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江南有名筑(七)|从“有记无楼”到数字演绎新生

排行榜 2025年09月26日 14:52 1 admin

今年8月6日,南京地铁5号线全线贯通,这条串联起老城记忆的“换乘王”,不仅使老下关片区交通更加便捷,也为沿途景点增添了新活力。沿着地铁5号线的“静海寺”“下关”“盐仓桥”站点,“江南第一楼”阅江楼各个角度的“特写”尽收眼底,尽显古城魅力。

历史文化与诗词楹联相得益彰,数字IP与城市底蕴创新融合,古今交融的亭台楼阁摇身变成多元互动的文化平台……巍然屹立在南京城北狮子山之巅的阅江楼,不仅以明代皇家气韵串联起600年时空经纬,而且以长江文化、航海精神与文学遗产为基,用创新的姿态书写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篇章。

江南有名筑(七)|从“有记无楼”到数字演绎新生

阅江楼主楼一楼大厅


连接古今 让山水人文“串”起来

阅江楼凭借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古典的皇家园林气派与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展示南京文化的重要窗口,为促进城市文旅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吴楚名楼今则四,水天明月古来双。”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导,中国韵文学会会长,江苏省楹联研究会顾问钟振振撰写的楹联醒目地展示在阅江楼入口处。

早在1996年,为筹建阅江楼,原下关区就曾举办过一场全国范围的楹联征集活动。“当时我们收到了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大量投稿,同时活动也得到了全国各省书法家协会的大力支持。”原南京下关区委书记俞明告诉记者。俞明回忆起有关阅江楼的建设,点点滴滴仍历历在目:“100多副楹联、200多件书法作品,为本就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阅江楼锦上添花。”

江南有名筑(七)|从“有记无楼”到数字演绎新生

《郑和下西洋》瓷画


从狮子山东南入口登山,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原主席沈鹏所写“狮子山”三个字,阅江楼景区东入口处悬挂着南师大教授常国武撰、著名书画家启功书写的楹联“已见河清海晏,犹闻狮吼龙吟”。从楼底层到二楼,主题楹联各具特色,如原国务院特区办公室主任胡平书写的抱柱联“开眼向洋看世界,放怀作海纳乾坤”,上下联开头二字对应“开放”二字。中层正厅,高12.8米、宽8米的景德镇瓷画《郑和下西洋》赫然在目;楼顶层,巨幅苏州双面绣《四大名楼》震撼醒目;楼顶藻井则是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的包金蟠龙。山门正南处,著名书法家武中奇所书的“政通人和”四字苍劲有力;楼顶不仅有江苏教育家顾毓秀书写的“阅江楼”三个字,还有书法家尉天池题写的“江南第一楼”牌匾。山门下则有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原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雕塑《朱元璋阅江》。

“阅江楼有三处‘全国之最’的文化地标,一是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郑和下西洋》,用12个篇章全景展现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二是高3.1米、宽4.8米、重15吨的汉白玉碑刻碑石,分别镌刻着明太祖朱元璋和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三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阅江楼鼎’,诉说着朱元璋的壮志豪情。这些展品将航海史、文学史、工艺史融为一体,让阅江楼成为一座具象化的‘历史课堂’。”南京鼓楼文旅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徐辉说。

数字创新 让文学遗产“活”起来

去年9月,一场对话古今的数字IP联动盛事在南京阅江楼启幕。经典游戏IP《轩辕传奇》与南京鼓楼文旅集团达成深度合作,将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游戏世界的奇幻场景展现,以数字文旅的崭新形式开启了数字IP与文化旅游合作的新局面。该游戏植根阅江楼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数字文旅体验项目,让玩家在游戏中云游大好河山和名胜古迹,焕活城市地标,开辟数字文旅的蹊径。

“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阅江楼场景虚拟建模,将阅江楼明代建筑元素植入游戏中,打造专属称号、专属任务,这种跨界联动,既借助游戏IP扩大了阅江楼的影响力,又以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活化,让更多人在娱乐中了解阅江楼的文化内涵。”南京鼓楼文旅集团董事长助理、南京鼓楼旅游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许建军介绍。

江南有名筑(七)|从“有记无楼”到数字演绎新生

研学活动中,学生们手作宝船模型


不仅如此,阅江楼始终致力于文学遗产的传播与传承,通过诗词楹联大赛、文学作品演绎、书画作品展示、文创产品创作等方式让阅江楼“活”起来。

“行遍中国·探访名楼”“‘长江如歌·翰墨流芳’暨中国历史文化名楼阅江楼书法、美术、篆刻、摄影征集展”“见微知著——24+城市微展”等系列主题活动在阅江楼景区先后展开。如“阅名楼·读好书”活动中,通过著名学者对《阅江楼记》的深刻解读,强调了《阅江楼记》中“三见三思”的现实意义,同时让大家了解到明朝的治国理念,“忧乐精神”“登高望远”等传统哲学意涵也自然而然地融入公众文化视野。

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与实践中,阅江楼先后荣获“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南京市首批具有历史价值公园”“南京·世界文学之都地标”“南京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南京市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水韵江苏·长江百景”等称号。如今的阅江楼景区,山水城林融为一体,形成了水抱城、城抱山、山托楼的景观,在时代浪潮中持续释放着独特的社会价值与文化魅力。

多元打造 让城市文脉“动”起来

“古今交融的亭台楼阁串联起天妃宫、静海寺、仪凤门、挹江门、绣球公园、小桃园等一众名筑景点,在南京城北临江地段形成了一个南北长达2公里、东西宽约500米的绿化旅游地带,将南京城‘山水城林融为一体’的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俞明这样诠释阅江楼与南京城的关系。

阅江楼不仅成为诉说历史、整合城市文化景观的纽带,同时也成为服务市民生活、打造多元文化空间的重要平台。

2022年,“阅江书苑”正式揭牌,一系列文化活动随即展开。听历史、唱童谣、学非遗……近年来,“阅江书苑”研学课堂已成为景区每年假期的火爆项目。以明代文化、长江文化、海丝文化、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研学课程,将游与学有机结合,截至目前已接待全国及港澳台研学游客约40万人次。

同时,“郑和七下西洋·揭幕航海时代”“基建狂魔·长江上的桥梁”等研学课程也相继推出,作为爱国主义与航海精神教育基地,每一处展陈都承载着教育意义。一楼的“治隆唐宋”匾额与明朝版图展,强化着“大一统”的历史观;瓷画《郑和下西洋》详细描绘了郑和船队“建造宝船”“宣传文明”“和平外交”等场景,宝船模型与铁锚展品格外吸睛,不远处的“天妃宫碑”与其形成一个凸显“开放包容”的中华海洋文明航海史教育矩阵,激发着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爱国情怀。

江南有名筑(七)|从“有记无楼”到数字演绎新生

阅江楼研学活动


据许建军介绍,“阅江书苑”研学课程连续两年在南京市教育局举办的南京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评选中获奖;阅江楼景区2023年被评为江苏省旅游协会研学旅行分会副会长单位,2024年被评为南京旅游业协会的亲子研学示范基地。

此外,楼内设立的“书香阅江楼”文化驿站,提供500余本各类文学书籍与儿童绘本,形成“登楼观江—读史思辨”的独特体验;景区东入口原海军101工厂被改造为“明潮里”文创园,实现了工业遗产与名楼文化的共生,让阅江楼真正成为兼具文化传承与社区服务功能的公共空间。

“阅江楼的价值远不止于一座建筑——它以实体形态终结了600年的历史遗憾,以创新展陈活化了文史典籍,以空间联动重塑了城市文化肌理。它的核心价值在于将朱元璋‘阅江揽胜’的帝王视野,转化为每一位公众都能参与的历史现场。未来,我们将继续推动数字化与文旅深度融合,让阅江楼这枚南京‘文化芯片’持续发力,驱动历史基因的现代表达,在守护文化根脉的同时,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动能。”徐辉说。

从朱元璋笔下的“澄江如练”到数字游戏里的虚拟漫游,从宋濂《阅江楼记》中传达的治国哲思到青少年研学课堂里的琅琅书声,如今的阅江楼早已超越建筑本体的价值,成为一座流动的文化宝库,活化了历史记忆,重构了城市文脉。随着数字技术持续赋能文化传承,这座江南名楼将让“山水城林”的南京故事永续流淌。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江南有名筑(七)|从“有记无楼”到数字演绎新生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