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阅黄河 品牛肉面(西行篇三)

排行榜 2025年09月24日 17:51 3 admin

早就听说,河西走廊上有座历史名城,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它叫兰州。汽车飞驰在两山相夹之间,大将霍去病两次出击河西走廊的匈奴牧马地的喊杀声早已远去,西北野战军不顾生死,解放兰州的号角似乎还在耳边回荡,那些牺牲了的英雄却早已长眠于祁连山的脚下。

沿途干涩的戈壁,更映衬了这里的生命力。只是兰州城里的街道比较狭窄陡峭,路况又不熟,不敢放开了速度开车。按着爱人在网上选的住宿地点,靠着车载导航,我很谨慎地双手握着方向盘,既怕超速,又担心走过了目的地,掉不过头来。本以为西北的人少,街道应该没那么拥挤,然而,兰州城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车水马龙,丝毫不逊色于内地城市的繁华和热闹。

就在我们到达目的地,正担心无处停车时,旅店老板听我们口音,看车牌号,得知我们来自遥远的河北,那里也正是他的家乡。亲不亲,家乡人,旅店老板马上来了热情,亲自上车,帮我们将车停到了预留的车位上。通过攀谈,得知老板姓王,老家来自邯郸大名县,80年代参军来到甘肃,后来转业到了兰州,并在这里成了家,用他的话说,“我把青春和最热血的年华都献给了这里!”

阅黄河 品牛肉面(西行篇三)

王哥也是一位性情中人,见了老乡,虽说不至于眼泪汪汪,但谈起家乡来,留着短头发,精神抖擞的他也是滔滔不绝,眼神里满满的思乡情。我太懂游子的这种情怀了,离乡久了,谁不念生养自己的家乡呀?

听说我们是第一次到兰州,王哥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起兰州这座城市,还有这里最值得游览的景点,尤其是当我们说还饿着肚子呢,王哥马上热忱地介绍几家离着不远,好吃不贵又富于当地特色的饭店,这让刚到这里的我们由之前的没着没落,心里一下子开始变得很踏实。最后,他还特别建议我们晚上一定要到位于黄河上的中山桥去逛逛,那里是外地来的游客必去的打卡地,也算不虚此行。依着王哥的话说,到中山桥,一定要走着去。

离着王哥家住宿地不远有家餐厅,虽没到晚饭时间,但服务员依然很热情地开始迎客了,不管是南来的北往的,外地的本地的,都是一见如故的笑脸相迎。店里装饰有西域的风情,也不乏时下流行的海鲜招牌,这让我们一下子来了雅兴,开了一瓶从贺兰山带来的红酒,相对而坐。店里的服务员很少开红酒,为了开这瓶红酒,还颇费了些周折,最后还是大堂经理帮着打开了,而半截瓶塞还掉到了酒瓶里,再也无法取出。

因为旅途劳顿,加上从银川折返巴盟两次,两人也实在是饿坏了,面对餐桌上服务员端上来的热气腾腾的饭食,我俩也是毫不客气,几乎可以用风卷残云来形容,不大一会儿就吃了个差不多。肚子不饿了,它也懒得再抗议,我们也有了劲儿,按照王哥推荐的路线,一路蹦蹦跳跳,奔向了中山桥。

走进了奥林匹克公园,才发现黄河水穿兰州城而过,而且这里还是黄河的主干道,河道很宽,足足有一两公里,泛着淡黄色泥沙的黄河水汹涌澎湃,正一路向东,奔腾不息。在灯光的映照下,泛起的浪花发出星星点点的光芒,像天上的星星一般,频频地眨着眼。而不息奔流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后浪拍打着前浪,像有声的押韵,又像千人大合唱那般打着节拍,气势磅礴。遇有深浅不一的地方,水流还会形成很大的漩涡,响声也不同于他处。

我们穿行在黄河的北岸,来来往往的人不是很多。但岸边近水的芦苇长得很茂盛,各种植被散发着黄河水浸融过的凉丝丝的气息,让人忍不住想要做个深呼吸,带一份母亲河的芳泽在心底。而一些有眼光的商家,也在沿途设了茶水摊、轻食铺,走累了的人们可以在这里歇歇脚,顺便光顾一下他们的生意。随便问了一下,这里的一瓶冰镇矿泉水都可以卖到五块,着实够贵的,我没舍得下单。

王哥可能是平日里走惯了,他嘴里说的“中山桥离这里没多远”,可让步行的我俩走了好久,连着穿过了三座大桥,才隐约发现远处有集中的人头攒动,我们琢磨那一定就是带着历史沧桑感和岁月温度的“中山桥”。于是,也不管脚底累不累,决心一鼓作气赶过去,亲眼目睹一下这座百年铁桥,体验一下历经了岁月沧桑和战火洗礼的光辉和记忆。

阅黄河 品牛肉面(西行篇三)

母亲河水养育我华夏儿女几千年,至今依然不肯懈怠,脚步依然匆匆。我忍不住想要吟唱李白在《将进酒》中所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我想,这便是我华夏文明绵延不绝,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底气所在。

查询史料得知,夺得黄河上这座百年铁桥,也成了我西北野战军当年解放兰州的标志。尽管它经历了枪林弹雨,桥面木板曾经被焚,杆件和纵梁被枪弹打得通红,但桥身依然安稳如常。它之所以能历时近百年而雄姿依旧,离不开兰州人民对铁桥一以贯之的珍爱与保护。如今,长达百年的相依相伴,中山桥已经深烙在了兰州人民的心中,成了一张经久不衰的记忆底片。

近了,又近了,更近了,这时才发现桥面上早已是人来人往,摩肩擦踵。而北岸边的白塔山更是被灯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那些古建筑依然雄伟挺拔,真的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般豪迈气势。

桥身正中间的三个大字“中山桥”,在夜色的映衬下依然醒目刚劲,不少男男女女,老的少的在上边拍照留念,而我轻轻地抚摸着桥身和斜梁,驻足桥上,试着想要找出曾经炮火连天时的弹孔或弹痕,耳边除了喧闹的嘈杂,就是黄河水从桥下横流而过的咆哮声,再难找出曾经的印记。

扶着桥栏向下望,河水依然湍急,不息奔流。在中山桥上我走了一个往返,丝毫感受不到摇晃,这足见它的坚固耐用。喜庆的红灯笼不远不近地悬挂在头顶,而不远处的建筑也是灯光璀璨,流光溢彩,与桥上来来往往,川流不息的人群交相辉映,无不昭示着这座城市在夜晚来临后的魅力。就如兰州本地人讲起黄河和中山桥时的口若悬河,以及渗透在精气神里的那股自豪感,它不仅显露在脸上,更渗透在骨子里,灵魂里。

阅黄河 品牛肉面(西行篇三)

这就如银川市有西部影城一样,一位作家带火了两座古堡,而兰州有黄河穿城而过,有百年之久依然岿然不动的中山铁桥,有英雄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映照,它们便更富生命力,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

没错,文化也是生产力。这话我深信不疑。

走下中山桥,黄河水没有因为我脚步的快慢而迟疑不前,滚滚的涛声依然响彻耳边。一些激动不已的游客,特别是些外地来的年轻游客,他们更富于活力,为了更近距离感受母亲河的博大胸怀,他们宁可熬夜,也在岸边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等着坐游船或快艇,还有平日里少见的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驰骋飘摇一番,让汹涌的河水打湿衣襟,打湿心扉,捕捉母亲河的脉搏……(未完待续)

一夜无话。

注:以上内容均经过文学加工,不针对任何个人及单位,请勿对号入座。

阅黄河 品牛肉面(西行篇三)

作者简介:蝌蚪,曾用笔名辛巴!祖籍河北坝上,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因为父母早早病故,少时的苦难经历,过早地体味了人世间的世态炎凉和人情冷暖,促使他在91年开始创作。但家乡始终是他念念不忘的根,创作题材多来自塞北坝上。写作近三十年来,已完成200余万字,有小说,诗歌,散文发表于《鹿泉市报》,《张家口日报》,《鸳鸯河畔》,《江山文学》,《当代文学(海外版)》、《散文风》、《民间故事选刊》、《燕赵晚报》、《时代报告》和微信公众号等刊物和网络媒体上,共计100万字余。出版有散文小说集《乡土》,散文集《乡恩》,长篇小说《乡望》。

坚守信条:尽管苦难历练了岁月的沧桑,但依然阻挡不了我热爱生活的勇气!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