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曾经贵州第一私家藏书楼,竟在遵义!

排行榜 2025年10月23日 13:17 1 admin
曾经贵州第一私家藏书楼,竟在遵义!

10月20日,深秋的遵义已有凉意。驱车驶入新蒲新区新舟镇的沙滩村,洛安江碧绿的江水在此静静拐弯,冲刷出一片名为“琴洲”的沙渚。

江岸两旁,远山如黛。黎庶昌故居——“钦使第”,就坐落在乐安江东岸的平坝上。这座木结构的高架瓦房,随山势形成三重天井、三进院落的格局,是典型的黔北民居。青石铺墁的天井,窗下架着腰檐,石砌花坛上的“渔樵耕读”浮雕虽历经风雨,依然清晰。

曾经贵州第一私家藏书楼,竟在遵义!

故居内,陈列着黎庶昌生前的部分家具、文具和生平介绍。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方由日本孤女藤野贞子为黎庶昌夫人赵曼娟撰写的墓志铭,无声地诉说着这位晚清外交官在出任驻日公使期间的人道情怀与国际交往。黎庶昌是“贵州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他搜求国内散佚古籍刻印的《古逸丛书》,至今仍是文化研究的重要遗产。

站在“钦使第”门前,看着门前碧水缓流,江心琴洲绿草如茵,瞬间理解了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百年绵远科名重,四进观瞻仕宦家”。这里清幽的环境,天然涵养诗书与气节。

曾经贵州第一私家藏书楼,竟在遵义!

离“钦使第”不远,是沙滩黎氏另一处精神象征——锄经堂。名字取自“带经而锄”的典故,寓意耕读传家。自1601年黎氏始祖迁居于此,这座老屋见证了家族数百年的兴衰。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819年。黎氏第八世黎恂从浙江桐乡丁忧回乡,一个决定性地购入了三万多卷图书运回沙滩,藏于锄经堂。这个数量,是当时省城贵阳“贵山书院”藏书的十倍,使这个山村一跃成为黔北私家藏书的重要场所。书香与稻田的泥土气息在此交融,文化的奇迹开始萌芽。

曾经贵州第一私家藏书楼,竟在遵义!

然而,文化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1861年,锄经堂曾毁于大火,后由族人重建。随着时间推移,它也一度黯淡。直到近年,在黎氏后裔和当地文化促进会的努力下,老宅得以修缮,并筹建为私人公益图书馆,重新收集沙滩文献。由黎氏后人恢复的“九九重阳晒诗会”,也已入选遵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锄经堂,记者遇到了正在整理书架的黎氏后人。他说,恢复这里,不只是修复一座老房子,是想让先辈们“求是求诚、锄经兴邦”的精神,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落脚点。

曾经贵州第一私家藏书楼,竟在遵义!

“一个小山村,半部清诗史。”沙滩文化并非一人一时之功,而是黎、郑、莫三个家族通过师承、姻亲与学术合作,构建起的文化共同体。

黎氏藏书,郑氏治学,莫氏广交——三家各展所长,相互滋养。他们居住的地方“衡宇相望,往来尤密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微生态。

核心人物郑珍(字子尹),被尊为“西南巨儒”。他治学兼采汉宋,诗作更是被推崇为“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的代表,近代学者柳亚子称其诗为“三百年来第一流”。他与莫友芝合纂的《遵义府志》,被梁启超誉为“府志中第一”。

曾经贵州第一私家藏书楼,竟在遵义!

莫友芝与郑珍双峰并峙。他不仅是学者、诗人,更是清代版本目录学的奠基人之一,其《郘亭知见传本书目》是藏书家的案头必备。同时,他还位列清代十大书法家。

而黎庶昌,则以其外交官的视野,将沙滩文化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令人深思的是,如此丰硕的文化成果,大多诞生于贫瘠与困顿之中。郑珍一生清贫,曾“采蕨充饥,犹著书不辍”;莫友芝“不名一官”。这种物质匮乏与精神丰盈的强烈反差,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独特的景观。

曾经贵州第一私家藏书楼,竟在遵义!

从地理的边缘到文化的符号,沙滩的故事并未结束。

2024年9月,在第二届沙滩文化展示季上,“求是求诚,锄经兴邦”被提炼为沙滩文化的精神内涵。“事必求是,言必求诚”是治学为人的准则;“锄经”象征着对文化的深耕与尊崇,“兴邦”则是历代沙滩文人终极的理想与信念。

曾经贵州第一私家藏书楼,竟在遵义!

如今,省文史馆、地方研究会持续推动着沙滩文化的学术研究;《沙滩村志》荣膺全国十大名村志;“围炉煮茶说沙滩”等文化活动让历史变得可亲可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

编辑 程佩佩

二审 陈颖

三审 潘树涛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