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海河观察丨我从年画中走来——何以中国 看杨柳青

排行榜 2025年10月11日 11:19 1 admin
海河观察丨我从年画中走来——何以中国 看杨柳青

国庆黄金周假期,杨柳青再度迎来火爆场面,“古镇天天亿点点人”喜提热搜。和过年时一样,这里灯火璀璨,如梦似幻;与“五一”端午时一样,这里运河绿波,帆樯影动;但不一样的是,这个金秋的古镇多了一些背影——


朱红门楣下响起了货郎鼓,运河流觞倒映出挑担人,一百五十年前勇毅西行、随军远征的“大营客”们回来了。从年画中走来的杨柳青,正以“何以中国・国庆盛世嘉年华”为幕,让跨越一个半世纪的家国情怀,在新时代的光影里焕发新生。


海河观察丨我从年画中走来——何以中国 看杨柳青


画里货郎——扛在肩上的八千里传奇


“天津城西杨柳青,货郎担儿向西行。”


在朗朗上口的小调声中,一场名为《一河千年水·万载杨柳情》的沉浸式实景演出正在古镇街头上演。古镇“买卖街”的路口,“货郎”张万和向游客们展示他那“百宝箱”一样的小竹篓。别看竹篓不大,背后却有着一段“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宏大史诗。


晚清时期,阿古柏悍然入侵新疆试图分裂中国。1875年,年逾七旬的左宗棠抬棺出塞,率军打响了收复新疆的第一枪。大军远征,后勤补给是重中之重,但当时的西北地区物资匮乏,难以供应数万军队,左公决定招募商贩随军贩售生活用品。当年,货郎肩挑货担追赶大军被称为“赶大营”,而来自天津杨柳青的三千货郎,则成为“大营客”中的主力军。


也许有人会说,大营客货担竹篓中的东西值不了几个钱,无非是些年画剪纸、膏药鞋垫、针头线脑之类的小玩意儿。但在当年,这些小玩意儿常常能派上大用场。


货郎挑里的那些拔毒膏药,曾拯救过多少受伤士卒的生命,那一双双针脚细密的鞋垫,也曾助无数战士踏过险峻的天山。那一张张鲜活灵动的杨柳青年画更曾是军营中的“抢手货”,故乡山水风物,一花一草,像是从画中活过来了一般,于无声处化解着数万远征将士淡淡的乡愁。


穿越星星峡的风沙,捱过吐鲁番的酷暑,大营客们用双脚丈量着当年的古丝绸之路。正是这些像张万和一样的天津货郎,在戈壁和沙漠中硬生生闯出了一条横跨东西八千里的传奇之路。这八千里是商路,更是征途。大营客们不仅贩卖商品,补给军需,更一次次在关键时刻顶着枪林弹雨将弹药和物资送上最前线。以凡人之躯托举家国大业,他们用“远不离军,货不离肩”的坚守,有力支援了左宗棠的西征大军,为反击侵略,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海河观察丨我从年画中走来——何以中国 看杨柳青


画映山河——津商蝶变 往来西东


“运河穿镇过,货郎出关去。”古镇上,一场热闹非凡的婚礼正在举行。大营客张万和与他的新婚妻子高玉兰刚刚拜堂成亲,商队的驼铃声声就在抱鱼娃娃广场侧畔响起,新郎官又将带着更多的杨柳青子弟重返西北边陲。而这一次大营客们不仅仅是随军出征,供应补给,更要将生意从渤海之滨做到天山南北。


西出嘉峪关,直奔迪化城。十九世纪末,赶大营的先驱者安文忠带着一批大营客走进了新疆迪化(现在的乌鲁木齐),在一块名叫“大十字”的荒地上搭起了第一座草棚,支起了第一个小摊子。


数年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当年的大营客们在安文忠等人的带领下,完成了从行商到坐商的蝶变。“大十字”宛如岁月绘就的年画,从星星点点的摊棚,渐渐连缀成巷,又晕染成街——乌鲁木齐最早的商业中心就此诞生,成为天津商人在新疆扎根的第一片热土。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津商八大家”以“大十字”为起点,远赴伊犁、塔城,打破了俄国商人对新疆市场的垄断,津商字号开遍天山南北,建立起了辐射全疆的商贸体系。


往来西东,货通天下。吐鲁番的葡萄干、和田的美玉、霍尔果斯的皮草走进了天津市民的生活,天津的绣花针也绣出了新疆“塔里帕克”小帽上美丽的图案。数十年间,东部沿海的百货日杂、绸缎布匹通过“文丰泰”、“聚兴永”等天津商号源源不断输入新疆。如今,乌鲁木齐郊外的菜田里仍种着源自杨柳青的大白菜,当地人亲切地称它为“天津白”。伊犁的“卢佳月饼”也是赶大营后人留下的非遗美食。


华灯初上,月夜未央。古镇内的“赶大营”实景演出刚刚落下帷幕,余韵未消,不远处运河边白石桥水幕开启,沿河两岸十数组年画灯组流光溢彩,一艘游船画舫顺流而下,将“北国江南,沽上扬州”的漕运繁盛演绎得淋漓尽致。此刻的天空中,一场精彩绝伦的孔明灯+无人机秀正悄然上演。


一如传统杨柳青木版年画中的“勾、刻、印、绘”,数百架无人机、数十盏孔明灯次第点亮,在古镇的“星空画布”上逐渐勾勒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景。


从巍峨的西域雄关,到大漠中驼铃商队,再到年画里的水脉流觞,古镇以运河为纽带,将年画中的山河盛景与“赶大营”的丝路故事串联,打造出了“画映山河”般的沉浸式空中奇景。


海河观察丨我从年画中走来——何以中国 看杨柳青


千年以降,烽燧孤烟曾照见轮台古城的屯垦篝火,古道驼铃也回荡过龟兹石窟的梵音余韵。当三千货郎满天山,大营客的扁担唤醒新疆南北的市井晨昏,来自运河之畔渤海之滨的风,遇上丝路古道西域大漠的沙,二者共同跳动着中华血脉万古同频的心音。


画脉赓续——今古交融 盛世传承


忆昔抚今,陆上丝路与运河水道正在隔空对话——你听,新疆的手鼓应和着天津的曲艺,运河上的号子正伴着大漠中走来的驼铃;你看,“连年有余”的年画胖娃娃,手中捧起的正是产自新疆的葡萄;丝路商魂,运河画心,津疆两地的情谊不仅体现在物产交融上,更是文化汇通的象征。


当年,由大营客们带过去的,不仅有蔬菜种植、海产品烹饪技艺,以及发电、面粉加工等工业技术,杨柳青的年画、风筝、剪纸等民间艺术也传了过去,留了下来。


明清两代,正是南方画师沿运河北上,才有了画风技法融汇南北的杨柳青年画,才有了这座年画小镇里的“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同样,一百五十年前的年画西传,百艺进疆也是刻在中华民族骨子里的文化传承。杨柳青年画这项精美的民间艺术落地扎根后不久,就和当地的传统民俗文化产生了美妙的化学反应,新疆的“景格画”正是吸收了杨柳青年画的精髓,演进发展而成的。


留下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人。在大营客们的不懈努力和开拓下,渤海连天山,丝路通古今,数十万天津后裔繁衍生息,扎根新疆。一百五十年来,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融和民族团结奏响了一个又一个悠扬的乐章。


海河观察丨我从年画中走来——何以中国 看杨柳青


运河古韵,年画之乡,正以岁月为笔,绘盛世繁华。传承数百年的古老年画不曾隐入历史尘埃,绵延一个半世纪的商脉,也依旧在新时代的脉搏中,蓬勃而有力地跳动。


此刻,见证过“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货郎扁担正静静躺在赶大营文化展的展台上。如今,古丝路已变成新通途,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取代了当年的货郎挑,而且走得更稳更远,直至欧亚大陆桥的尽头。


海河观察丨我从年画中走来——何以中国 看杨柳青


正如一位游客说的那样:“当年大营客们把杨柳青的技艺带到新疆,如今古镇让这段历史接上时代的地气,我们要让年轻人知道,赶大营精神是天津人的精神,更是‘一带一路’的历史根脉之一。”


“原来杨柳青的年画里和大营客的货郎担中,都藏着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另一位游客则如是感叹道。


结语


这个国庆黄金周假期,从年画中走来的杨柳青,用一场融合了国风美学、沉浸演艺、民俗互动与现代科技的文化盛宴告诉世人:这里不仅有“家家会点染” 的非遗之美,更有 “扁担挑山河”的家国之魂。


有着不亚于蹚古道的豪迈,有着不输于走西口的勇毅,更有着足以比肩下南洋与闯关东的传奇,一百五十年前的赶大营同样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年的大营客们用扁担铺路,连接东西;如今的杨柳青以文化为桥,让丝路文明时空交融,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画里山河藏古今,商道传承映未来。徜徉在古镇这张“活过来的年画”中的你,自然能够读懂“何以中国”——


何以中国?答案藏在百年风云的赶大营驼队之中,藏在千载奔流的运河之中,藏在一去万里的丝路之中,更在勾勒家国情怀的笔触、晕染中华文明的年画色彩里。


海河观察丨我从年画中走来——何以中国 看杨柳青

观察员|郭诗亮 马晓熹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