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排行榜 2025年10月23日 09:53 4 admin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孙小荣/摄于敦煌

金秋十月,虽说早晚温差较大,但敦煌旅游的热度,并未衰减。晚上九点以后,“沙洲夜市”开始热闹起来。

从莫高窟洞窟留流连忘返的参观者,在鸣沙山月牙泉万人演唱会,酣畅嘶吼到嗓子冒烟的歌唱者,在驼背上欣赏过大漠落日、辽阔风情的旅拍者,被夜风轻抚着,络绎不绝地涌入沙洲夜市,开始在非遗美食、非遗文创、非遗歌舞、非遗展演等,由24项精选非遗构成的“一街六坊”中穿梭或驻足,沉浸式体验人间烟火气里的另一个敦煌。

“沙洲食驿”的李广记杏皮茶、沙葱牛肉饼、敦煌神仙粥等铺子前排起长队,沙州木雕、彩塑盲盒、敦煌泥板画等匠人的现场展演,吸引茶饱饭足后的游客观赏、购买;在《敦煌乐舞》实景秀中,反弹琵琶,翩翩起舞的伎乐天灵动的舞姿,绚丽的壁画,悠远雄浑的音乐,再一次将围观的看客,带入千年敦煌的传奇幻境。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孙小荣/摄于敦煌

今日的敦煌,在世界遗产莫高窟之外,在大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之外,在一切先天性资源优势资源之外,一种深入城市肌理毛细血管的“全要素”涌现,将“非遗”做成一道道文化盛宴,构建起敦煌的城市的新体验和新叙事,这或许才是敦煌文旅近年来持续爆火的新张力。

或许有人说,那是因为“敦煌”是拥有世界遗产的敦煌。我说“不”,敦煌文化的全面觉醒,只是当下县域旅游崛起的一个断面。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就会发现,敦煌的崛起,代表的是县域旅游创新发展整体觉醒的一个断面;敦煌非遗文化的大放异彩,不只是非遗文化在丰富县域旅游体验,助推县域文旅经济多元化转化的一个个案。

新时代的中国文旅产业发展,正在经历“深度体验”和“深度转化”双向奔赴。从深度体验的角度来看,游客不再追求走马观花似的观光游,而是追寻对在地文化全方位的巡视和经验。这种需求,促进旅游目的地对在地优质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实现“全要素”供给升级,“全景化”的空间改造。

正是这种双重“深度”的加持,在空间层面,表现为近些年县域旅游的崛起;在要素层面,我们可以从“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践中一窥趋势。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非遗时装秀 /孙小荣 摄于兰州

1//非遗“潮”品:让县域“有物可购”

曾经,无物可够是中国文旅的一大痛点,即便在大城市或著名景区,“走遍大江南北,全是义乌商品”旅游纪念品,既不是在地风物,也不能让游客产生购买的欲望。

今“非”昔比,随着“文创经济”的崛起,在地文化的文创化,尤其是在对非遗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创意化设计层面,中国文旅掀开了“非比寻常”的新篇章——

逛街逛非遗,观展看非遗,动手玩非遗,购物购非遗,送礼送非遗,纪念留非遗……已经成为既能彰显文化品位,又能体现文化品质,更能传递情感温度的时尚消费。

在敦煌,除了在“沙洲夜市”边观看现场制作、展演,陶购比较大众化的非遗文创产品。在敦煌市区的“敦煌书局”“敦煌印局”“敦煌金局”“敦煌无界”等公共文化艺术空间,游客还可以观看和购买到,由大师级工匠亲手制作的敦煌彩塑、石粉彩绘技艺、古乐器制作技艺、敦煌剪纸等非遗精品。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泥板画绘制体验 /孙小荣 摄于敦煌

泥板画、鎏金画、烤瓷画、油画、彩塑等高端文创,印有敦煌壁画符号元素的茶器、酒器、食器、文具、摆件、手办等精品文创,游客还可以参与现场研学体验,在工匠和工艺大师的指导下,身体力行地大显身手。

尤其是在敦煌印局,几乎将每一种、每一道“印制工艺”都实现了全流程化的还原和在线,它就像一个印刷博物馆或印刷厂,从刻印、板印、油印、烤印、压印、拓印、数码印、3D打印等,参与者可以亲手制作自己想体验和收藏的文创产品。

非遗文创已不再是旅游商品,更是文化体验和文化载体——游客购买的不是一件简单的物品,而是特定地域的文化记忆。

随着这种体验被游客亲历,并带走,县域文化的影响力,也随之扩散,形成“体验消费—记忆传播—情感再消费” 的良性循环。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伎乐天表演/ 孙小荣 摄于兰州

2//非遗展演:让县域“有剧可观”

如果说“文创化”实现了非遗资源的产品化,那么,非遗展演则让非遗实现了可视化和活态化。

不仅如此,非遗技艺的现场展演,为县域旅游商区注入“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从“匆匆过客”变为“驻足观众”,不仅丰富了可观的体验,直接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娱乐等综合消费转化。

在新疆伊宁市的六星街历史文化街区,每晚都有“非遗夜剧场”演出:哈萨克族艺人弹唱阿依特斯(对唱艺术),歌词即兴创作充满生活智慧;维吾尔族乐师演奏木卡姆,舞者随着旋律跳起麦西来甫,游客可随时加入互动。街区还推出“非遗快闪”活动,艺人身着民族服饰在街巷间穿梭表演,让游客转角就能遇见惊喜。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六星街非遗歌舞表演/转自网络

在凤翔区的城关镇“泥塑文化街区”,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坐班。游客可以观看传承人从“和泥、塑形、上彩”到“描金、封釉”的完整泥塑制作过程,还能参与“迷你泥塑 DIY”——在传承人指导下,亲手制作生肖泥塑、卡通泥塑,体验“从泥土到艺术品”的乐趣。街区还定期举办“泥塑文化节”,推出“泥塑时装秀”(将泥塑纹样印在服装上)、“泥塑灯光展”(用泥塑造型打造灯光装置)等创意展演。

非遗展演的有利之处在于,不需要特定的剧场,场地可大可小,时间可长可短,形式灵活多变,演员可多可少,成本可高可低,属于小成本文化演艺。

正是因为这种灵活性,非遗展演已经成为县域文化街区、商区、公共空间,甚至酒店、民宿、研学工坊等场所的常备戏码,游客随时随地都可以欣赏一处非遗好戏。

这种可观、可感、可参与的灵活展演和体验,让县域旅游从“打卡式游览”变为“沉浸式停留”,让县域旅游更有文化场景的情趣感。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凤翔泥塑/转自网络

3//非遗市集:让县域洋溢“烟火气”

随着“夜经济”和“潮购”的兴起,非遗市集与商艺夜市,正让县域旅游重燃烟火气。

将非遗技艺、特色美食、民俗体验融为一体,成为游客感受在地生活气息的最佳窗口,也为非遗传承提供了鲜活载体。

在敦煌的上元市集,以莫高窟壁画市井场景为灵感,以“剧艺食趣”为业态布局理念,还原千年前上元节的热闹景象。红灯高挂的市集里,驴肉黄面、烤包子等丝路美食香气扑鼻,剪纸艺人巧手剪出月牙泉景致,游客可亲手体验敦煌泥板画制作,古法调配的赭红与石青色格外鲜艳。

市集舞台上,伎乐飞天、踏鼓舞轮番上演,摊位帐篷的飞天、莲花元素与整体风格相得益彰。这里不仅是游客的欢乐天地,更让当地非遗传承人感慨,曾经藏在深巷的技艺成了“香饽饽”,非遗的集成展现,成就了敦煌夜游热门打卡地。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外国游客体验非遗/转自网络

山东博山区的颜神古镇”将陶瓷琉璃文化与夜间消费结合,设有“非遗手作区”,游客可观看琉璃吹制技艺,体验陶瓷拉坯;在“非遗美食区”汇集博山酥锅、油粉等特色小吃;在“非遗拍卖会”,小型琉璃摆件、陶瓷茶具等非遗作品现场拍卖,让游客感受非遗的公益的精美绝伦。

而在贵州丹寨县的“丹寨非遗小镇”市集,游客可以一站式体验苗族蜡染、侗族大歌、石桥古法造纸等 20 余项国家级非遗;还能欣赏到侗族大歌表演、苗族银饰锻造展示。游客可以边品尝酸汤鱼、糯米饭,一边欣赏非遗技艺。

非遗市集的魅力,在于它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场景,重现本土化的烟火气。非遗资源不再被遗忘的或者束之高阁的没落艺术,而是转化为全景式体验的生活方式。

这种充满烟火气的融合,既满足了游客的消费需求,也让非遗在市场化的推动下,获得了持续传承的内在动力。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琉璃烧制技艺展示/转自网络

4//非遗工坊:让县域有“深度体验”

被誉为非遗文化“活态传承基地”的各类工坊,近些年来也在县域层面得到普及。

一方面,非遗工坊是集聚和展示非遗文化的空间,是非遗工匠的集结地;另一方面,非遗工坊也是通过“传帮带”实现非遗文化创新性传承的实训课堂,“非遗研学”也在工坊里,得到更加具象的情景化开展。

在山东博山区的“颜神古镇”,承载着国家级非遗2项,省级6项,引进36项非遗项目入驻,设置琉璃吹制、陶瓷制作、陶瓷彩绘等数十个非遗工坊,汇集的省级以上的工艺美术大师,就有100多位,还有众多身怀绝技的匠人。

当地琉璃非遗传承人联合年轻设计师,提取传统琉璃“鸡油黄”“孔雀蓝”等经典色系,开发出“琉璃香薰瓶”“琉璃星空杯”等时尚单品。这些文创产品,在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颜神古镇等旅游商区设点销售。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琉璃文创直播间 / 孙小荣摄于博山

同时,通过“非遗+直播”模式推广。2024 年中秋假期,仅琉璃香薰瓶单品就售出2万余件。在“琉璃 DIY 定制服务”,游客可亲手绘制图案,由传承人烧制为专属琉璃挂件,让非遗文创成为“可带走的博山记忆”。

浙江龙泉市的“青瓷大师工坊”则以“大师带徒”模式打造深度体验。在青瓷小镇,工艺大师们亲自讲解釉色奥秘,指导游客拉坯、施釉,作品由工坊烧制后,可寄给游客;这种“与大师对话”的体验,让游客对青瓷的工艺制作流程,有了更深度的理解。

非遗工坊的价值,在于它搭建了“传承人与游客”的沟通桥梁和对话空间,实现了游客与在地文化的深度联结。在非遗工坊里“亲手创造”的体验,会深度唤醒消费者对非遗文化的情感审美和价值认同,让县域旅游的文化底蕴,得到广域的传播与传承。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陶艺体验 / 孙小荣摄于邹城

县域旅游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在地文化的可感知氛围,游客正是在吃喝玩乐的细节之处,来感受和评价地方气质。而非遗文化是最具“地方智慧”和“地方特质”的文化资源之一。

如今,非遗工坊、非遗集市、非遗美食、非遗文创、非遗展演、非遗珍品等,非遗文化的全景化展现,让县域旅游“有物可购、有剧可观、有市可逛、有坊可验、有韵可品”,以创意、创新构建起“非比寻常”的体系化体验及产销矩阵,推动优秀非遗资源,从幕后走向台前,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小众走向大众

县域旅游的美好,正是在非遗的一针一线、一雕一琢、一唱一和中,得到细致化的体现。

相信,在“非遗-国潮”消费的驱动下,会有更多县域重拾非遗的价值,用“两创”理念激活非遗的潜力,重塑非遗的活力,培育出地方民族文化奢侈品牌,并以非遗文化构建新时期“感受中国文化,体验中国生活”,彰显县域文化魅力,凝聚中国文化自信的全景剧场。

—END—

(本文配图部分来自网络)

本文作者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特别说明

欢迎转载,注明出处~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小荣说三部曲”系列作品之《中国旅游的变革力量》、《中国旅游“515战略”系列访谈录》和《中国旅游营销的新价值时代》,聚焦中国旅游产业创新发展变革,以媒体视角对旅游产业进行系统解读,新观点讲述中国旅游转型故事,新视角研究中国旅游品牌营销,新笔法批判中国旅游困境与出路。新华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京东、当当、亚马逊等有售。

小荣说

孙小荣:“非比寻常”——“非遗”营造,让县域文旅更美好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