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心动时|这座1300多年历史的火神庙为什么人气这么旺?

排行榜 2025年10月25日 11:13 1 cc
心动时|这座1300多年历史的火神庙为什么人气这么旺?

在北京西城区地安门外大街什刹海东北岸,郁郁葱葱的树荫掩映着一座历史悠久,气派别致的火神庙。火神庙是俗称,它的正式名称是敕建火德真君庙,虽然叫做庙,其实它是一座道教正一派道观,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年),是北京城区现存最古老的庙宇,也是全国唯一的皇家敕建御用火神庙。

火神的崇拜,起源于上古先民对火的崇拜及对五行人性化的信仰。道教产生后,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古老的信仰,产生了更具人性化的火德星君。火给人类带来光明、熟食,是火神信仰最初的元素,《国语郑语》云:“祝融亦能明显天地光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道教吸收各方面的文化,对火神的信仰增加了扬善罚恶、求福增寿、求官、求财以及家宅平安等内容。

始建于唐初的地安门外火神庙,火神屡次显化,助国家太平,家业兴旺,受到上至帝王,下至黎民百姓的崇拜,历代帝王多有与火神结缘,亲至庙内进香者,以推广火德之神威,并借势以巩固皇权。

明朝皇室十分崇仰火神庙,皇亲国戚争相朝敬火神爷。明代万历年间,由于宫廷、皇城内多处地点、多处建筑连年发生火灾,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由此产生了一种国祚将绝的不祥之兆,也给皇室人员和京城民众带来了心理恐慌。万历皇帝便下旨重修火神庙,新建后阁,并钦赐琉璃瓦用以压火。并且,庙内前殿的“隆恩”匾额,阁楼的“万岁景灵阁”均为万历皇帝的御笔。明天启元年(1621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熹宗皇帝命太常寺官在火神庙举行祭祀火德真君诞辰的活动,由皇室出资银筹办,这一祭祀法会盛况空前,成为京城一大胜景。这以后则“著为令”,成为常例,皇家祭祀正式确立下来,成为国家祭祀法典,同时也表明并凸显了皇家对火德真君的尊崇,以求得火神的庇护,一是减少火灾的发生,二是祈求国泰民安。

到了清朝初期,“本朝康熙二年(1663年)列于祭典”,也就是把祭火神正式列入了国家祭典。清王朝把国家祭祀分为大祭、中祭和群祭三个等级,火神庙列于群祭之列,“群祭五十有三季夏祭火神”,这也就是说,火神位于第三等级群祭之内。确定于每年的六月二十三日(农历)由太常寺官员亲自前往火神庙进行祭拜行礼,以后定为常例。清朝祭祀之礼规定,“群祭,则皆遣官”,就是说,皇帝本人不亲临,而是派太常寺的官员负责祭祀。为了表示对火神的尊敬,有时皇帝本人也要到火神庙内进行祭祀,例如,乾隆皇帝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十四年连续两年的十一月到火神庙“亲诣拈香”,以求得消弭灾患。

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决定为光绪皇帝准备大婚,并于第二年正月行礼。然而就在光绪大婚的前几天,不知从哪里烧起一把火,天安门、太和殿及东西配殿被焚。按照惯例,皇室每年原本都要派大臣到火神庙上香祈保皇宫的平安,然而这一次,慈禧更大事张扬,在大臣和李莲英的陪同下,亲赴什刹海的火神庙敬香,祈祷火神,保佑平安。回宫之后她就宣布,火神示警,国家大事还要皇帝和大臣商议好后必须由她裁决,才能实施。这一场火,拉近了慈禧与火神庙的关系,慈禧经常带文武大臣及光绪皇帝到火神庙上香,借助火神爷,她继续把持最高权力,长达48年之久。有了皇室的“光顾”,无论是在京城的还是外地的达官贵人,也都纷纷到火神庙进香,一是祈求平安,二是借机与皇室接近。清末,火神庙连年举行中元法会,据记载,慈禧每年都要派官员致祭中元法会,花费数万两白银祭送巨码法船,与真船一般大小。前来观礼的人络绎不绝,当时的交通尚未发达,车辆稀少,从后门桥到鼓楼前,土垫的道路被挤得水泄不通,交通整个中断。晚间,用过斋饭的皇亲国戚在火神庙扎成千上万的荷灯放入什刹海,水动灯摇,灯火煌煌。

如今,这座1300余年的火神庙,依然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来拜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亦承载着人们对天地的敬畏与祈福。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李喆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