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特刊丨我是文旅潮中人

排行榜 2025年10月08日 10:54 1 cc
特刊丨我是文旅潮中人

身着汉服的游客在洛阳市老城区的大唐华市拍照打卡。 李卫超 石智卫 摄

特刊丨我是文旅潮中人

游客在“汝瓷集”陶瓷青创市集挑选商品。 平顶山市文广旅局供图

特刊丨我是文旅潮中人

马骏(右一)在万岁山武侠城中向游客进行武术表演。 受访者供图

核心提示

从郑州微短剧全产业链条的生动活力,到洛阳汉服租赁“异地还衣”的服务创新;从开封万岁山NPC用专业演出描绘“中式迪士尼”图景,到汝瓷文化与青春美学碰撞交融……这些普通人在文化浪潮中的生动面貌和转型故事,都勾勒出中原大地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的实践轨迹。

郑州

“竖屏之城”天天有戏

□本报记者 郭歌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秋宇

从扎堆北京影视圈找机会到奔赴郑州拍摄微短剧,一群年轻演员正从大都市转战郑州写字楼,在微短剧片场寻找生机。

10月7日,记者采访了正在郑州拍微短剧的“95后”北漂女演员宇书田——这位手握国外知名大学导演系硕士文凭、3年已出演1000多场舞台剧的青年演员,来到郑州拍摄微短剧,演绎的角色大多是女反派。

“2025年开春后,北京的影视项目、微短剧都特别少。”宇书田向记者坦言,自2024年结束话剧团演出尝试转型影视起,她就决定来郑州拍微短剧。据她观察,大量微短剧制作公司已集体南迁,横店、郑州、西安成为取景地新宠。“在郑州就是有戏拍,有微短剧拍,通告群每天都有新的消息,这里工作机会很多。”宇书田表示。

作为微短剧界的“新晋顶流”,郑州已悄然崛起为中国的“竖屏之城”。围绕自身历史文化资源这一核心优势发力,郑州深入挖掘黄帝故里、商都遗址、少林功夫、黄河文化等特色IP,推动微短剧与文旅、功夫、非遗深度融合,还通过支持创作一批彰显中原特色、饱含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着力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

数据直观印证了微短剧产业的强劲势头:今年前8个月,郑州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38.5亿元,微短剧产业综合排名稳居全国前三,“竖店”品牌的影响力也在持续提升。这股源自中原的强大吸引力,正有力吸引着全国影视资源这一庞大“候鸟群”。

对比北京、郑州两地微短剧行业薪酬体系时,宇书田告诉记者,郑州的群演、前景演员及小特约演员的日薪薪酬偏高些。“在郑州,目前我看到的微短剧配角日薪都是四位数起,爆款微短剧的主角日薪过万元。”她说道。

“我有时候也在横店拍戏,目前已经拍了七八部微短剧。”被问及是否会考虑常驻郑州,宇书田回应:“郑州是微短剧的重要基地,作为演员,我肯定会经常回来的。”

“近年来,河南微短剧产业能实现拔节生长,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庞大的影视从业队伍,以及丰富的取景拍摄资源。”省广播电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已有近1200家微短剧企业,不仅涌现出郑州天桥、三笙万物、日新阅益、风华正茂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优秀制作机构,还建成了空港聚美、大志影视等设施完善、场景齐全的拍摄基地,上线了“心动短剧”等播出平台,加之超5万人的从业人员规模,河南已形成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于一体的微短剧全产业链生态。

平顶山

青春美学添彩汝瓷

□本报记者 张海涛 本报通讯员 张仪薇

10月5日,秋雨绵绵,平顶山博物馆内热闹非凡。这里正在举办“汝瓷集”陶瓷青创市集,既有传统经典的汝瓷作品,又有年轻创作者们带来的新颖作品,令人眼前一亮。

“这款小猫冰箱贴的釉色是我反复调试的,手感特别细腻。”青年创作者罗夕木正向顾客热情介绍。她的摊位前围满了人,两三百件手工陶瓷作品融入了流行元素,造型各异的项链、手链、徽章、书签、冰箱贴等琳琅满目。

“平时市集在湖边举办,假期挪到博物馆内,没想到大家依旧这么热情。”罗夕木笑着说。

油画专业出身的罗夕木原本经营画室,一次偶然机会爱上了陶艺。如今,她既是陶瓷工作室的负责人,又是汝瓷集的常客,从今年5月市集开办至今几乎期期不落。

市集不仅是展销平台,更是新老技艺碰撞的空间。“这里有很多前辈,我一有空就请教陶泥选料、炼制技巧等问题,收获很大。”罗夕木正计划与平顶山学院陶瓷专业青年人才合作,开发更多受年轻人欢迎的新品。汝瓷集自推出以来,已成为平顶山推动陶瓷文化传播、支持青年创新创业、促进文旅消费融合的重要平台。

截至目前,汝瓷集已吸引1400余家陶瓷企业参与,青年创客展区占比达到75%,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7000人次。

在汝瓷集的助力下,越来越多像罗夕木这样的青年创业者,正带着对陶瓷的热爱登上更大的舞台。在第十五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罗夕木受邀带着作品亮相平顶山馆,能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商同台交流,让她倍感惊喜。

近年来,平顶山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进陶瓷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擦亮陶瓷文化名片。全市现有各类陶瓷大师、非遗传承人近600人;已有陶瓷生产销售企业850多家,规上企业38家,今年以来全市陶瓷产业生产总值已超30亿元。

文化的生命力,既在传承,又在创新。细雨中的市集仿佛一个生动的缩影,传统文化正焕发青春,老技艺迎来新面孔,一代人正以新的方式延续历史、走向市场、叩响未来。

洛阳

共享汉服还衣无忧

□本报记者 陈学桦 吉小平

国庆中秋假期,洛邑古城内古韵悠然,身着汉服的游客在青石板路上流连忘返。

然而,这些多为一次性租用的汉服,它们的归还问题此前曾成为游客的“快乐烦恼”。洛阳市相关部门敏锐洞察到游客需求的变化,在政企协同与科技赋能下,“异地还衣”为文旅产业体验经济发展构建了新生态。

国庆节当天,在洛邑古城的茶馆里,大学生小韩正与闺蜜们整理汉服配饰。“以前租汉服后归还得专门绕路回店铺,既麻烦又耽误行程。现在用手机小程序叫跑腿小哥,15分钟就能上门取衣,省心又安全。”小韩的经历折射出洛阳汉服体验市场的变化。

解决归还难题的创新,源于多维度的柔性机制。汉服店普遍将归还截止时间延至当晚10点,若游客因行程延迟至次日,店家几乎不额外收费——这一弹性政策赢得游客口碑。更关键的是,纠纷处理机制实现质的飞跃。

“正常穿着导致的轻微磨损不追责,50元以下的配饰丢失免赔,仅对定制玉佩等高价饰品按成本价补偿。”洛邑古城沉浸式汉服体验馆主理人王女士说,“文化体验不该被琐碎流程破坏,要让归还变成旅程的自然收尾。”

基础设施创新则为服务注入新动能。2023年8月,洛阳市瀍河回族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快递柜企业,在河洛古城、洛阳民俗博物馆、白马寺等多个核心景区投放“共享汉服快递柜”。游客只需扫码开柜、投入汉服,系统即可自动完成归还确认。

技术驱动的产业革新更显深度。位于伊滨区的洛阳永福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出“汉服智能归还柜”,企业负责人张国栋展示数据:“游客归还用时平均缩短至8分钟,门店人力成本降低40%。”

同时,顺丰同城深度定制的“汉服代还”服务,在西安、洛阳等城市实现极速响应。其专用包装采用丝绸材质,配以独立防尘袋,确保服饰无损。

这一模式正催化汉服体验经济从单一租赁向文化体验链跃迁。洛阳市老城区推行的“汉服融城计划”,已培育200余家汉服相关企业,涵盖妆造、礼仪教学、数字文创等领域。游客在体验汉服的同时,同步享受汉礼课堂、古风摄影等服务,人均消费显著提升。许多游客在洛邑古城学习汉礼后,倾向购买文创书签、定制团扇,形成消费闭环。

洛阳的实践已引发全国关注。上海豫园、西安大唐不夜城等景区正借鉴“共享快递柜”模式。

“汉服不是静态的展品,而是活态的生活。汉服‘异地还衣’是城市对文化传承的深层思考。”洛阳师范学院文化学者安锋说,当游客在龙门石窟归还汉服后,能继续探访博物馆、体验非遗手作,文旅便从“一次性消费”转向“可持续沉浸”。

在政企协同与用户共创的合力下,洛阳正书写一条让文化可触摸、让体验无边界的文旅新路径。

开封

NPC带你一秒入戏

□本报记者 龚砚庆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青竹

10月4日,秋雨蒙蒙,开封万岁山武侠城在细雨浸润下更添几分江湖气息。一阵锣鼓声响,《飞云浦》的精彩打斗在石桥上拉开序幕,桥上“武松”与“杀手”的缠斗引来游客阵阵惊呼,刀光剑影间,“杀手”一个趔趄从桥栏翻落,笔直落入水中,溅起一片水花。

“没事儿吧?”不少游客在岸边关切询问。

“没问题!”扮演杀手的马骏利落地抹去脸上的水珠,踩着湿漉漉的青石台阶上岸。不过10分钟,他已换上干爽的戏服,准备下一场演出。

25岁的退役军人马骏,既是《飞云浦》里的“杀手”,也是《千年恋江湖书》中憨厚正直的“郭靖”,还在其他演出中客串小角色,要说这些角色的共同点,那就是需要随时与游客互动。

“郭大侠,降龙十八掌怎么练?”一个稚嫩的声音从身后传来。马骏回头,只见一个小朋友正用崇拜的眼神望着他。他弯下腰,一边比画着出拳的姿势,一边耐心地讲解出拳的基础门道。

“从小我就有一个武侠梦,梦想成为一名武打演员。”2018年,18岁的他参军入伍,在部队练就了一身硬功夫,武术、游泳、潜水、救援样样精通。2023年,23岁的他退役后来到万岁山武侠城,成为一名武打演员。

然而,从军人到演员的转变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最大的挑战不是武打与潜水,而是历史知识。”马骏坦言,他扮演的角色需要了解宋史背景,以随时应对游客互动。

清晨天刚亮,马骏已开始练功。压腿、练拳、舞刀,每一个动作都反复打磨,力求精准。

“每天十七八场演出是常态,NPC不只是扮演一个角色,需要形神兼备,赋予角色灵魂,才能为游客创造真正的沉浸感。”马骏说,为了塑造好“郭靖”这一角色,他反复阅读射雕三部曲,揣摩“郭靖”这一人物。

最考验人的是冬季。冬天的开封寒冷刺骨,但当锣鼓声起,马骏仍会毫不犹豫地从桥上跳入冰冷的河水中。“虽然戏服里面穿有潜水衣,但还是免不了进水。”他说,如今自己已习惯了这种状态,这是表演的一部分,必须高标准完成。

与传统主题公园不同,万岁山武侠城被称为“中式迪士尼”,这里的一切都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这里像马骏这样的NPC演员有百余人,他们各怀绝技,共同构筑起这个充满宋文化气息的奇幻世界。在这里,演员们不仅是表演者,更是文化传播者,他们的表演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