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吕梁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排行榜 2025年09月24日 09:47 3 admin

第七届山西文博会即将启幕,届时吕梁将带着红色、非遗、黄河文化的深厚积淀参展,这是展示与传播的重要契机。吕梁的山,是刻着故事的山;吕梁的河,是载着文明的河。当红色的热血记忆、非遗的指尖温度与黄河的奔腾文脉在此相遇,这座城便有了穿透时光的文化力量。如今,我们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解锁这份厚重,让每一个吕梁人都能沉浸式触摸文化的根脉,感受创新的活力,让吕梁文化品牌在三色辉映中愈发闪亮。

红色印记在烽火故事里寻初心力量,走进兴县蔡家崖的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老槐树的影子落在贺龙元帅用过的旧桌椅上,玻璃展柜里的土布军装还带着岁月的褶皱——这里不是冰冷的陈列馆,而是能"对话"历史的现场。讲解员用方言讲起"吕梁英雄传"里的真实故事,那些藏过伤员的土窑洞、送过军粮的扁担,突然就有了温度。如今,纪念馆推出的"重走东征路"实景体验活动,让人们穿上粗布衣、扛起"粮袋",在模拟行军中体会当年红军"一把米分给群众半把"的鱼水情;校园里的"红色小讲解员"们,正用童声把晋绥边区的故事讲给更多同龄人听。吕梁红色底蕴厚重,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等承载着烽火岁月。借文博会,可打造沉浸式红色体验项目,如VR重现东征场景,让观众“亲历”历史;开发红色IP文创,把革命故事融入文具、饰品,以时尚载体传扬信仰力量,吸引年轻群体触摸红色初心。红色文化从不是故纸堆里的文字,它是蔡家崖清晨的朝阳,是吕梁精神"艰苦奋斗、顾全大局"的当代回响。当我们在红色教育基地里触摸实物、在情景剧中走进历史,那些烽火岁月里的勇气与坚守,便成了激励我们前行的鲜活力量。

吕梁的非遗,藏在寻常巷陌的烟火里。离石区的老院里,70岁的薛玉珍正带着年轻人捏面塑,一团普通的面团在她手里翻折几下,就成了咧嘴笑的"虎娃",而旁边年轻人的案上,面塑成了戴耳机的"潮娃"——这是吕梁面塑的新旧对话。孝义皮影戏的舞台上,传统《三打白骨精》还在演,新编《环保小卫士》已吸引了一群孩子,皮影人的关节里,藏着老艺人对"用旧手艺讲新故事"的执着。现在的非遗不再是"藏起来的宝贝"。柳林盘子会时,游客能跟着艺人学画"盘子"上的吉祥纹样;临县伞头秧歌的广场上,大妈们把秧歌调编成健身操,锣鼓声里全是热闹的生活气;非遗工坊里,手工织的土布被做成时髦的帆布包,剪纸图案印在了文创笔记本上。当我们亲手捏一块面塑、学唱一句秧歌,非遗就从"非遗名录"里走出来,成了我们生活里可触可感的美。吕梁非遗丰富,面塑、皮影等各具魅力。文博会舞台上,非遗也可打破“陈旧”标签。推动非遗与现代设计联姻,面塑可塑出潮流形象,皮影能演绎新故事;搭建非遗互动区,让观众亲手体验技艺,感受指尖传承的温度,让古老非遗迸发新活力。

黄河在吕梁拐出温柔又壮阔的弯,碛口古镇就坐落在这弯里。从前,这里是"水旱码头小北京",如今老商号的门脸成了民宿,院墙上的旧船票拓片成了装饰,夜晚坐在黄河边的茶馆里,听老船工唱"黄河号子",看对岸李家山的窑洞亮起灯火,恍惚间能接住百年前的商帮烟火。更让人惊喜的是黄河文化的"新玩法"。黄河古渡旁,无人机表演让光点在夜空中拼出"黄河几字弯";吕梁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上,沿途的观景台成了"打卡点",人们停下车拍大河落日,发朋友圈配文"这是吕梁的黄河,也是我们的母亲河";就连黄河边的农家饭,也有了新花样——黄河鲤鱼做成创意摆盘,小米粥配上非遗剪纸纹样的碗垫,吃的是饭,也是文化。黄河流经吕梁,碛口古镇等留存独特印记。借文博会,可整合黄河文化资源,打造主题展区,用数字技术呈现黄河风光与人文;开发黄河主题文创,将沿岸民俗、古渡记忆转化为文旅产品;推出黄河文化体验游线,串联景点与文化场景,展现母亲河孕育的璀璨文明。

吕梁文化的沉浸式体验

其实擦亮吕梁文化品牌,从不是某一群人的事。它是老街坊教孩子唱秧歌时的耐心,是年轻人给非遗产品设计新包装时的巧思,是游客在红色基地里轻声说"我懂了"时的共鸣。当我们走进博物馆不是"参观"而是"体验",当我们买非遗文创不是"消费"而是"认同",当我们讲吕梁故事不是"复述"而是"共情",文化就成了流动的血脉。吕梁的山还在,河还在,故事还在。红色的热血、非遗的温度、黄河的磅礴等等,正在我们的沉浸式体验里融成新的文脉。让我们一起,做文化的触摸者、讲述者、创新者——因为这文化里,有我们的根,更有我们的光。

文博会是窗口,更是起点。我们的吕梁以此为契机,让红色、非遗、黄河文化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播中升华,擦亮文化品牌,邀约更多人沉浸式领略吕梁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创新活力,共赴这场文化盛宴,驱动吕梁文化产业高质量前行。借文博会东风,让吕梁文化绽放时代华彩 。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