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云南丰收生活提案·茶日丨来云南 做一天“慢茶人”!

排行榜 2025年09月24日 09:28 1 cc

开栏的话

别处的秋天在收仓,云南的秋天——在结果、在开花、在冒香、在流金。当北纬24°的阳光洒过山川河谷,这片被大地偏爱的土地,正悄悄上演一场从枝头到舌尖的丰收盛宴。

这个秋天,我们不打卡,不赶行程,只想邀请你——住进云南的丰收节奏里。从一粒德宏咖啡豆的觉醒,到一束斗南鲜花的芬芳;从一颗高原水果的鲜甜,到一杯古树茶的回甘......5天,5种生活,5次与土地的深度对话。

今天,云新闻客户端继续推出《云南丰收生活提案》系列策划,把云南的“丰收”,拆成能看见、能闻到、能尝到、能参与的日常。

加入我们,把生活,种回土地里吧!

云南丰收生活提案·茶日丨来云南 做一天“慢茶人”!

第三天

茶日

我们不赶日程

只守一炉炭火

听水沸,看叶舒

等那一口山野回甘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起源地,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2024年,云南省茶园面积达800万亩,产量58.6万吨,均居全国第一。云茶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带动超百万茶农增收,而比数字更动人的,是那一片叶子背后的千年回响。

云南丰收生活提案·茶日丨来云南 做一天“慢茶人”!

董建华/摄

在这里,采茶不是农活,是节令;制茶不是工序,是手艺;喝茶不是解渴,是生活。一片小小的叶子,却藏着云南的“非遗密码”。

在云南,茶,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从西双版纳的布朗族酸茶制作技艺,到普洱的贡茶制作技艺,从“浓、强、鲜、香”的滇红,到白族的三道茶,云南已有10余项茶类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们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山野间每日上演的日常。

云南丰收生活提案·茶日丨来云南 做一天“慢茶人”!

新华社/图

清晨,布朗族老人在古茶树下轻声诵祷,“茶是祖先留下的根”;傍晚,景迈山的茶农用铁锅手工杀青,火候、手势、节奏,全凭几十年经验拿捏——这一锅,是技艺,也是信仰。

茶,在云南,从不是单一的饮品,而是一整套与自然共生的哲学。

为什么是云南的茶,格外有“味”?

因为这里的茶,长在云里,活在风里,也“养”在生态与科技的双重守护里。

云南丰收生活提案·茶日丨来云南 做一天“慢茶人”!

适志宏/摄

生态为底:2024年,云南茶叶有机认证面积达189.33万亩,认证主体858家,均居全国第一。从临沧到普洱,从保山到西双版纳,绿色食品、有机茶园连片成势,“普洱茶”绿色生态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产业为翼:全省拥有省级以上茶叶龙头企业105家,其中国家级9家;茶叶初制所超1万家,家庭农场4.4万个,从鲜叶分级到发酵控制,数字化、标准化贯穿全链条。

品牌为魂:“普洱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83.53亿元,品牌带动力与传播力全国第一;连续举办普洱茶国际博览会,吸引超11万人次观展,直播销售破4500万元,云茶,正从大山走向世界餐桌。

从古树到茶席:一杯茶的千年旅程

在云南,喝茶,是一场穿越时空的仪式。

你喝的那杯普洱,可能来自一棵树龄800年的古茶树;你手中的茶饼,压的是景迈山千年茶园的阳光雨露;你闻到的陈香,是岁月在陶罐中慢慢发酵的诗。

云南丰收生活提案·茶日丨来云南 做一天“慢茶人”!

而在今天,这杯茶,也在不断“进化”——年轻人把普洱茶做成冷萃、茶拿铁、茶酒;设计师用茶染布料,制作茶香香囊、茶渣环保杯;咖啡馆里,一杯“云茶特调”悄然走红。

茶,在云南,从未老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继续生长。

如何当一天“慢茶人”?

不必远行,也不必懂行。在云南,每个人都能找到与茶相处的方式:

●亲手做一次茶:走进景迈山、南糯山的古茶园,跟非遗传承人学杀青、揉捻、晒青,压一饼属于自己的普洱。

●住进茶香深处:在临沧的百年茶庄醒来,推开窗就是万亩茶园;在普洱的茶马古道驿站过夜,听马帮铃声入梦。

●把茶带回家:买一块手作茶皂,一罐古树茶粉,或是一幅用茶汁作画的文创作品,让茶香延续在日常。

●安静地喝一壶茶:在昆明的老街,在大理古城的小院,在芒市的巷口,找一家安静的茶馆,什么都不做,就等水沸,看叶沉浮。

云南丰收生活提案·茶日丨来云南 做一天“慢茶人”!

杨廷荣/摄

这个丰收节

就来云南茶山

当一天“慢茶人”

把生活

种回土地里吧!

云南日报-云新闻 出品

编辑:陆橙

美编:李苒苒

审核:张海燕 黄佳伦

云南日报-云新闻 观云南 知天下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