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格鲁吉亚纪行二】在历史与现实中彷徨

排行榜 2025年09月29日 14:52 3 cc

格鲁吉亚,这个名字念在舌尖,就有一股葡萄酒的醇厚混杂着高加索山风的凛冽。这场突如其来的旅程,像一场刻意安排的蒙太奇,镜头在两极间切换:一端是黑海之滨巴统(Batumi)那充满未来感、如同舞台布景的欧洲广场(Europe Square),另一端,则是内陆荒原上乌普利斯齐赫(Uplistsikhe)——那座被时光啃噬了三千年的石头城。翻阅着手机里风格迥异的照片,这两种质感的强烈碰撞,拼贴出的,正是这个高加索国度复杂而迷人的灵魂。

【格鲁吉亚纪行二】在历史与现实中彷徨

第一幕:巴统,黑海边的现代宣言

欧洲广场,是这座城市精心排演的一出舞台剧。这里没有历史的沉重苔藓,只有扑面而来的、名为“未来”的甜腻气息。地面光滑如镜,倒映着线条极简、造型奇异的现代建筑,像孩童用巨型积木搭建出的梦幻之城,色彩明快,带着一种近乎天真的乐观。

【格鲁吉亚纪行二】在历史与现实中彷徨

广场的其他建筑,也参与着这场演出。那座高耸的巴统摩天轮,像一只巨大的、色彩斑斓的眼睛,冷静地俯瞰着黑海与城市,将一切尽收眼底,自身也成为最耀眼的风景。而风格各异的建筑——有的线条锐利如刀锋,有的造型圆润如卵石——簇拥在一起,拼贴出一种刻意的国际化和后现代感。它们与不远处矗立的、有着典型苏联“火柴盒”式样貌的老建筑形成微妙对话,仿佛在彼此审视,无声地诉说着时代的更迭与审美的断裂。

【格鲁吉亚纪行二】在历史与现实中彷徨

然而,这出剧的灵魂,无疑是那对名为“阿里与尼诺”(Ali & Nino)的移动金属雕塑。他们是永不停歇的悲剧演员。日日夜夜,在预设的轨道上,这两尊分别象征穆斯林男子与基督教公主的人形,开始他们注定的悲怆舞步——缓缓靠近,身体穿透彼此,完成一个短暂而深刻的拥抱,然后,又无可挽回地分离,背道而驰,周而复始。这机械的、充满存在主义荒谬的诗意,正是格鲁吉亚的缩影。它用最先锋的公共艺术,诉说着这个身处欧亚十字路口的国家最古老的伤痛:基督教与伊斯兰文明的碰撞、融合与撕裂。这广场本身,就是一份递向欧洲的简历,急切展示着开放与现代化,试图快速抹去旧印记。这种努力,真诚而笨拙,却有一种粗粝的生机。

【格鲁吉亚纪行二】在历史与现实中彷徨

第二幕:乌普利斯齐赫,凝固的历史画卷

但当你从海滨的幻梦驱车向内陆,不过数小时,景致便陡然一变。时间在这里,不是向前奔流,而是垂直下沉。

【格鲁吉亚纪行二】在历史与现实中彷徨

石头城的全景并非建筑,而是一整座被掏空的山。灰褐色的巨岩,像一头史前巨兽风化的骸骨,悲壮地匍匐在库拉河畔。洞穴如蜂巢般密布,那是公元前的人们一锤一凿掏出来的生存空间。天空蓝得炫目,反衬出岩石的沧桑与沉默。

【格鲁吉亚纪行二】在历史与现实中彷徨

攀爬的过程,如同阅读一部无字的史书。岩石上开凿出的之字形小径,陡峭处需手脚并用。手扶着的“护栏”,同样是岩石,粗糙、温凉。这一刻,你触摸的不再是石头,而是公元前那些先民的体温。这座城从公元前一千纪延续至十三世纪蒙古铁骑来袭,它本身就是一部在巨石夹缝中求存的史诗。

【格鲁吉亚纪行二】在历史与现实中彷徨

最显眼的是立于岩壁之巅的红顶石砌建筑。在那一片苍黄混沌中,那一点红,像一枚灼热的朱砂痣,又像一句晚来的、坚定的祷词。那是东正教在此扎根后的印记,与更早的异教洞穴共处一山。格鲁吉亚的历史,便是如此一层层叠压在这岩壁之上——罗马、阿拉伯、蒙古、波斯、奥斯曼、俄罗斯,每个帝国都试图刻下自己的烙印,但这岩石的基底,却始终是格鲁吉亚人自己。

站在最高的洞穴前,视野豁然。库拉河在脚下静流,对岸是广阔的荒原。风很大,照片中沿小径行走的游客,身影渺小如蚁。此刻,你深切体会到“易守难攻”的重量。安全,对于这个十字路口的民族,曾是最高也最奢侈的渴望。

尾声:感受转型中的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纪行二】在历史与现实中彷徨

傍晚,我回到第比利斯老城的一家酒馆。窗外是库拉河,杯中是琥珀色的萨别拉维(Saperavi)干红。酒体浑厚,单宁结实,带着黑莓与香料的复杂气息。

我回味着这一日的穿梭。巴统的欧洲广场,是格鲁吉亚渴望被世界看见的、面向未来的笑脸,轻盈,甚至有些魔幻;而乌普利斯齐赫的石头城,则是它深植于大地的、无法磨灭的基因与记忆,沉重,却无比真实。这巨大的张力,恰恰构成了格鲁吉亚最独特的魅力。它无法被简单定义,你不能只说它古老,或只赞它新潮。它就像我杯中的酒,必须让你在甜醇与涩感、果香与矿物质的复杂层次中,自己去品,去感受。

这杯酒,敬石头城的坚韧,也敬巴统的梦想。敬所有在历史的夹缝中,依然努力活出自己姿态的民族与灵魂。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