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人文丨新中国成立后对趵突泉的修治

排行榜 2025年10月25日 11:23 3 admin
人文丨新中国成立后对趵突泉的修治

趵突泉 济南时报·新黄河客户端记者王汗冰 摄

□ 戴永夏

作为一处千古名胜,趵突泉曾经长期失修,至近现代,已经破败不堪。在1956年以前,它仅局限在东起来鹤桥、西到花墙子街、南起自来水厂、北至泺源堂的范围内,面积不过四五亩。主要景点只有泉池及其紧邻的泺源堂茶社和接待室等建筑。它的周围就是杂乱、喧闹的市场,遍布着卖针头线脑、日用杂货、茶水食品等的小摊贩,还有说书的、唱戏的、算命的以及来吕祖庙(泺源堂)求神拜佛的,秩序混乱。

面对这种情况,济南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趵突泉辟为公园,进行全面整修。

1956年的整修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对趵突泉进行大的整修,始于1956年。这年11月,整修工作全面展开。主要工程有:

疏浚扩建泉池。将趵突泉泉池向南扩展2米,东池扩大2/5,池底平均深挖0.6米,出水河道较前增宽1倍。扩建后的泉池呈长方形,东西长30米,南北宽18米,深2.2米。

改装三个泉眼的泉口。将泉口上原来的石雕圆孔换成钢管。钢管深入池底约3米,露出池底1.4米。

维修古建筑。对泉边已经破旧的吕祖庙、娥英祠、来鹤桥、观澜亭、蓬山旧迹坊等古建筑进行全面维修,加固吕祖庙台基,普换房顶,增装桥栏,并拆迁和修整了趵突泉边的店铺、商棚。

扩大公园面积。拆迁趵突泉街的居民房屋、商铺70间,将其划归公园,使公园面积增至3000平方米;在新增加的区域内修建新金线泉,修复皇华泉、卧牛泉。

1957年,又将尚志堂、马跑泉街划归公园,公园面积增至14700平方米。

1959年,济南市城建局根据济南市的总体规划,编制环城公园规划时详细编制了趵突泉公园的发展规划,对公园的性质、规模、景区布局等都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当时划定的趵突泉公园的范围是:北至经四路(即共青团路东首),南至经七路(今泺源大街),东至山水沟街(今趵突泉南路),西至饮虎池,总面积达14.5公顷。公园以水景为主体,以趵突泉为公园布局的重心,突出表现三股水的特点,并对东部的漱玉泉、西部的白龙湾作进一步修整。同时利用挖出的土方堆成假山,以改变地形环境;又根据地形情况,将公园分成文娱区,笼鸟、金鱼区,山石园,李清照故居,万竹园,集体活动区,儿童游戏区等不同功能特色的游览区。

规划作出后,正遇上三年严重困难,国家经济困难,公园建设受阻。尽管如此,市政府仍然拨出一定资金,对公园进行扩建。此时又拆迁房屋3800平方米,扩大水面6000平方米,并改建了李清照纪念堂,整修了尚志堂,新建了尚志堂围廊,还修建了花室、观赏鱼培育展出场地等,公园面积增至22000平方米。

“大园林”框架

对趵突泉进行全面规划,并较大规模地开展扩建工作,始于1964年。

当时,在副市长许衍梁的亲自带领下,经过专家们的充分论证,制定出了一个“大园林”框架,即趵突泉、黑虎泉、五龙潭、大明湖、珍珠泉通过护城河改造连成一体,河中有游船通行。为此,趵突泉北扩到西门桥,东扩到山水沟(趵突泉路),南扩到趵突泉前街,西扩到饮虎池、土街、五路狮子口、剪子巷。趵突泉公园的特色,定位为以泉水为特色的自然山水园,因此建设中应按照源于自然、浓缩山水、再现自然的山水之美的原则,通过空间划分,合理布局,巧妙地把自然美和人工美结合在一起,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公园突出小巧玲珑、古朴含蓄、自然飘逸的风格,以听泉、观鱼、品茗、观赏盆景书画为主要内容。在空间布局上,以假山、起伏地形为骨架,以泉池、溪流为脉络,以植物造景为基础,巧妙布置建筑物,采用“小中见大,园中有园”的集锦式布局。

在这一规划推动下,1964年,原来在沧园的山东省文联机关和宿舍迁出,沧园划归公园,进而对其进行改建,将原建筑改成一组四合院形式的古建筑,院周修建围廊,与厅堂衔接贯通;修建东门迎门假山。假山高4米、宽3米、长30米,山势起伏,峰岩峭立,洞涧幽深,极具五环抱水之势,这也是济南第一座北太湖石假山;利用1962年洪水后清理泉池的淤土,采用石包土的方法,垒积起高5米、宽25米、长40米的北假山,山下怪石嶙峋,山上植以松柏;疏浚枫溪,整修渠池河道,修建枫溪岛、三曲桥,扩大水面和水景808平方米;修复浑沙泉。

到1965年,又修建了东门。东门为三间两耳民族形式的建筑,门宽5米,八梁六柱,青砖灰瓦,古朴大方。门额悬郭沫若书写的“趵突泉”金字匾额,门前二级台阶,建筑面积50平方米。公园的总面积增至34000平方米。

然而,这一宏伟方案尚未全部实施,便遇上了1966年的特殊时期,趵突泉的扩建工作被迫停止,原规划只能半途而废。从1964年到1966年,仅完成了50亩的扩展任务,原计划划归趵突泉公园的自来水厂、省立二院宿舍、万竹园等均未实现。

这期间,趵突泉的建设基本处在停顿状态,没有多少新的变化。只是在1972年,趵突泉南面的自来水公司水厂的地盘划归公园。同年,对趵突泉三股水中的自来水设施进行搬迁;将水厂的储水池爆破拆除。

趵突泉的新起色

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趵突泉的建设也有了新的起色。1984年,占地12000平方米的著名园林万竹园划归趵突泉公园管理。这不但增加了许多新的景点,也进一步提升了趵突泉的地位。紧接着,1985年,对万竹园进行翻新改造,恢复改建了西花园,并新建了李苦禅纪念馆。该馆共有18个展室,常年展出已故山东籍著名画家李苦禅的遗作及生前收藏的书画文物400余件。

20世纪90年代以后,趵突泉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大。1994年,将公园南门西南侧的一片居民区拆迁后并入公园,进一步扩大了公园面积。这年9月,又修建了东西长47.5米、南北纵深13米、占地面积1573平方米的南大门。

1995年,在趵突泉南侧修建白雪楼及白雪楼戏台。

1997年,又修复了满井泉、登州泉、酒泉、湛露泉、石湾泉、北煮糠泉、花墙子泉等泉池。

1999年3月3日,济南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具体部署了扩大趵突泉公园以及拆迁工作。从3月15日开始,公园东部的将军酒楼、山东渤海集团办公楼及居民房和北面大小板桥街、曹家巷、至德院街等地的居民房被陆续拆迁,并入公园,拆迁总面积达26600平方米。同时又将白龙湾及原省政府行管局管理的万竹园南院划归趵突泉公园,使公园总面积达10.5公顷。

在面积扩大的基础上,这一年又修建了以下一些新项目:植树种花,修建群芳圃景区;掘湖垒堤,修建三叠瀑景区;修建五三亭景区;开挖娥英河,分别修建了齐州桥、娥英桥和步青桥;修建了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的卷棚悬山;修建了红柱黑瓦、仿古建筑的北大门和二层仿古建筑茶楼;修建了高4米、宽6米的万竹园垂花门;修建了6600平方米的通泺园景区,园内建有回廊等200平方米的仿古建筑;修建白龙湾景区,增扩水面1500平方米。

建易安旧居

进入21世纪以来,趵突泉公园内又陆续增建了一些新的项目,这主要包括:

建易安旧居。2001年,在李清照纪念堂的西面又建起易安旧居。旧居分为东西两跨院,东院为“静治堂”,取李清照、赵明诚夫妇居莱州时的旧宅名,寓“静心治家”之意。厅堂内陈列着四组蜡像,展示李清照一生的主要生活片段。西院“有竹堂”,取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在开封的宅第名。易安旧居通过碑廊与李清照纪念堂连接,东西贯通,二者融为一体。整组建筑占地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

修建天尺亭。2004年,在皇华轩南侧修建了一座遥测趵突泉地下水位的天尺亭。亭高6.3米,对角宽3米,内盆半径3.8米,外池半径5.8米。该亭为仿古窜顶式三角亭,青瓦彩栋。护栏嵌有“二龙戏珠”透雕图案,水下安装30只灯和人造雾装置。护栏内壁探出9个龙头,不断地喷云吐雾。护栏外围地面镶嵌济南新七十二名泉浮雕板。亭内安装电子测水器,以观测趵突泉的地下水位。周围环水傍泉,花木扶疏,环境优雅而和谐。这座新建筑不但具有遥测地下水位的功能,而且极具观赏性。

修建泺苑。泺苑位于趵突泉公园西北区,2005年8月底正式动工建设,2006年国庆前夕建成。泺苑是一条仿古民居式水景街,东西长28米,南北长约100米,总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整个景区四围皆环绕着清澈的泉溪,形成“人家尽枕河”的泉城特色景观。前街后河的布局不对外直接敞开,仅以几座不同风格的小桥对外连接。沿桥往里走,就像步入世外桃源,令人心驰神往。泺苑街宽3.5—4.0米,均以青石板铺砌。泉水流过街面,最后汇入三曲桥下河中,形成“清泉石上流”等景观。泺苑内的建筑沿用明清济南民居风格,以廊、榭、阁等敞开性建筑为主,亭、台、楼、阁、榭等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

修建“五三纪念园”。“五三纪念园”于2006年始建,是为纪念“五三惨案”而建的。该建筑位于趵突泉公园的东北部,其建筑形式与公园内其他建筑相协调,同时又与同历史时期建筑文化风格相符合。纪念堂(馆)为院落式轴线对称布局,平面布局如“中”字。建筑为上下两层,底层为展览区,厅内设蔡公时铜像及图片资料,二层为观景平台,站在上面可北看西门桥,南观公园内景观,构成趵突泉公园北端的制高点。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