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我为峰途丨岐山:凤形山势隐葱茏,登高此境忘尘缨

排行榜 2025年10月26日 09:17 3 cc
我为峰途丨岐山:凤形山势隐葱茏,登高此境忘尘缨

我为峰途丨岐山:凤形山势隐葱茏,登高此境忘尘缨

■衡阳晚报全媒体记者颜艳妮

秋雾蒙蒙中,车驶入衡南县岐山镇。车窗外,成片的墨色晕染铺开,这里就是南岳七十二峰之一——岐山。因山形酷似一只振翅欲飞的金凤凰,这座山峦又被称为凤凰山,这里不仅藏着江南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次生林,更有百年禅意沁润其间。

我为峰途丨岐山:凤形山势隐葱茏,登高此境忘尘缨

▲岐山旅游区。

在景区停车场下车,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松针的香气。沿着青石板路拾级而上,凤凰谷的秘境缓缓展开。两侧古树参天,樟树、榉树等百年老树的枝干交错如盖,阳光透过叶隙洒下斑驳光影。脚下的石阶被岁月磨得温润,身旁溪水潺潺,偶有山雀跃过枝头,鸣声清脆,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

凤凰谷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深吸一口,泥土的气息混着树木的气味,在湿润的空气里酝酿,让人忘却了都市的喧嚣与嘈杂,彻底放松身心。

行至半程,一片白色的塔林分布在坪地上,这里就是白玉塔林,是历代方丈和得道高僧圆寂藏真之所。塔身由晶莹洁白的汉白玉砌成,多为5级或7级密檐式,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在玉塔上,泛着温润的光泽。“七级浮屠”的形制蕴含着佛门的庄严。

我为峰途丨岐山:凤形山势隐葱茏,登高此境忘尘缨

▲千年古槐。

而另一边的普同塔则是普通僧侣升天后的灵堂。普同塔自上而下,从洞内开始层层排列着箱格状建筑,每个格子刚好可以放置一个盛骨灰的瓦坛,每排之间有狭窄的通道,整齐划一。

从塔林继续往上走,只见红墙黛瓦的建筑群藏在林海深处,正是仁瑞寺。通过寺庙前石碑上的介绍可知,该寺庙始建于明崇祯年间,清光绪十五年受皇封,钦赐“万寿任瑞寺”牌匾而驰名于世。该寺东有净心林,西有水月庵,南有仙鹤林,北有开山塔,有“四绝八景”之誉,是湘南著名的佛教圣地。

又据相关书籍、史料介绍,仁瑞寺历代高僧辈出,从第一代开山祖师懒放和尚,到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八指头陀,再到恒志大师、卧云大师,岐山仁瑞寺的每一代宗师,都是一部引人入胜,令人着迷的佛教神书秘籍。寺庙历史厚重,数度兴废,至今仍保存着玉佛、如意、千人锅等文物和七千卷纪、律、论等宝典。

我为峰途丨岐山:凤形山势隐葱茏,登高此境忘尘缨

▲千人锅。

关于千人锅也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相传懒放禅师为了解决斋饭不足的问题,到广东佛山浇铸此锅,但因为锅太重导致难以运上山。后来,他梦中得到一白发老翁赐的仙丹与药酒,这才成功将锅运上了山。后因小和尚失足坠锅,寺众以山泉冲洗,储水为“静心水”。

修整片刻后,从仁瑞寺侧门出发,向仙鹅岭登顶。这段路程坡度稍陡,但步道修整得十分平整。途经净心林,一片开阔坪地曾见证诗歌爱好者的朗诵盛会,此刻只有风穿树叶的声响。越往上,林木越显稀疏,视野逐渐开阔。

经过一番攀爬,终于抵达仙鹅岭顶。极目远眺,凤凰山、雷祖峰等山峦绵延起伏,如凤凰振翅欲飞。山风拂面,带着松针的清香,整座岐山尽收眼底:凤凰谷的翠绿如碧玉镶嵌,仁瑞寺的红墙在林海中点缀,白竹山的村寨隐约可见。

这里流传着白竹仙子的传说:相传是白竹仙子降临人间,降伏虫害,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吉祥与幸福。人们为了纪念白竹仙子,把她下凡的地方叫作白竹仙子山,后来时间久了叫得顺口就改成了白竹山。

我为峰途丨岐山:凤形山势隐葱茏,登高此境忘尘缨

▲山间风光。

欣赏完山顶的无限风景,下山时选择沿柏油马路返回入口,沿途还偶遇了几位挑着山货的农户,竹篮里的野菜还带着露水,看上去特别新鲜。回到停车场,回望这座山,既有原始森林的野趣,又有古寺塔林的厚重,让人读懂了“诗意栖居”的真意。

登山指南

登山往返需要2个小时左右。不仅靠体力,更要掌握节奏。起步时放慢速度,给身体适应时间,呼吸保持均匀,避免急促。上坡时可采用“之字形”路线,减轻坡度压力;下坡时重心放低,小步快走。合理分配体力,每半小时休息5—10分钟,补充水分和能量。

注意利用地形,如抓稳岩石或树干辅助平衡。拍照时务必站稳,不冒险靠近悬崖。登山杖能减轻下肢负担,建议双手使用。选择清晨或傍晚时段登山,避开高温。

我为峰途丨岐山:凤形山势隐葱茏,登高此境忘尘缨

我为峰途丨岐山:凤形山势隐葱茏,登高此境忘尘缨

(编辑:聂山人)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