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十里秦淮看南京|600多年前,他们人工开凿出“江南小三峡”

排行榜 2025年10月07日 13:02 1 cc

在南京城市史上,秦淮河被世世代代的南京人看作“母亲河”。南京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与秦淮河的滋养密不可分。在这个国庆假期,我们不妨循着秦淮河奔涌的脉络,走进这方藏着千年历史的水畔,去探寻那守护过一城繁华的古闸和承载着治水传奇的古道。

十里秦淮看南京|600多年前,他们人工开凿出“江南小三峡”十里秦淮看南京|600多年前,他们人工开凿出“江南小三峡”

武庙闸

武庙闸位于玄武湖解放门附近,连通起南京城南北水系,是南京最早的水关,也是玄武湖主要的出水口。这座至今依然还在使用的水闸,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东吴时期,当年为吴后主孙皓引玄武湖水进宫所用。

明初,朱元璋在修建南京城墙时,为解决南京城内水系排放与城垣防御问题,确保居民生活用水,在秦淮河、玄武湖及其他河流的入水口处设置了20余处水关、涵洞、涵闸。武庙闸就是其中体积庞大,结构复杂的涵闸之一。

十里秦淮看南京|600多年前,他们人工开凿出“江南小三峡”

武庙闸于明代正式建成,其工程设计在当时是世界一流水平。武庙闸的铜闸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闸板设有5个进水孔,中间一个大孔,四周环绕4个小孔,上部为闸盖,底面有五个凸起,位置刚好对应五个进水孔。开闸时,水流刚好从下部的五个进水孔穿过,闭闸时,闸的上下两部门刚好闭合,巧妙堵住了水流,这种榫卯的设计可谓是匠心独运,别具一格。

十里秦淮看南京|600多年前,他们人工开凿出“江南小三峡”

凭借其独特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1988年武庙闸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自明初建立,历经600余载风雨的水利设施,不仅承载着古代工匠代代相传的治水智慧,更承担着玄武湖与秦淮河水位调控、城市防洪排涝等实际功能。

十里秦淮看南京|600多年前,他们人工开凿出“江南小三峡”

胭脂河

在南京溧水区,石臼湖与秦淮河的交汇处有一条静静流淌了600多年的河流。

据明万历《溧水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为解决苏浙漕运难题,下令开凿一条连接秦淮河与石臼湖的人工运河。数万工匠在溧水胭脂岗上“焚石凿河”,耗时十年,硬生生在石岗上劈出一条7.5公里长的河道。两岸岩石因氧化呈紫红色,宛如胭脂,故得名“胭脂河”。

十里秦淮看南京|600多年前,他们人工开凿出“江南小三峡”

作为大明王朝建国之初最早开凿的人工运河,胭脂河开凿难度前所未有。胭脂河开凿采用“烧麻炼石,破块成河”的原始技术,开凿时将麻嵌在缝中,浇以桐油点火焚烧,泼上冷水、使岩石开裂,再将石撬开搬运。

十里秦淮看南京|600多年前,他们人工开凿出“江南小三峡”

洪武二十八年(1395),随着胭脂河正式通航,这场凝聚无数民力的水利工程登上了历史舞台,它直接缩短了江浙至金陵的水运路程,让江浙物资得以从胥溪顺流而下,免除了长江风波之险。更重要的是,这条运河不仅串联起江浙与金陵,更成为安徽、江苏两省货物互相运输的重要通道,有效地打破了地域阻隔,有力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商品交流。

随着时代变迁,胭脂河漕运功能早已消退,但这条凝结无数工匠智慧的水道却并未沉寂,反而在当地政府的治理下,成为承载文化与生态价值的旅游新地标。2017年起,溧水区启动天生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将人文与生态资源有机融合,这一政策让沉睡已久的漕运遗迹再次“活”了起来。

十里秦淮看南京|600多年前,他们人工开凿出“江南小三峡”

如今的胭脂河风光壮丽,爱情海花田四季绽放不同花卉,数十艘画舫载着游客穿行在“长虹卧波”之间,续写着属于江南水脉的全新传奇。

玄武湖景区-南京城墙武庙闸

门票:免费

地址:玄武区玄武巷1号玄武公园内

交通:地铁1号线玄武门站下,地铁3号线、地铁4号线鸡鸣寺站下

溧水区天生桥景区

门票:旺季27元/人(3月-5月、9月-11月)

地址:南京市溧水区洪蓝街道天生桥路500号

交通:乘坐地铁S9号线(宁高线)至石湫站,换乘溧水G3路(S7溧水站南方向)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编辑:潘容、任婧宜(实习)

南京广电·牛咔视频责任编辑:缪露

主编:顾青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后台私信,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