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踏访杏花山上的楚长城

排行榜 2025年10月09日 06:52 1 admin
踏访杏花山上的楚长城


踏访杏花山上的楚长城


踏访杏花山上的楚长城

“踏遍杏山不觉累,异山奇景醉人心。”八百年前,元好问登临镇平杏花山,留下这般诗句。那时的他是否知道,自己脚下踩着的,正是沉睡千年的楚长城?

作为镇平县令,元好问或许真察觉到了什么。毕竟,这片山岭间,藏着太多历史的秘密。

国庆假期,约三五好友踏访这片神奇之地,再次感受南阳历史的沧桑厚重。

一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山脚下。没费多大劲儿,已至杏花山巅,四周群山连绵,镇平县城清晰可见。

楚长城大关口遗址,依着伏牛山余脉而建,串联起杏花山、老君山等险要山脊,形成了一套精妙的防御系统。

2011年的文物普查揭开了它的面纱:现存石砌城墙长达4.5公里,周长9华里,最高处达4米。

古人筑城,讲究“因地形,用险制塞”。这话出自《史记·蒙恬列传》,但实践得最早的,恐怕就是楚长城了。它不追求笔直整齐,而是顺应山势,哪里有险可依,就在哪里筑墙。高山、古道、关隘、河口,四位一体,环环相扣。

最让人惊叹的,是那些石块的垒砌方式。

走近看,墙体完全是用石块干砌而成,石块间找不到任何黏合材料的痕迹。可就是这样,它们却咬合得异常紧密,历经两千多年风雨而不倒。

这种技艺,被《水经注》形容为“层石作固,襟带山河”。没有水泥,没有砂浆,全凭工匠对石块形状的精准判断和巧妙搭配。每块石头都找到最适合它的位置,相互支撑,彼此制约。

《墨子·备城门》中记载了当时的城防标准:“累石高八尺,广十步”。眼前的楚长城,完全符合这个规格。原来,这些文字记载,在现实中真有对照。

单有城墙还不够,长城之所以能成为有效的防御体系,离不开配套的预警设施。

遗址内发现了12座烽燧台基。它们的分布很有讲究,大多相距三十里左右,正好是古人认为的目力所及范围。但在高山险要处,间距就会缩短,完全不拘泥于固定里数。

这与《武经总要》中“三十里一烽,高山险处则不拘里数”的记载完全吻合。

制高点上还有个擂鼓台,直径达15米。想象一下,当年守军在这里擂鼓传信的场面——《通典·兵典》写得明白:“昼则举烽,夜则击鼓”。白天靠烟,晚上靠声,这套通讯系统保证了军情能够快速传递。

2018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青铜箭镞和陶鬲残片。经过科学检测,这些文物被确认为战国早中期遗存。

这下子,文献记载有了实物佐证。

《战国策·楚策》中说到楚国疆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镇平楚长城,很可能就是“汾陉之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这些锈迹斑斑的箭镞,不难想象当年这里的战事频繁。李白《战城南》中“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的诗句,仿佛就是为这里而写。

与后来明长城的不同的是,楚长城更像一个“活态”的标本。

它没有经过后世大规模重修,基本保持着原始样貌。每一块石头都还停留在当初被放置的位置,每段墙体依然追随着最初的山势。

站在擂鼓台上四下望去,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缓坡丘陵。关隘设在两山之间最窄处,真正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远处的河口地带也在掌控之中,任何来犯之敌都无所遁形。

这种链式防御的理念,影响了后世无数军事工程。可以说,楚长城是中国长城建筑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

如今,登上杏花山的游客,或许不再像元好问那样只为“异山奇景”而来。更多的人,是想要感受那份“烽火燃不息”的历史回响。

当地老人常说,小时候就在这些石墙上玩耍,只觉得是普通的“石头堆”,谁承想,自己天天爬的,竟是两千多年的楚长城。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有趣——重大的秘密,往往就藏在最寻常的风景里。

秋日午后,层层阴云罩在古石墙上。那些被岁月磨平棱角的石块,仿佛在诉说着过往。触摸这些石头,能感受到的不仅是冰冷,还有历史的温度。

“踏遍杏山不觉累”,今人与古人,在这山脊上产生了奇妙的共鸣。不同的是,元好问醉心的是山水之奇,而我们沉醉的,是那穿越时空的历史沧桑。

楚长城不需要重修,也不需要美化。就这样保持着原本的样子,最好。因为真正的沧桑感,从来都不是能够仿造出来的。

这里,位于南阳城区一小时休闲圈,实为周末解压、品农家乐美食的好去处,大家不妨忙里偷闲登山赏景,看看这座“活态”的军事博物馆。听听风声,也许其中依稀还夹杂着远古的鼓声与呐喊……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