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校馆弦歌 | 中南大学有座“宝藏”博物馆,1.4万件藏品诉报国初心

排行榜 2025年09月27日 12:52 1 admin

方寸馆藏,浓缩上亿年地球史诗;无声标本,承载几代人地质初心。

校馆弦歌 | 中南大学有座“宝藏”博物馆,1.4万件藏品诉报国初心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由何继善院士题写馆名。

在湖南,有一座藏在大学校园里的“宝藏”博物馆——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馆内约1.4万件藏品仿佛一部部生动的教科书,不仅展示着地球的自然历史,也讲述着中南地质人的科研报国史。

走进地球“历史书”

校馆弦歌 | 中南大学有座“宝藏”博物馆,1.4万件藏品诉报国初心

△树化玉和挂在墙上的海百合化石标本。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位于岳麓山下的潇湘校区。与深灰色外墙的低调朴素相比,刚步入博物馆大门所见的宝物就让人啧啧称奇:生活在距今2.3亿年前的海百合化石标本、体型硕大的树化玉、呈现规则几何形状的方解石晶体、造型完整的珊瑚化石……就像一本书的序言,这些第一眼珍宝也为整座地质博物馆留出引人入胜的遐想空间。这遐想正如中南地质人所言:“地球包括地球以外的其他星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遗产,可以说是一本非常漂亮的‘历史书’。解答这一本‘历史书’,并且被我们利用起来,就是我们地学人的使命,也是我们地质博物馆的一个使命。”

校馆弦歌 | 中南大学有座“宝藏”博物馆,1.4万件藏品诉报国初心

据了解,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面积约2600平方米,分为两层,集科学普及、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于一体。一层主要是序厅、地球奥秘厅、古生物地史厅,其中在占据整个博物馆最大空间的区域,有两具恐龙模型和一个恐龙蛋化石,是来此参观的小朋友最喜欢的展品。二层依次是矿物岩石厅、矿石矿床厅、珍宝观赏厅和学科史厅,在了解各类“石头”的同时,也会感叹于中南大学的地质学科发展史。

展品中有很多来自师生采集或校友捐赠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无论在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的哪个厅,展品陈列都紧凑整齐,其中许多展品的盒子为木质漆盒,展品名称的标注也均为手写,颇具年代感。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王文卉表示,在馆藏约1.4万件展品中,有很多是地质学科一代代师生在野外实习时采集的,也有不少展品来自校友捐赠。也因此,这里最朴素、最真实地呈现了各类标本不断积累的传承状态,展示了地质人的不懈探索与科学研究。

校馆弦歌 | 中南大学有座“宝藏”博物馆,1.4万件藏品诉报国初心校馆弦歌 | 中南大学有座“宝藏”博物馆,1.4万件藏品诉报国初心校馆弦歌 | 中南大学有座“宝藏”博物馆,1.4万件藏品诉报国初心校馆弦歌 | 中南大学有座“宝藏”博物馆,1.4万件藏品诉报国初心校馆弦歌 | 中南大学有座“宝藏”博物馆,1.4万件藏品诉报国初心

△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部分藏品。

也是在求索历程中,一代代地质人才从这里走上地质报国之路,其中不乏学界权威大咖:与李四光的学术合称为“南陈北李”的陈国达院士,被誉为“地洼学说之父”。他不曾留洋,是我国自己培养的“土专家”,他的学说却漂洋过海,成为国际地质学界的权威专家,被誉为地洼理论的“第一代引路人”。

为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题写馆名的何继善院士,六十多年来,在国家发展的每个关键历史节点,他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担当,带领团队研发满足时代需求、推动行业进步的先进技术,找到的矿产资源价值超2万亿元,显著提升了国家矿产资源储备和保障能力,切实服务于国家资源安全战略。他以原创性成果构建的电磁勘探理论技术体系,推动了电磁勘探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使中国在资源探测领域跻身世界前列。今年7月,91岁高龄的何继善院士将自己持有的湖南继善高科技有限公司全部股权(评估价值近3800万元)无偿捐赠给中南大学,支持学校教育事业发展。

现任中南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专注国家需求,主持完成的“中国高精度数字高程基准建立的关键技术及其推广应用”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还荣获了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何梁何利奖、中国青年科技奖等。他鼓励青年科学家不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应该把每一件事扎扎实实做好。

“我校是国际重要的新矿物发现中心”,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教授李斌说:“截至目前,中南大学教授谷湘平已经发现了陈国达矿等22种新矿物,并参与发现了25种新矿物。”

拥有完备的地、采、选、冶、材及加工制造学科体系

中南地质人的成就不仅在地球探索层面。该校1981级校友李春来是嫦娥六号任务工程副总设计师,被称为“月球岩石守护者”,他是决定嫦娥六号探测器在月球着陆点的关键人物,也是首批对返回样品着手分析的科学家之一。同时,中国实施行星探测的大型运载火箭燃料贮箱、环筒、薄壁等超大型铝合金结构件研制任务,也是由中南大学参与完成。今年8月,中南大学获批首份月球科研样品——编码为CE5C0600的500毫克嫦娥五号铲取的月壤样品,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特聘副教授、“90后”博导许晶瑶为样品使用责任人。

新一代的地质人正在成长。“我们作为地质人,应该要有为国发光发热,到祖国和人民需要我们地质人的地方去”,站在中南大学地质博物馆展柜前,该校资源与环境学科的硕士研究生熊哲贤表达了自己对地质专业的热爱。同学科的博士生刘雨鑫和封争也在各自的研究方向努力,期待用地质工程的研究方式去感知地球脉动、去探秘地外行星。

中南大学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党委委员兼地质工程专业负责人、教授孙平贺表示,地质博物馆也展示了学校的学科体系建设。他说:“中南大学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加工、制造”有色金属学科体系链,在矿物资源探查、生物提取、循环利用等方面有独特优势,引领和支撑国家有色金属产业发展。”

潇湘晨报记者李楠 钟锦涵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