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能最好的车前十名(20万左右性能车排行榜前十名有哪些 1、第五名的[品牌E]车20万轿车排名,采用新型电池技术,充电15分钟可续航200公里。续航...
2025-10-16 0 20万轿车排名
十年来,Google Cloud的DORA报告一直被视为观察全球软件团队的风向标。
而2025年这份新报告,把焦点放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题上——AI已经全面渗透开发流程。
近五千名技术从业者的调研结果表明,AI不再是尝鲜,而是主流。
开发者用它写代码、改 bug、补文档,甚至参与产品决策。
它既像「镜子」,折射出团队的真实状态,也像「放大器」,让优势和短板同时被放大。
可最诡异的是:当90%的人都在用AI时,真正信任它的人却寥寥无几。
根据报告显示,高达90%的开发者已经在日常工作中使用AI,这一比例比去年上涨了14%
他们也不再是偶尔使用AI,而是达到每天中位数两小时,约占工作日的四分之一。
这种「深度绑定」几乎覆盖了开发流程的各个环节。
写新代码(71%)、修改已有代码(66%)、写文档(64%)、创建测试用例(62%)等都已成为AI的主战场。
开发者在不同任务中使用AI的比例。写新代码、改bug和写文档是最常见的应用场景
而且,绝大多数人都感受到了回报:80%的人认为生产力显著提升,59%的人表示代码质量更好。
一位受访开发者甚至说:
AI有时写出的代码比我更好,因为它往往更整洁,符合标准,而我可能会偷懒忘记重构。
然而,数据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惊人的反差。明明人人在用,却几乎没人真信。
调查显示,虽然七成开发者对AI输出有一定程度的信心,但只有24%的人表示「高度信任」,其中仅4%「非常信任」,20%「比较信任」,仍有30%的人几乎不信任。
开发者对AI输出结果的信任分布
研究团队把这种现象称作「信任悖论」:AI已成为写代码、调bug的标配工具,但人们对它的信任却并未同步增长。
这种心理有点类似Stack Overflow ——开发者天天用,但始终保持着一丝怀疑态度。
这也表明了,AI已经走上舞台中央,但它仍然是一位「不被完全信任的合作者」。
如果说「信任悖论」示了开发者的心理矛盾,那么另一个发现更耐人寻味:AI并不是单向的效率药丸,而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团队真实的底色。
在那些文化健康、协作顺畅的团队里,AI的加入就像加速器,让他们的迭代更快、质量更高。
但一旦环境本身存在裂缝,比如遗留系统拖累、流程僵化、沟通混乱,AI并不会救场,反而会把这些问题放大,让交付变得更加不稳定。
数据已经印证了这一点:个体效率、代码质量和组织绩效显著提升的同时,交付的不确定性和团队内的摩擦也在上升。
AI对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综合影响。整体表现正向,但也可能带来交付不稳定和额外摩擦
从数据上看,个体效率、代码质量和组织绩效显著提升,但与此同时,「软件交付不稳定性」也随之上升。
部分团队的burnout和friction水平被推高。AI不会自动解决问题,只会让现状更加极端。
报告还特别指出了一点:AI的使用与交付吞吐量呈正相关,这意味着高效团队正在更快发布软件,这也是对去年的研究结论的一次反转。
2024年的DORA报告曾发现,AI的引入和交付速度没有显著关系,而2025年的数据首次证实了它确实能让强者更强。
更有意思的是,研究者在团队访谈中发现了一种「镜像效应」。
在「高效能团队」里,AI帮助他们更快完成代码审查、测试和部署,成员普遍觉得:
有了AI,大家更敢于尝试新的工作方式。
在「低效能团队」里,AI被当作「临时补丁」使用,结果bug倍增,返工频繁,团队成员甚至觉得AI「让混乱更显眼」。
为了揭示背后的规律,今年的DORA报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框架:七种典型的团队「人设」。
有些团队被称为「和谐高绩效」,因为他们能用AI放大优势;有些则被归为「遗留瓶颈」,AI只会让老问题更突出;还有的则陷入「混乱拼凑」,AI反而成了新的负担。
听上去像是一份职场MBTI测试,但背后却是对近五千个团队的系统分析。
它们共同揭示了一个事实:AI的价值,不在于有没有用,而在于你是否有能力用好它。
在今年的DORA报告里,研究者把近五千个团队的画像汇总成了七种「典型人设」。
七类典型研发团队的综合表现。
不同人设在效率、质量、交付稳定性等维度上的差异一目了然。
「和谐高绩效团队」是人人向往的理想型。他们像一支默契的乐队,AI的介入让节奏更快、旋律更稳。
报告显示,这类团队在几乎所有指标上都是正向加分,从效率到幸福感都位居前列。
与之相对的,是「遗留瓶颈团队」。
他们背着庞大的旧系统和僵化流程,就像一辆发动机老旧的车,即使装上最新的AI涡轮,跑起来依旧卡顿。
这类团队的「交付不稳定性」指数显著飙升,AI反而成了放大镜,让缺陷更难忽视。
还有一些处于中间地带的,比如「低频高效团队」。
他们谨慎、慢热,但关键时刻能打出高质量的成果。
AI对他们而言,更像是一种「精修工具」,帮他们保持高水准,却无法解决节奏缓慢的问题。
在这七种人设中,有的代表了未来,也有的预示了风险。
不同团队人设在样本中的分布。说明大多数团队仍处在「中间状态」,既有优势也存在隐患
这就像一次「团队体检」:AI不会改变你的本质,只会让优点更亮、缺点更痛。
至于你的团队属于哪一类,答案可能比你想象的更直白。
如果说「团队人设」像是一份诊断报告,告诉你你是谁,那么DORA提出的AI能力模型,就是一份行动指南,告诉你该怎么做。
研究者发现,AI能否真正发挥作用,不取决于有没有用,而取决于组织是否准备好承接它。
于是,他们在今年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DORA AI Capabilities Model:七项关键能力,决定了一个团队能否从「遗留瓶颈」进化为「和谐高效」。
这些能力既包括技术建设,也涉及文化与制度:
用户导向(User-Centric Focus):AI能否真正服务业务与用户,而不是为了炫技。
版本控制(Strong Version Control Practice):是否有规范的迭代管理,避免AI引入混乱。
数据可用性(AI-Accessible Internal Data):内部数据是否结构化、可被模型利用。
小批量工作(Working in Small Batches):敢不敢拆解任务,让AI参与更高效的微循环。
清晰AI立场(Clear and Communicated AI Stance):组织是否明确了对AI的态度与准则。
内部平台(Quality Internal Platform):有没有配套的开发平台,把AI嵌入日常流程。
健康数据生态(Healthy Data Ecosystem):数据治理是否到位,隐私与合规有没有保障。
这些要素和最终绩效直接挂钩:版本控制与代码质量强相关,用户导向能显著提升团队表现,健康的数据生态决定组织能否长期跑下去。
换句话说,AI 成功的关键不在「买了什么工具」,而在「是否具备这七项能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同样是90%的使用率,有的团队飞升,有的却陷入困境。
DORA报告的结论很直白:
真正成功的组织,不是先有AI才升级文化,而是先塑造文化,AI才能发挥作用。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里,AI在开发领域的最大挑战,可能不再是技术本身,而是组织是否愿意改变。
AI已经从尝鲜工具变成开发者的标配。它让效率和质量得到提升,却也可能放大组织的混乱与不稳定。
真正的挑战从来不是要不要用,而是团队是否具备承接它的文化与能力。
DORA报告提醒我们:AI不是终点,而是一面镜子。
你的团队,会借助它飞升,还是被照出裂缝?
参考资料:
https://blog.google/technology/developers/dora-report-2025/
https://services.google.com/fh/files/misc/2025_state_of_ai_assisted_software_development.pdf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智元”,作者:新智元,编辑:倾倾,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
性能最好的车前十名(20万左右性能车排行榜前十名有哪些 1、第五名的[品牌E]车20万轿车排名,采用新型电池技术,充电15分钟可续航200公里。续航...
2025-10-16 0 20万轿车排名
作者: 静听涛声笑长天解说词:巍峨桐柏,太白凌云,雪冠群山。镜头下,太白顶傲立云霄,雪光与日光交相辉映,不仅绘就了一幅震撼人心的自然画卷,更寄托南阳人...
2025-10-16 0
10月15日至16日,“德国成功抗癌女艺术家中国行”采风团一行走进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在袁家界、天子山、金鞭溪等核心景区开展采风创作,并与当地艺术家以...
2025-10-16 0
【来源:河南发布】又到“汴”地黄花分外香的时候10月18日中国开封第43届菊花文化节将在八朝古都正式拉开大幕280万盆菊花将布置在主会场内外让开封再度...
2025-10-16 0
10月16日,作为“展展有约 金秋惠购”展览路街道惠民消费季的系列活动之一,第七届六必居酱菜文化美食节、探味600年国风文化市集正式拉开帷幕。北京日报...
2025-10-16 0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 10月16日,继北京站圆满落幕后,“热雪新疆·燃动丝路”2025冬季文旅推介活动第二站走进郑州。在郑州大学年轻热烈的氛围中,...
2025-10-16 0
央视网消息:金秋时节,正是秋色最美的时候。近期,五彩斑斓的秋日美景已经从北到南,在全国各地渐渐铺展开来,很多人趁着秋高气爽,出门到户外登高、望远、赏秋...
2025-10-16 0
中国国家地理2025-10-16 17:01:022005年10月《中国国家地理》推出的“选美中国”特辑开启了一场中国人自然审美观念的范式革命二十年过...
2025-10-16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