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寒露日,行走在父亲的青春里

排行榜 2025年10月15日 09:07 1 admin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的最后一天,恰逢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清晨微凉,阳光却早早洒满桂林的山川。秋意渐浓,天空湛蓝如洗,明媚的阳光让人心生欢喜。应第二故乡灵川县海洋乡一位好友之邀,我和家人、朋友踏上了前往灵川县海洋乡小平乐村与滨洞村的旅程。

车子穿行在灵川蜿蜒的乡道上,窗外是层层叠叠的山峦和渐染金黄的稻田。近两个小时后,我们抵达了此行的第一站——莲塘水库。这座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中型水库,静静卧在群山之间,水面如镜,倒映着蓝天白云,仿佛一面被岁月打磨得温润的镜子。而我们这一次的旅程,不只是风景的欣赏,更是一场跨越半个世纪的情感回望——因为,这座水库,与我父亲有着胜似“孩子”的关系。

寒露日,行走在父亲的青春里

父亲张志明,是1963年进入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农田水利系学习的。毕业后,他响应国家号召,从部队农场锻炼后分配到了广西灵川,一待就是十七年,其中十三年扎根于灵川县水利系统,把青春和智慧全部倾注在这片土地上。他先后参与建成的水利工程有四处,其中莲塘水库是他来到灵川后的第一个水库工程。作为水利高级工程师,他还参与了桂林地区众多水利工程的规划与建设,特别是在水库大坝安全鉴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1983年至1987年,父亲担任灵川县人民政府县长。虽身居县领导岗位,却始终心系水利、情牵民生。后来主动他申请辞去县行政职务,调到桂林行署水利局从事水利本行工作。用他的话说:“我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上大学学水利就是想多为咱农民办点实事。”

寒露日,行走在父亲的青春里

今天,来到父亲毕业后首个独立设计与施工的莲塘水库,这是自工程建成后,父亲五十年后再次重访水库现场。这一访,仿佛走进了他人生中最炽热的岁月。站在大坝上,父亲的声音沉稳而深情。他指着远处的山脊说:“那时候没有GPS,没有无人机,全靠一个小平板、经纬仪和水准仪。我们在茂密的丛林中测地形,手工绘制地形图,计算库容,用晒图仪晒出蓝图。白天野外作业,晚上在煤油灯下绘图,常常干到凌晨。”

70年代的中国,百废待兴,技术落后,物资极度匮乏。修建水库几乎全靠人力。父亲回忆说:“上坝的土料全靠人挑,只有一部压土的拖拉机,加上石滚和石夯。为了抢在雨季前完成大坝,几乎动员了全乡劳动力。”他激动地描述当时的场景:“农民自搭民房,自带干粮、锄头、扁担和箩筐,从四周土场挖土,分四个通道向大坝汇聚。一筐土一筐土地挑,一锤一锤地凿石头。那种人海战术和集体主义精神,是那个时代的象征。”

当水库管理人员和当地的村干部得知眼前这位白发老人是当年主持修建水库的技术员时,激动地握住他的手:“您是我们海洋乡的功臣!这水库几十年来灌溉着几千亩农田,是我们的命脉。”父亲只是轻轻笑了笑,眼角却泛起了湿润。

寒露日,行走在父亲的青春里

更令人感慨的是环境的变迁。父亲指着水库两岸郁郁葱葱的山林说:“当年这里全是光秃秃的土坡,一下雨就泥石流。我们修完水库后这几十年绿化工作太有成效了,种松树、杉树,特别是经济林作物覆盖了整个山头,看不到一点露山裸石。”如今,绿水青山已成现实,鸡鸭成群在果林下散养、白鹭常在水面嬉戏。这不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最生动的诠释吗?

告别莲塘水库,我们一行驱车前往上游的东乐水库。父亲告诉我们,由于海洋乡地处高海拔区域,单靠莲塘水库无法完全满足灌溉需求,因此后来在更高处扩建了东乐水库,形成梯级调蓄系统。海洋乡这四个村委会真正实现了旱涝保收。

站在东乐水库的大坝上,父亲如数家珍地讲解着水库大坝与文设计、泄洪与调度机制。同行的朋友惊叹:“八十多岁了还能讲得这么专业,太了不起了!”是啊,这份对水利的执着与热爱,早已融入他的血脉。

回程的路上,我久久不能平静。父亲这一代人,生于战乱,长于困苦,却把一生献给了国家的基础建设。他们在最艰苦的条件下,用最朴素的信念,完成了最伟大的事业——为人民谋幸福。今天的中国,高楼林立,高铁飞驰,科技腾飞。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切的起点,是像父亲这样的普通人,一砖一瓦、一土一石垒起来的。他们用双手托起了一个民族的复兴之路。

寒露已至,秋意正浓。这一趟海洋乡之行,不仅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变迁,更让我读懂了父亲沉默背后的伟大。他的故事,是那个峥嵘岁月的缩影,也是新时代不忘初心的最好诠释。

通讯员:张超群(文、摄)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