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南湖·村show丨竹林清韵

排行榜 2025年10月20日 12:02 3 cc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董雄

如果江南山水间的村庄集结亮相,你期待它们show出什么?
今年,“南湖·村show”来啦!
它是由嘉兴市南湖区委宣传部携手南湖区史志研究室和潮新闻,共同打造的人文地理志品牌。我们将带你寻访走读分布在南湖区各地的20个著名村落,以保护、传承、弘扬、对话为主题,挖掘区域内的乡村文脉,讲好典型村落的历史和人文故事,展现南湖区面貌,特别是在乡村文化建设、文脉赓续上的先进做法以及思考,充分激发南湖人的乡情,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南湖·村show丨竹林清韵

千步泾的流水载着岁月蜿蜒,平家桥的石板印着履痕深浅,翠竹在江南风里轻吟,诉说着南湖区竹林村跨越千年的故事。这座藏于新丰镇西南的古村,从竹林道院的晨钟暮鼓到农文旅融合的新风尚,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每一缕清风都裹挟着传承的密码。

南湖·村show丨竹林清韵

地名里的千年文脉

竹林村的名字,算是江南最诗意的注脚。

唐至清代属里仁乡辖地的这片土地,因境内香火袅袅的竹林道院得名,道旁特产的白箬抱鸡笋以“甜脆味美”成为村落最早的味觉记忆。

宋元时期,毗邻新丰镇“平林小市入新坊”的市井繁华浸润村落肌理,为尚学之风埋下伏笔,明嘉庆年间的义塾书声,化作后世人才辈出的沃土。

明代起,望族扎根让这一带的文脉愈发深厚,最有名的要数“竹林高氏”。

元至正二十年,宋太尉高琼后裔高逊志辞官南迁至此,开启“竹林高氏”五百年传奇,立下“忠孝世泽,清白共守”的家训。明清两代,高氏一族走出19位七品以上官员,其中康熙年间的内乡知县高以永,以“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的楹联传世,九年勤政离任时“仅囊衣箧书自随”,清廉风骨至今熠熠生辉。

同期的竹林沈氏亦不遑多让,十二世沈珉乐善好施,捐资建造嘉兴秀城桥,其子沈淳中进士入刑部,后人沈可培更得乾隆帝赐宴褒奖,著述等身。晚清乡绅唐纪勋创办学稼公社,以股份制探索农业革新,与沈珉善举共同筑牢“耕读传家、经世致用”的文化底色。

清末民初,村落迎来商业勃兴。沿海移民在此定居经商,为求“取财有道”建起武圣庙,逐渐形成“九街六庙”格局——义兴街、永兴街等九条街巷商铺林立,武圣庙、五谷庙等六座庙宇承载精神寄托,邱家大宅、云氏会馆见证市井繁华,那时的竹林已从农耕村落成长为烟火繁盛的市集聚落。

从养猪大村到诗画乡村

新中国成立后,竹林村的经济轨迹几经转折。上世纪60年代,一头200斤的肉猪能换一块上海牌手表,养猪成了村民生计支柱;80年代建成供港生猪基地,2001年创下占浙江省三分之一的供沪销量,赢得“华东第一养猪村”的赞誉。然而富庶背后,是猪粪横流、河水黑臭的生态代价,曾经的水乡美景成了“避之不及”的存在。

2013年黄浦江死猪事件成为转型催化剂。村里痛定思痛,三年间拆除近40万平方米猪棚,实现17万头生猪存栏清零。借着"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的东风,清淤河道、铺设污水管网、打造绿道景观,猪棚旧址变身研学基地,黑臭河沟化作亲水廊道,陈砖旧瓦搭起景观墙,旧轮胎化身花盆,昔日“环境痛点”成了今日“风景亮点”。

南湖·村show丨竹林清韵

农文旅融合的当下图景

如今的竹林村,不仅实现了“绿水”的回归,也开启以文化为魂、生态为体,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

南湖·村show丨竹林清韵

高以永史料陈列馆内,四十四字勤廉楹联前访客不绝,成为连接浙豫的廉洁文化纽带;村史馆里,老农具与旧照片串联起从农耕到养殖再到文旅的转型轨迹;复建的武圣庙保留原有格局,横梁题字诉说着“仁义忠信”的古老信仰,而学稼公社则让孩子们在农事体验中延续百年农学火种。

廉政长廊沿村道延伸,将红色党建与千年文脉相连;非遗农民画绘满墙垣,生姜、槜李等特产催生研学热潮;亲子水塘、星空露营、竹隐游船等项目各具特色,年轻人们返乡开起农家乐,“共建共治共享”让美景得以延续。

南湖·村show丨竹林清韵

从竹林道院的晨钟到高氏家训的传承,从养猪大棚的喧嚣到文旅廊道的清风,竹林村的千年变迁,恰是江南乡村在坚守与革新中生生不息的缩影。在这里,每片竹叶都藏着故事,每缕清风都带着传承,等待旅人前来读懂这份跨越时光的诗意与新生。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