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新安江畔,记者在42米深的潜水池里学潜水

排行榜 2025年10月23日 13:20 1 cc

潮新闻 记者 叶怡霖 王珂 通讯员 卜金

新安江畔,记者在42米深的潜水池里学潜水

水之极综合性潜水运动基地位于新安江畔。受访者供图

站在由旧工厂改造的潜水馆前,新安江的微风拂面。我们的耳边没有机器的轰鸣,只有心跳的鼓噪。

这里是杭州建德新安江畔,长三角新晋“宝藏”地标——一个名叫“水之极”的综合性潜水运动基地。国庆中秋长假,1600余名潜水爱好者前来打卡。

“它深度达到42米,是华东地区最深的。项目筹建时,全国超过10米的深潜池寥寥无几,如今已经突破30个。”该基地负责人提供的数据,直观反映了潜水行业的升温。建德正在打造轻极限运动之城,这个综合性潜水运动基地是其旗舰项目。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爱上潜水?这个潜水基地有何特别之处?近日,我们赶到这个潜水基地一探究竟。

水深达14层楼高,看下去有些眩晕

从杭州市区驱车一个半小时,我们来到了“水之极”,这座红白相间的建筑,在新安江畔的绿水青山间显得格外好看。

“除了比较罕见的深度,比较专业的潜水相关服务,更吸引我的是这里的环境。”一位北京来的体验者和我们分享说,“在这里除了潜水还可以度假,周边还有攀岩、冲浪、滑翔伞等其他轻极限运动可以体验。”

9月初开始试营业,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是这座潜水运动基地迎来的第一个长假。迎接我们的教练赵雪莱,长假里几乎天天泡在水里,接待前来潜水的游客。

42米深的潜水池长啥样?跟着教练到达池边,这座华东地区最深的潜水池揭开了它的面纱:方方正正的形状,500平方米蓝蓝的水面,和普通的酒店泳池差不多。我们探头往下看去,清澈的水体让人能一眼看到水下的美人鱼表演者,却始终看不到底。这个深度,已经让我们觉得有些眩晕了。

新安江畔,记者在42米深的潜水池里学潜水

美人鱼表演观赏区。 记者 彭鹏 摄

我们乘坐电梯从二楼下到负一楼,透过玻璃从正面看到美人鱼表演。“这块表演区距水面只有6米,最深的地方往下还有36米,这个池子差不多有14层楼那么高。”赵雪莱介绍,整个潜水池采用独特的阶梯式空间设计,自上而下梯级收窄。这样的设计不仅确保了深水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符合实际使用需求——毕竟能够下潜至最深处的专业潜水员数量有限,无需过大的空间。到了24米的深度,水池空间进一步收缩,形成一个直径8米的圆柱形空间,直通42米深的池底。

从1.4米的浅水区到42米的深水区,无论是菜鸟还是高手,都能找到适合的空间。一边是像我们这样的新手,在笨拙地练习如何呼吸和下潜;另一边,已是“持证上岗”的潜水员,正向着更深处的蔚蓝,冲击自己的极限。

“我第一次来这里时,站在池边看了好久。”来自上海的资深潜水爱好者张先生告诉我们,“我经常下海潜水,这样深度的潜水池很适合训练,在池里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适应更深的水深,才能更放心地去海里深潜。”

学习自由潜,先在池边学呼吸

填好健康问卷和安全声明(心脑血管及胃肠疾病、严重外伤等不适宜潜水),再换上泳衣,我们开始了下水前的训练课程。

想到即将潜入深度相当于14层楼高的深水,作为游泳只是“半吊子”的体验者,我们的紧张感瞬间压过了兴奋。

赵雪莱看出了我们的不安,笑着安慰说:“国庆期间,平均每天有200多位客人来,其中有20%左右是新手,最小的体验者只有8岁。别担心,一定可以。”

现在流行的潜水运动主要分三种:通常大家印象中背着气瓶在海底漫步的潜水,叫做水肺潜水,因为有空气供应,所以潜水者可以在水下自由呼吸,下潜可以更深更久;刚才我们看到的美人鱼表演,叫做美人鱼潜水,一般不会太深,侧重于在水下展示舞蹈动作和身体姿态,更追求美感;第三种叫自由潜,不背气瓶,只需要佩戴面镜和脚蹼,全程闭气下潜,一般都在深水区,所以对身体素质和水性的要求也更高。

哪种适合新手?教练说,其实这三种都可以体验,当然自由潜会更难一些,毕竟要憋气嘛。“自由潜更像一项专业运动,更适合运动能力强的户外运动爱好者,现在的世界纪录是130米,闭气时长13分钟。”

人真的可以一口气憋这么久吗?

“自由潜的第一步,不在水里,而在呼吸。”在1.4米的适应池边,教练开始了第一课:全呼吸。学习用腹式、胸式、锁骨式的“三段式”呼吸,将空气深深地吸入,再缓慢、均匀地吐出。“这不仅是储氧,更是让身心静下来的过程。”虽然在水下要全程闭气,但学会正确的呼吸,才能在水里更加放松。

接下来是鸭式入水。在陆地上,这个动作显得笨拙又滑稽——身体折叠,手臂引路,双腿顺势抬起。教练不厌其烦地纠正我们的每一个细节:“身体要折叠,不要硬游下去。”“腿要并拢伸直,像海豚的尾巴一样。”几次失败的尝试后,我们终于在水中找到了那股将自己“栽”入水中的力道。

新安江畔,记者在42米深的潜水池里学潜水

记者在潜水池中体验自由潜。 记者 彭鹏 摄

一次次尝试,收获奇妙感受

真正的挑战在水面以下。第一次下潜到三四米时,一股不适感充满了耳膜。我们惊慌失措地浮出水面,捂着耳朵。

“大口呼吸,别怕,这是正常的耳压平衡问题。” 教练一边示范着如何呼吸,一边沉稳讲解,“跟我用‘法兰佐’耳压平衡法。”他让我们捏住鼻子,闭上嘴,做一个类似擤鼻涕但力量向上顶的动作。“感受喉咙发力,听到‘啵’的一声,就通了。”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困难重重。我们要么用成了胸腹发力,憋得满脸通红;要么完全找不到发力点。反复练习后,我们再次下潜,不适如期而至,我们立刻捏住鼻子,尝试“法兰佐”。

一次,失败;两次,耳朵依旧不舒服。水下的世界静得只剩下自己呼出的气泡声,“咕噜咕噜”地升腾,像一串串破碎的珍珠。教练始终在我们身侧,时刻关注着我们的状态,并示意我们暂停进行调整。又一次尝试时,耳边突然传来清脆的“噗”的一声,不适感瞬间消失,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我们都开心地笑了。教练在水下给我们竖起了大拇指。

克服了这个最大的障碍后,下潜变得顺畅而美妙。我们像一片羽毛般在水底缓慢飘动,真正体会到了自由潜的魅力——它不是征服,而是我们与水的一场和谐对话。

作为新手,我们只下潜到了6米的深度。潜到42米的池底会是什么感觉?“随着不断下潜,周围会越来越安静,光线也会越来越暗,对于喜欢潜水的人来说,会很享受这种体感,很奇妙。”赵雪莱说。

要多久时间,才能实现从菜鸟到高手的进阶?“对大多数爱好者来说,就像一个考驾照的过程。”赵雪莱解释,他们要通过系统学习考取国际通用的“开放水域潜水员”证书,这个过程最快要一周。爱好者拿到证书后就能去全球绝大多数海域潜水,不过要成为潜水高手还是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实践。他从一名汽车工程师转型成为潜水教练,用了近三年时间。

这份职业给他带来的是更加辽阔的人生经历。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潜水是在毛里求斯追寻抹香鲸。“抹香鲸是哺乳动物,它们和自由潜的我们一样,靠闭气下潜,但它们最深能下到2000米。”他说,“当你与它对望时,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生命的共鸣,仿佛理解了什么是万物有灵。”

正是这种探索未知的吸引力,让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片深蓝着迷。“地球有71%的面积被海洋覆盖,学会潜水,就等于打开了另一扇看世界的大门。”不止一位潜水爱好者这样告诉我们。从东南亚五彩的珊瑚礁,到梦想中南极的冰下世界,潜水者的足迹,正在探寻地球更多的秘密。

“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