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老成都人也不知道?!这条路下面竟藏着一座“古蜀天坛”|成华融媒

排行榜 2025年10月24日 10:03 3 admin

成华,作为成都的中心城区,有着悠远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根基。成华历史是巴蜀历史的组成部分,成华文化是巴蜀文明的重要篇章。

成华区融媒体中心携手成华区地志办、区民政局联合推出“成华往事”,带您发掘、找寻、传承成华蕴含的丰富文化与历史底蕴,追忆老一辈成华人的似水年华。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进羊子山路。

在成都城北,有一条看似寻常却非同一般的街道——羊子山路。它位于驷马桥以北、川陕路西侧,承载的不仅是车水马龙的现代生活,更是一段跨越万年的文明记忆。从旧石器时代的先民足迹,到古蜀国的祭祀高台;从历代墓葬的层层堆积,到如今街巷焕新的生活场景……如今的羊子山路,不单是成都市民通勤的道路,更是成华区城市更新的重要见证。

深埋的土砖与最早的成都记忆

羊子山,这个名字听起来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成都最早的人类文明密码。著名巴蜀文化学者袁庭栋在《成都街巷志》中记载,过去在驷马桥北一公里处的川陕路西侧曾有一座土丘,当地人称其为“羊子山”。然而,它并非自然形成,它的秘密在二十世纪中叶的考古发掘中被层层揭开。

羊子山的考古大幕在1952年修建宝成铁路时被拉开,当建设者们在此挖掘路基时,偶然触及了沉睡千年的历史。考古工作者随即介入,开启了对此地的考古发掘。最初的发现便令人惊叹,一个由超过160万块土砖精心垒砌而成的巨型建筑基址赫然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座建筑呈四方形,边长约100米,共分三级,每级高约4米,总高约12米,雄伟大方。经考古学家鉴定,这并非普通的土丘,而是建于商代晚期、废弃于秦代的古蜀国祭祀台,是古蜀王率领群臣及百姓在此“沟通天人”、祭祀天地神明的重要神圣场所,距今已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它是成都平原当时发现的,与后来名扬天下的金沙遗址同时代的唯一地面建筑,也是当时全国发现的同期祭坛中最大的一座,被誉为“古蜀天坛”。

老成都人也不知道?!这条路下面竟藏着一座“古蜀天坛”|成华融媒

▲1956年,羊子山考古遗址发掘现场 图源:方志四川

祭台的发现仅仅是序章,1956年,考古工作者在羊子山最底层的文化层中发现5件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打制石器。这一发现,将成都先民在此地活动的历史,骤然前推至距今1万年至1.3万年前。这意味着,羊子山一带是成都地区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其年代甚至早于新津的宝墩遗址和温江的鱼凫遗址,更早于广汉三星堆,堪称“成都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老成都人也不知道?!这条路下面竟藏着一座“古蜀天坛”|成华融媒

▲羊子山土台复原示意图 图源:《成都羊子山土台遗址清理报告》

随着发掘的深入,人们发现,这座古老的祭台在废弃后,竟在漫长的时光中成为了后人眼中的风水宝地,形成了跨越两千年的“地下古墓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先后在此共发掘、清理了上起战国,下至宋、元、明代的墓葬多达211座。出土文物众多,种类涵盖了石器、青铜器、漆器、陶器、铁器等,包括兵器、容器、烹饪器、量器等各类用于战争和生产生活的器具,生动再现了古代社会的生活图景。

老成都人也不知道?!这条路下面竟藏着一座“古蜀天坛”|成华融媒

▲羊子山遗址发掘的战国漆器 图源:成都方志

在发现羊子山土台后,这里建起了砖瓦厂,尽管在取土烧砖过程中不断有文物被发现,但遗憾的是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座宏伟的土台终究不复存在,消失在了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幸而,经过考古人员的努力,羊子山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得以妥善保存在四川博物院、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等机构,让我们看到了这片土地上千百年来的人类活动和文明遗存。

而这片土地为何名为“羊子山”?民间传说此地原名“升仙山”,寓意吉祥。后来因山坡成为牧羊之地,人们便习惯称其为“羊子山”,名称由此流传。今天,羊子山路与羊子山西路,大致位于原祭台遗址范围内,属于成华区昭觉寺南路西北片。这条路,因而成为连缀古蜀记忆与当代生活的重要文化脉络。

锦官城小学:历史遗迹上的教育沃土

在羊子山西路123号,有一所被称为“坐落在博物馆里的小学”——成都市锦官城小学。它的诞生与成长,本身就是一段与羊子山历史交织的现代佳话。

其前身是创建于2003年的成都市红花学校,这是四川省第一所专门为农民工子女设立的学校,最初位于红花堰,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问题。学校几经迁址,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并在2013年开始从九年一贯制向纯小学转型,从专为农民工子女就读服务向为社区教育服务转型。2016年11月29日,学校正式更名为成都市锦官城小学,并迁至羊子山西路现址。

老成都人也不知道?!这条路下面竟藏着一座“古蜀天坛”|成华融媒

▲成都市锦官城小学校门 图源:成都市锦官城小学

校名“锦官城”取自杜甫《春夜喜雨》中的名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既呼应成都的历史美称,也暗合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底蕴。更特别的是,学校正建于羊子山古祭台遗址之上,毗邻司马相如题桥立志的驷马桥、千年古刹昭觉寺,堪称“古蜀天坛”之上的现代学堂。

作为一所富有文化特色的学校,成都市锦官城小学将本地的历史与文化融入日常教学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学校内不仅有金石拓片博物馆、钱币文化博物馆、名家书画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还开设了羊子山书院文化讲堂,定期举办各种传统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孩子们在了解成华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同事,也能够学习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羊子山祭台所体现的“敬”文化:敬天地、敬尊长、敬父母、敬老师,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与孟子所说的“敬人者,人恒敬之”一脉相承。

老成都人也不知道?!这条路下面竟藏着一座“古蜀天坛”|成华融媒

▲羊子山书院 图源:成都市锦官城小学

从农民工子弟校到社区教育服务的转型,从普通校园到“博物馆式小学”的蜕变,锦官城小学不仅是教育创新的实践者,更是羊子山文化的当代传承者。它让孩童在厚重的历史土壤中成长,让文明在琅琅书声中延续。

微改造,大幸福:老街巷的“逆生长”

早在2021年,成华区政府于驷马桥北羊子山路一侧建成“光阴故事长廊”,通过四匹栩栩如生的铜马和一辆豪华铜车,塑造出司马相如“驷马高车”的历史场景,并结合史前文物模型、带盖双耳青铜鍪、凤鸟纹铜方壶等青铜器复刻品以及祭台介绍,系统展示了从一万年前至今的羊子山文化积淀。

老成都人也不知道?!这条路下面竟藏着一座“古蜀天坛”|成华融媒

老成都人也不知道?!这条路下面竟藏着一座“古蜀天坛”|成华融媒

▲光阴故事长廊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2025年初,成都启动“净优亮美”专项行动,成华区以2963项“微改造”为抓手,推动城市治理现代化,羊子山路正是其中的缩影与典范。

更重要的是,羊子山路的改造并非简单的物理更新,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唤醒与社区共建的实践。在街巷空间中,“守护之阙”雕塑重现古祭台的庄重意象;以青铜纹样装饰的围墙,让三千年前的文明触手可及;“五福临门”景观节点,将古代的祈福文化融入市民的日常行走。羊子山路的蜕变,不仅改善了人居环境,更激活了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热情。通过“文明街巷随手拍”等活动,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守护这条兼具“烟火气”与“文化味”的老街。

老成都人也不知道?!这条路下面竟藏着一座“古蜀天坛”|成华融媒

▲“五福临门”景观 图源:成都城市管理

羊子山路从万年前的先民足迹和三千年的古蜀祭台延伸而来,历经沧桑巨变,如今在现代城市的肌理中焕发新生。这里有成都最早的文明记忆,有在遗址上生长的教育理想,也有以“微改造”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生动实践。它告诉我们,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不仅在于高楼广厦,更在于那些扎根土地、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以及让历史文脉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的智慧与努力。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