留存的石磨、擀面杖、和面盆,到后来的机械化设备,按时间顺序陈列,连不同地区制面场景图、中国面条名录都能看见;最震撼的是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认证的“中国最大石磨”,用贵州白云石打造,上磨直径3.505米、高1.002米,下磨直径4.815米、高0.98米,重99吨,得60人同时发力才能推动;馆内还设体验区,游客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亲手做岩脚面,实实在在触到了传统制面工艺的温度。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出了博物馆,镇里特产店多是卖岩脚面条的,碱水面、荞麦面摆得满架,尤以碱水面最抢手。可包装实在简单,就像普通卷面,一大包塞得鼓鼓囊囊,没半点精致感——当地人实在,却缺了点市场意识,没把这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做成像样的旅游伴手礼,我犹豫半天还是放弃了购买。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转眼到了午餐时间,再怎么样也得尝口现煮的岩脚面。可在镇里转了大半圈,煤油灯烙锅、臭豆腐等小吃店不少,专门卖面的店却难寻。问了当地人才知,镇上人更爱嗦粉,哪怕产了300多年面条,日常吃面的反倒少。总算在一家“粉面兼营”的小店停下,请老板煮碗碱水面。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面条端上桌时还冒着热气,挑起一筷子,泛着淡淡的碱香;入口先是脆韧,咬开后弹滑,嚼着嚼着,麦香混着碱香慢慢散开,不粘牙、不糊口;就着店里的糟辣椒,酸辣劲儿裹着面香,连汤都喝得底朝天——这“香、弹、滑、脆”的口感,才算真尝到了岩脚面360多年手艺的实在。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饭饱后,我才慢下脚步赏古镇,尤其对迴龙溪情有独钟。来时脚步匆匆,景色一晃而过,此刻沿溪岸栈道慢行:溪水清清,隔段就有落差大的瀑布,形成洁白珠帘,伴着哗哗水声;溪上各式桥梁横跨两岸,有的古色古香带廊棚,有的是原始吊桥,走上去摇摇晃晃,吱呀作响;岸边绿植丰富,三角梅开得正盛,爬满棚架形成遮阳绿道,成了迴溪河一道风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古镇出了位著名皮划艇冠军,是镇民的骄傲,也让皮划艇成了镇民爱好和全民比赛项目,处处能见宣传。宽敞些的溪边停车位,停着全国各地的房车和私家车,成了避暑、旅游营地,有东北、宁夏、川渝等地的游客。一位宁夏学校退休老人说,他们出来5个月,在古镇住了1个月:“这里凉爽,太舒服!”一群贵州黔西南州的老人,开着代步车组车队,跑200多公里来游玩——老了活个心态,吃喝玩乐尽情享受,才对得起自己。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返回时被指错路,走到打不到网约车的出口,情急之下拦车。一位当地小伙子本不顺路,却绕远路把我送到能乘公交去高铁站的地方,我要付钱,他连声说“不要”。旅途中处处遇贵人,这便是旅行独有的幸福。

为一碗360年岩脚面,我在六枝特区拐了个弯

离开岩脚古镇我又乘公交回到六枝高铁南站,下午4时,坐高铁前往下一目的地贵阳。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