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走,去徽县捡秋!

排行榜 2025年10月24日 08:29 1 cc

寒露已过,霜降未至,正是山野斑斓、秋实累累的好时节。除了用眼睛欣赏秋天,我们能否用手掌、用舌尖、用心神,将整个秋天“捡”回家?本期,记者带你一起,绘制一幅独属于我们徽县的“捡秋”地图。

走,去徽县捡秋!

捡拾·自然之味:从山野到灶头的馈赠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虞关乡的老王便背着竹篓进了山。他的目标是那挂满枝头、咧嘴笑的毛栗子和路边枝桠间红灯笼似的柿子。

走,去徽县捡秋!

“打栗子要瞅准时机,早了不甜,晚了就掉地上让松鼠捡喽!”说话间,王大叔手中的长竿轻敲,带着刺壳的栗蒲便“噼里啪啦”地落下。他熟练地用脚一搓一碾,一颗颗油亮亮的板栗便露了出来。“回家用糖一炒,满屋都是香,这就是秋天的味道。”偶尔竿尖扫过柿子枝,熟透的软柿便“咚”地砸进草丛,他弯腰拾起,擦去绒毛揣进口袋里,他说这是山林额外给的甜。

走,去徽县捡秋!

这味道,同样弥漫在嘉陵镇的李大妈家院子里。新挖的红薯还带着泥土的芬芳,被她整齐地码在墙角。窗台上放着的硬柿在阳光下等变软,院角的石桌上,也铺着一层金黄的银杏叶,衬得刚剥好的板栗越发鲜艳。“捡秋,捡的就是个踏实。这些都是土地爷给的宝贝,一点也浪费不得。”

走,去徽县捡秋!

走,去徽县捡秋!

走,去徽县捡秋!

捡拾·生活之趣:把秋天“框”进家里

如果说捡秋的滋味在舌尖,那么它的意趣,则在指尖。

在县城的一家画室里,老师正带着孩子们用捡来的落叶和秋果制作标本画。火红的枫叶作屋顶,金黄的银杏叶当裙摆,再点缀几粒南天竹的红果……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平凡的植物变成了艺术品。

走,去徽县捡秋!

“你看,这片梧桐叶的脉络多像一幅地图。”老师笑着说,“捡秋不一定要吃,把这些美丽的形状和颜色保存下来,秋天就永远留在了家里。”

走,去徽县捡秋!

而在文池村,手艺人老赵正用新收的芦苇编着扫帚。“老话讲‘秋扫芦苇冬编麻’,这时候的芦苇秆最韧,编出的扫帚扎实耐用。”在他手中,平凡的植物完成了从自然之物到生活之器的华丽转身。

捡拾·时光之影:镜头定格的金色年华

秋光,是天然的滤镜。摄影师刘先生带着他的“长枪短炮”,早已开始了他的“捡秋”之旅。不过,他“捡”的,是光影。

走,去徽县捡秋!

“我‘捡’到了清晨第一缕阳光穿过古银杏树林的瞬间;‘捡’到了孩童在落叶堆里打滚时无忧无虑的笑脸;也‘捡’到了夕阳下,老农扛着锄头归家的背影。”刘先生的相机里,存储着徽县最诗意的秋天。

这些定格的瞬间,不仅是美景,更是一个个充满烟火气的故事,是我们共同拥有的、关于这个秋天的集体记忆。

捡拾·文化之根:聆听老人的秋日私语

在田河村千年古银杏下,88岁的陈奶奶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给围坐的孩子们讲古。“我们那会儿,捡秋是顶要紧的事。女孩子捡麻栗子、挖野菜,男孩子上树摘鸟柿,晒干了都是过冬的零嘴儿和口粮。”陈奶奶的记忆里,藏着一部活的“捡秋”史,“‘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地里收完了,就得赶紧种下来年的希望。”

走,去徽县捡秋!

这些口耳相传的农谚和故事,是比任何果实都珍贵的财富。我们“捡”起的,是一份即将被遗忘的乡土智慧,是祖辈们与土地相处的古老哲学。

秋天把丰饶洒满山野,把诗意写进落叶,把温情藏进烟火。秋天的慷慨,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感恩的心。进山、下地、临水,我们捡起的不仅是果实,更是与自然最直接的联结。

走,去徽县捡秋!

亲爱的市民朋友们,这个周末,不妨暂别屏幕,带上家人朋友,去“捡”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完整的秋天吧。去感受果实坠手的沉甸,去聆听落叶脆响的悦耳,去创造一份独一无二的秋日纪念。毕竟,最好的秋天,不是被看到的,而是被亲手“捡”到的。

互动邀请:

您是否也有一双巧手?欢迎在【徽县发布】微信公众号后台晒出您的“捡秋”手作,最美的作品将有机会在我们的平台上展示哦!

(肖文 袁龙祥报道)

-END-

走,去徽县捡秋!

推荐大家看

徽县田河村:罐罐茶煮出好日子

徽县田河村:千年银杏遇“移动咖啡” 烟火气暖了旅居人


徽县融媒体中心出品,转载请标明出处。

监制 | 许 杨    审核 | 马文渤

责编 | 毛 旭    编辑 | 白蓉蓉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