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国庆假期运城“双馆”探秘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

排行榜 2025年10月11日 10:51 1 cc

黄河新闻网运城讯(记者张萌)国庆中秋假期,运城市两大文化场馆——运城博物馆与河东池盐博物馆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市民和游客献上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通过“专业讲解+沉浸体验”的创新模式,两座博物馆不仅激活了历史文物的生命力,更让传统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运城博物馆:千年文明“活”起来

国庆假期首日,博物馆大门刚刚开启,身着“志愿蓝”马甲的讲解员便已穿梭于展厅之间,迎接首批游客的到来。这座承载着河东地区五千年文明史的博物馆,在这个假期推出了以“华夏寻根”为主题的系列展览,并结合沉浸式互动剧目,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

在“华夏寻根”展厅内,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蟠螭纹四凤钮盖铜方壶”成为焦点。讲解员小王手持放大镜,向游客娓娓道来:“这件礼器不仅是盛酒之用,更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其纹饰暗含‘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来自陕西的任先生听得入神,感慨道:“讲解员将文物背后的历史脉络讲透了,不虚此行。”

同时,博物馆推出《大河之东·忘川秘境》沉浸式剧目游活动。关羽、杨贵妃等历史人物“走出”展柜,与观众亲密互动。博物馆一楼的文创兑换区更是人气爆棚。以“河东十三座历史名城”为灵感设计的《河东十三邑通关文碟》,因其精美的设计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爆款单品。襄汾游客蔡女士展示手中盖满印章的通关文碟:“孩子爱不释手,我们大人也想收藏这份独特的记忆。”关公书签、盐湖主题钥匙扣等商品受到游客们的热捧。

闭馆之际,仍有游客驻足展厅流连忘返。一位老者仔细看着展柜里的青铜器轻声感叹:“原来历史可以这么生动。”这一幕,恰是博物馆努力的生动注脚,当“志愿蓝”的专业传承与“忘川秘境”的创意表达相遇,千年河东文明便在现代语境中完成了一次创造性转化。

河东池盐博物馆:研学课堂里的“盐”值探索

如果说运城博物馆以多元互动征服了大众游客,那么河东池盐博物馆则凭借深度研学成为青少年的“第二课堂”。国庆假期,这里迎来了多批研学团队,其中20余名来自西安的学生在4日开启了一场特别的盐文化之旅。

国庆假期运城“双馆”探秘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

学生们在池盐博物馆开展研学。

在博物馆展厅内,学生们围坐观看制盐工艺纪录片后,随即走进实验室体验古法制盐流程。“第一次看到晒盐用的‘耙子’和‘铲子’,原来古人的智慧如此精妙!”学生屈子涵兴奋地分享感受。更令他们惊喜的是亲手制作盐雕的体验环节——晶莹剔透的盐块在指尖成型,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创造的喜悦。

国庆假期运城“双馆”探秘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

学生们在池盐博物馆开展研学。

“此次研学行程丰富,除博物馆参观外,还将安排盐湖实地考察和民俗体验。”带队老师介绍道。据悉,该研学项目由市教育局联合博物馆设计开发,课程涵盖地理、历史、化学等多学科知识,旨在培养青少年的实践能力和文化认同感。

国庆假期运城“双馆”探秘 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化盛宴

池盐博物馆外游客打卡“撞南墙”。

同时,在池盐博物馆外的中禁门处,设计绘画了“南墙”打卡点,该处创意源自大众熟知的俗语“不撞南墙不回头”,设计师将这一文化意象与景区场景巧妙结合。墙上“南墙已撞,故事已忘”的文字,更是精准戳中当代人“躺不平又卷不赢”的复杂心态,让不少人驻足沉思。

文旅融合的新范式

从运城博物馆的“穿越式体验”到池盐博物馆的“实践型学习”,两座场馆以差异化定位构建起互补的文旅生态链。这种“展陈+教育+文创”的立体化模式,正是运城市响应国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号召的具体实践。

当历史的尘埃被重新拂去,当文化的基因得以新生,运城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文旅篇章。这两座博物馆的探索证明,传统文化并非尘封的记忆,而是可以通过创意激活的时代瑰宝。在不久后,随着沉浸式等多种项目的落地,河东大地上的文明之光必将照亮更多人的心灵之路。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