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福州地名趣谈——湾边

排行榜 2025年09月29日 10:52 3 admin


福州地名趣谈——湾边


福湾路自上渡蜿蜒向南,掠过塘池的田埂,穿过台屿的街巷,最终直抵乌龙江畔的湾边。这片被称作 “湾边” 的土地,不仅是南台岛西南端的村落,更是昔日连接闽侯南屿、江口乃至永泰等地的交通咽喉,其古渡口曾位列福建省五大渡口之一。

湾边村的地理格局藏着自然的巧思:南临浩荡乌龙江,与六十份洲隔江相望;北依台屿古村,东接阳岐驿道,西连透浦田野,独特的区位让这里自明清起便成为 “摆渡运客为业,撒网捕鱼为生” 的水乡聚落。涨潮时,江水浩浩荡荡涌入凤岗里;退潮后,湿地里的 “贵草” 随波轻摆,江中的莲花坛虽水深涡急,却丝毫不影响渡口的稳缓 —— 即便是五六月洪峰季节,这片五千米宽的江面依旧波澜不惊,堪称天造地设的天然渡口岸。

老辈人仍习惯称这里为 “湾边角”,这个带着古渡口印记的名字,与 “龙潭角” 一样,藏着福州水路交通的密码。清代诗人郑式金在《湾边角归舟遇雨》中便曾留下印记:“乘风排浪片帆飞,十里江流俄瞬归。两岸林山皆不见,雷鸣云暗雨沾衣。” 诗中场景正是他从南屿乘船返回榕城,行至湾边时突遇雷雨的真实写照,风雨中的江景与归心似箭的情愫,让这个古渡口的形象愈发鲜活。

福州地名趣谈——湾边

作为南驿道上的重要节点,湾边渡口的繁忙延续了数百年。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已有 13 条航线通达陈厝、新岐、南屿等周边村镇,106 艘大小雀船穿梭江面,大的可载 25 人,小的也能容下 15 人,江对岸的竹笋、竹制品与城里的糟菜、布匹在此交汇流转。1962 年,福州市政府拨款百万元整修福湾路,建成轮渡码头并打造两艘 45 吨位 “船驮”,这种铁壳驳船一次能载 4 至 6 辆汽车,让福州与永泰的陆路交通彻底打通,码头边渐渐挤满了候船的人与车,船老大三声笛响后才开船的规矩,成了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福州地名趣谈——湾边

1978 年水运公司的成立,让渡口迎来新的飞跃:小雀船被淘汰,六艘机动船取而代之,安全与速度的提升让日客运量从五六百人飙升至五千人次,节日里更是突破万人大关。但水运的辉煌终有落幕之时,2008 年湾边大桥通车,这座按六车道高速标准建设的大桥,不仅让永泰、德化方向的车辆缩短 10 公里行程,更彻底取代了渡轮的使命。

福州地名趣谈——湾边

如今,当年的 “船驮” 码头已化作大桥桥墩的基座,四个老码头或废弃或改建,唯有江边的风还带着淡淡的柴油味与鱼虾腥气。渡船虽已成为历史,但湾边的故事仍在延续 —— 从昔日的 “交通要津” 到曾经的 “河鲜一条街”,这片土地始终镌刻着福州跨江发展的印记。

福州地名趣谈——湾边


福州地名趣谈——湾边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