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北师大儿童心理教授的警告正在被分数压垮的孩子不是懒是心碎了

排行榜 2025年10月04日 23:56 1 admin


我是北京师范大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所的一名教授,从事儿童心理健康研究已有23年。

这二十多年来,我见过太多孩子,成绩优异却眼神空洞,聪明伶俐却整夜失眠,

明明努力到极致,却在某一天突然说:“我不想活了。”每一次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想问一句:我们到底要把孩子逼到什么地步,才肯停下来说一句:“孩子,你辛苦了”?

北师大儿童心理教授的警告正在被分数压垮的孩子不是懒是心碎了

一、学习,真的只是“动动脑子”那么简单吗?很多人以为,学习就是看书、做题、考试,顶多是“累点”,不至于伤身伤心。

但生理心理学早已证明:

学习是一项极其艰苦的脑力劳动。

它需要前额叶持续调控注意力;

海马体高强度编码记忆信息;

大脑每天消耗的能量占全身20%以上(儿童甚至高达50%);

长时间专注还会导致神经递质耗竭,引发焦虑、易怒、情绪失控。

换句话说,孩子每写一道题,大脑都在“燃烧自己”。可我们给他们的反馈是什么?

不是理解,而是加码:别人能做完,你为什么不行?”“这才几点就喊累?”“现在不吃苦,将来怎么出头?”久而久之,孩子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我不够好?”“是不是我天生笨?”

于是,心理问题悄然滋生。

二、谁在制造这场“全民内卷”?

我们总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

可问题是,谁来界定‘压力’的边界?谁又能保证,这份压力不会压垮一个孩子的灵魂?

现实是:

北师大儿童心理教授的警告正在被分数压垮的孩子不是懒是心碎了

✅老师用排名刺激学生;

✅家长拿亲戚家孩子当参照物;

✅补习班打着“弯道超车”的旗号收割焦虑;

✅ 社会把“清北率”当成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

于是,小学三年级就开始熬夜到十一点;

初中生每月心理测评显示抑郁倾向比例超过18%;

重点高中设立“心理干预室”,不是预防,而是抢救。

更可怕的是,很多孩子已经形成了“成绩=价值”的认知扭曲:

考得好,我才值得被爱;

考不好,我就该消失。

我在门诊接待过一个五年级女孩,她说:

“老师说我们这代人注定要被淘汰,除非拼命。”

我说:“那你怕吗?”

她低头轻声说:“我不怕被淘汰,我怕我爸知道我没考好后,再也不抱我了。”

那一刻,我的心像被狠狠揪住。

三、当整个社会都在催跑,谁来守护孩子的“心理免疫力”?

现在的教学内容比十年前难得多,知识密度翻倍,节奏加快。

可孩子的生理发育规律没变,大脑承受极限也没变。

他们不是机器,不能无限升级系统。

但他们却被要求,用一颗正在成长的心,扛起成年人都不一定能承受的压力。

而我们呢?

一边心疼地说“孩子太累了”,

一边继续报班、催作业、盯错题。

这不是爱,这是温柔的共谋。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绝大多数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不是性格脆弱,而是学习压力过重。

焦虑、厌学、躯体化(如头痛、腹痛无病因)、社交退缩、甚至自伤行为……

这些都不是“作”,而是心灵发出的红色警报。

′四、作为父母和教育者,我们可以做什么?

作为一名研究儿童心理多年的教授,我不反对努力,也不否定竞争。

但我坚决反对,以牺牲孩子心理健康为代价的“伪奋斗”。

请记住这五句话:

1. 分数衡量不了一个人的未来,但童年创伤会影响一生。

别让一次考试,成为孩子自我否定的起点。

2.真正的动力来自兴趣和意义感,不是恐惧。

再不学就完了”只会让孩子短期冲刺,长期崩溃。

3. 允许孩子“慢一点”“错几次”,是在帮他建立心理韧性。

意志力不是骂出来的,是经历失败后仍被接纳练出来的。

4. 多问一句“你今天开心吗”,胜过一百次“考了多少分”。

情绪稳定的孩子,才有可能持续努力。

5.如果你发现孩子出现这些信号,请立即干预:

- 持续情绪低落、易怒

-失眠或嗜睡

-拒绝上学、频繁请假

-自责严重,说“我是个废物”

- 出现划痕、撞墙等自伤行为

北师大儿童心理教授的警告正在被分数压垮的孩子不是懒是心碎了

这不是叛逆,是求救!请尽快联系学校心理老师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

给孩子留一条“可以喘气的路”

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把所有人都赶到同一条赛道上拼命奔跑,

而是帮助每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请相信:

一个被尊重、被理解、被无条件爱着的孩子,

哪怕成绩普通,也会活得有光。

而那个每天咬牙坚持、眼中有火的孩子,

不该是因为害怕被淘汰,

而应该是,他知道,有人在终点等着他,无论他跑得多慢。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