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个地方,让你来过后就一直念叨?有——宜宾兴文九丝城镇这是一个连很多四川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地方,但只要你来过一次,心中便自会留有余地。能让人想起它...
2025-10-27 0
章丘相公庄,是个远播郡县、近周皆知的“千年古镇,历史名庄”。在历代《章丘县志》和许多记述村庄旧景旧貌、人文历史的文章中,作者往往都会在庄名之前标明“县邑东南一十五里”这个具体方位,想必是为了与老县城西北高官寨的相公庄和西南方向历城县那个相公庄加以区别。
甭看只是简单加注几个字,却教我们非但不认为多余,反倒由衷佩服这种认真负责、严谨细致的治文精神了。
凡读过《元史》、《县志》且比较关注章丘历史文化的人,对相公庄走出去的那些著名高官重臣和文坛巨匠都不会陌生。诸如元朝首科状元、史学家张起岩,中书省参知政事张斯立,参议中书省事、礼部尚书、文学家张养浩,以及清朝进士王世睿、王尔藩等。
这些人物的显赫官阶、职场口碑及大作名著、美诗好文在中国政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一定地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章丘人特别是相公庄人。
笔者作为土生土长相公庄人,自然为家乡有这么一批历史人物,有他们流传于世的上佳作品而感到自豪,因而也就觉得有责任、有义务去好生宣传家乡,弘扬传统文化。
之前曾不惧自个文墨薄浅笔力有限,尝试写过几篇小文。其中那篇《相公庄人张起岩》在“章丘故事”平台推出后,有文友提起了张起岩的同族人张友谅,说张友谅这个名字比较生疏,知道他那些事儿的人也不多,但绝对是有影响的历史人物,可以再写他一小篇。
我答应说行啊,写写不咋,写好写歹的,只要读者不嫌,能粗略了解一下这个人就达目的了。于是便有了今天这篇相公庄历史人物之二。
张友谅(1268-1350),字元朴,号盘泉,相公庄人,元朝知名重臣,累官从一品商议中书省平章政事。
在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平章正事就是通常说的正宰相,商议平章政事为第二正宰相,这是一种权力中枢重要职务,权力很大。难怪后人尊称他和官至中书省参知政事的叔父张斯立为“大元叔侄正、副宰相”呢。
张友谅的仕途起始,与同族人张起岩一样,是经过“察举”入仕的。因为元朝初期,由于政治上的偏见,朝廷曾一度中断了科举制度,因而一般学子也就不能通过黉馆苦读,再经遴选考试进入官场,只能凭借先祖功誉或贵人推荐、基层选拔,也就是所谓“荫叙”、“察举”才有机会入职。并且得从低级官员做起,做得好了,再慢慢升迁。
不过,二人也有不同。张起岩在延祐二年(1315)朝廷恢复科举制度后,在安丘县尹这个职位上在职参加考试,结果一鸣惊人,得中“汉人南人榜进士第一”,成为元朝首科状元。以后又步步高升,最终做到从一品翰林兼国史院承旨。而张友谅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纯系凭借显赫家世和个人能力入仕,由八品低职起,逐步获得晋升的。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三十一岁的张友谅经人举荐迈入仕途,在太常礼仪院充任奉礼郎。
举荐者是谁呢?肯定是位十分熟悉张友谅的人啊,首先想到的是他叔父张斯立吧?此时的张斯立正在中书省参知政事任上,职务很高,官阶从二品,要推荐学识、能力、人品都不错的侄子当个低职小官,问题应该不大。
究竟是不是叔父“内举不避亲”而举荐亲侄,史无记载,推测而已。不管怎样,张友谅自此开始游历官场,追逐着乡人对他“寡言笑尚,质素不喜粉华,识者以公他日处为伟器”的预估目标。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张友谅升职卫辉路总管府经历,因故未到任。遂转入尚书省,先后任左司都事、右司员外郎等职。延祐六年(1319)出京,改任江浙行省都事。
不幸,张母病故,他只好弃官归乡守孝。英宗至治元年(1321)守孝三年期满,复任从六品吏部员外郎,又迁监察御史,再擢正六品左司员外郎。然后出京,任江浙行省从五品左、右司郎中。再返京,升正四品参议中书省事,继晋正三品户部尚书。
泰定二年(1325),又出京,任正三品浙西廉访使,继任正三品都水庸田使,任满,改任正三品淮东廉访使。泰定五年(1328),升任从二品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同年九月,文宗继位,改年号天历。是年冬,张友谅回京,擢升从二品中书省参知政事。
天历二年(1329),出任从二品江南行台侍御史。至顺元年(1330)春,改任从二品御史台侍御史。同年农历五月,再入中书省,任从二品参知政事。十月,升任正二品中书省左丞。
至顺二年(1331)改任正二品翰林兼国史院学士。一年后,又任正二品江南行台御史中丞。未及赴任便奉旨转任山东廉访使。在任上,因积劳成疾久治未愈而不得不离职回乡。
在老家养病闲居几年,家人尽心伺候调养,他的身体日渐恢复,精力亦可应对公务,皇上念及这位历经数朝的老臣在职时有很大贡献,且职场口碑甚佳,便召他归朝复职。
至元六年(1340),重回政坛的张友谅被授从一品翰林兼国史院承旨,在这个位子上一直干了七年。至正七年(1347),被特授从一品商议中书省平章政事,这是他一生担任的最高官职。
虽说这个职务非常重要,所经办受理的都是国家重大事项,但此时的张友谅已年届古稀,参与繁重公务活动渐感力不从心。履职二年后,他很明智地向朝廷提出告退让位,皇上和同僚再三挽留,仍执意卸任。最终获得应允,遂携家人回到家乡。
元顺宗至正十年(1350)农历十月十九日,张友谅因病在家中故去,终年八十二岁,葬于庄东南张氏先茔,即后人所称“大碑楼墓田”。
在他患病期间,朝廷曾特派专使来相公庄老宅探望慰问,转达皇上对他的关心惦念。使者还将随带来的酒食、缎匹、钞锭等礼物相送,又照发在职全额俸禄予以养家,当时朝廷对功臣良将的最高优待奖赏都给与了他。
张友谅虽然入仕较晚,首次任职就年过而立,但他有着超常的聪慧、优异的学绩、丰富的阅历和突出的能力,以至从职不久就干得风生水起得心应手,在人际关系复杂的官场八面玲珑,处理政务在各衙门间游刃有余收放自如,这应该说与门第出身很有关系。
他家虽不是书香门第,但历代先人都以读书识字为重,做人讲究尊崇礼德,待人秉持诚善为先。老人言传身教,子孙学有楷范,故而能够人才辈出代涌英贤。
张友谅入仕后,历经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帝、天顺帝、文宗、明宗、宁宗、顺帝十朝,除了为母守孝或因病离职,实际在任也有三十多年。
在漫长的任期内,皇朝频繁更迭,皇帝换来换去,他自己的职务也是江南江北时上时下,官阶高高低低变化多次。尤其还遇到过朝廷变故权幸入相,以致受到牵连的情况。他都能在经历风雨动荡之后重新复出,再被委以重任。
这应当肯定张友谅为官忠于君王勤于职守,不论位高位低都能精诚从政一心履职。也应该说他叔父张斯立在如何驾驭政治风云方面为他传授了经验,做出了表率。
清道光《章丘县志》对张友谅有过很中肯贴切的评价,说他“扬历台阁有声”,“为人湛靖敦雅,汲引勤恳。遇事尽言无隐,综练政务”,“退见其人,漠焉若无所及”。
纵观张友谅为官数十年所担任的一系列职务,有好几段时间为监察御史或派往各地充任廉访使,这说明张友谅本身正派清廉,身正影直,深得朝廷信赖,这才会委以巡查地方政务、查处官员贪腐、监督政令实施之职。
有关他生前如何清正为民勤于行政,笔者尚未读过这方面记述,但从张友谅故后墓葬形制来看,他的确不是追奢求侈之人。上世纪九十年代,考古人员勘察发掘他的墓,既未见高大封土,墓穴不大也不复杂,从整体看为单室砖筑仿木结构,下方上圆,穹窿上顶,就是一座元代十分常见的“油篓坟”。
张友谅不仅是元朝中后期重臣,也是一位颇有名气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后人见到的多为金石碑刻。
其中为元朝监察御史、翰林学士承旨、文学家、同乡人西皋庄刘敏中撰写的碑文,无论结构还是语言,堪称范例。为张宽墓碑书写的碑文,短而不乏,词准文精,此碑立于城南十二里西营村赭山下。
为章丘县尹李彦表德政碑撰写的碑文,世人称绝,此碑立于县衙大堂东南角。还有他在请同族人张养浩为父张斯和撰写神道碑碑文后,自己又在碑阴亲撰的一篇《碑阴记》等。
本文在前面曾提到张友谅初仕之缘,离不开显赫家世和贵人扶持。要说他的家世,那可不简单。张氏是相公庄老户,元代之前就在此居住,他们那些高辈先祖姑且不提,就从张友谅曾祖这一代说起吧。
他的曾祖张仲,原本在庄内有殷实家产,金末为躲避战乱而移居他乡,直到元初才返回老家。回庄后率家人勤耕力作,家境渐复。
他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看到因连年战火不息,庄内黉学几成废墟,于是慷慨解囊重设书屋,并聘请良师前来执教,乡里子弟才得以复读。渐渐地,读书习字的多了,有文化的人多了,明世达理的人多了,乡风民俗也随之有了显著改善,乡民无不称赞张仲高品大德。
由于他不吝资财乐善好施,德高望重受人敬仰,家里又教育出曾孙张友谅这样优秀的人才,因而故后被朝廷赠授中奉大夫、辽阳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等职,又被追封为清河郡公。
张友谅祖父张泽,原本兄弟三个,孰料兄早亡,弟年幼,他二十来岁便负起了家庭重任。好在能吃苦耐劳,勤力养家,尚可温饱度日。他上过学,深知读书求仕不易,在对待子女学业这件事上从未松懈,时时不忘督促晚辈苦读勤学,以求功名。孩子们只要说是买书求帖,不惜花费大钱以促其成。
正因为如此崇学重教,并将儿子张斯立和孙子张友谅训教成栋梁之材,故后也被朝廷赠授嘉仪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左丞、上护军等职,追封济南郡侯。
张友谅父亲张斯和,在兄弟三人中行二,其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张斯立。斯和童少读书,但没有入仕,而是尊父之嘱,承担家务并鼎力助弟致力学业。他谨承父志,设馆立学,聘师求贤,广纳学子,为改变乡风民俗,为培养更多入仕为官为民造福的人才而竭尽全力。
同时,他还是一位对父母至情至孝,对乡邻谦躬和善的孝谦之士。他慷而解囊借出钱财,只要借者无力偿还,他就将借据烧掉,并永不再追要。庄内庄外,凡了解他德行的人,无不伸大拇指赞其为“巨人长者”。因子显而得贵,故后被朝廷赠授荣禄大夫、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追封济南郡公。
张友谅叔父张斯立,自幼便在父亲严教下励志求学,具有超乎寻常的读书天赋,头脑特聪明,记忆力极好。读书能“日记数千言不忘”,赋诗作词“才落纸,便传去”。
长大后,从被举荐充任山东按察司一般小官员起步,历职正七品江南行台监察御史、从六品江浙行省员外郎、从五品郎中、正四品户部侍郎、正四品参议中书省事。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升任从二品中书省参知政事,并在这个俗称第二副宰相的重要职位上连任七年。
元朝时候,张家是相公庄大户,张友谅的同辈和后人挺多,在各级衙门当官的大有人在。其兄张友贤,曾任从四品泰安知州。叔伯兄弟中,张友诚任杭州指挥,张友中任安东路知事,张友一任寿春县知县。
子侄一代中,儿子张士贞任安丰路同知、奉政大夫,侄子张士麟为盐运司通判,张士显为荆州教谕,张士毅为宣抚司宣使,张士恺为南阳路知事,张士宏为盘泉寺知事,张士德为扬州守备,张士文为通州训导。
笔者对于张友谅这样一位历史名人的了解,幼时是从圩子墙小南门外那座恢弘的“大碑楼墓田”和老人口中张家“大相公”们的故事开始的。由于年少知浅,似懂非懂。
长大后,读到《章丘县志》和一些史籍文章,这才逐步有了认识。知道小时候常去玩耍的“大碑楼墓田”和与之相邻的“小碑楼墓田”里头,长眠者净是些大人物,他们身上有的是故事。后来,又亲眼见到张友谅的墓志铭,对他有了更进一步认知。
张友谅墓就在“大碑楼墓田”内,由于年代久远,封土无存,长期以来无法确认准确位置。1993年8月,知名企业章丘鼓风机厂与相二村合资建设分厂,在厂房施工中发现了他的墓穴,并出土了墓志铭。
当时,笔者是参与鼓风机分厂建设工作的镇政府派出代表,“章丘故事”平台主编王德清先生时任镇文化站长,我二人与博物馆专家、施工者、围观群众应是第一批目睹墓志铭实物者。墓志铭的出土,从根本上印证了张友谅是相公庄人,故后也葬于本庄这一历史事实。
史学家宁荫堂、焦传瑚两位先生在精心研究铭文后,曾撰写《元张友谅墓志考》一文,对他的生地、生平、葬处进一步加以确认。认真研读《考》文,对于笔者等一般文史爱好者全面了解张友谅有很大帮助。
张友谅故居在哪,迄今没有定论。但笔者一直以为,元朝时,相公庄规模远比现今小得多,住户多集中东部,他的故居应与张起岩家为邻,即今当铺街东段。
理由是:其一,二人同族,论支分相近,先辈建造房舍选址不会离得太远。其二,此处乃东巴漏河与下河涯交汇点以东那条土阜高处,夺“金龟探海”、“二龙抱珠”之势,靠崖近水,风水极好。其三,明清时期,庄内大户豪宅也多集中于此,可见此处历来名门攀争,很有可能是元朝那些人家招引所致。
张有谅曾在离故居不远的河边建了一座“藏云亭”,亭旁凿挖一个池塘,大小二亩有余,在里面种荷养鱼,因又俗名“养鱼池”。早晨或傍晚,大人小孩都来这里观鱼赏荷,游玩散步。每逢月圆之日,有人还喜欢招呼三五好友在池旁草地上小酌赏月。这座小亭,在明嘉靖《章丘县志》有记载。
(部分图片由AI生成)
【作者简介】
王庆康,章丘相公庄人,乡镇机关退休。喜爱文史,忆写为乐。有志、谱、传作品数册,虽不优,可闲读。
【本文选自微信公众号“章丘故事”,特此感谢原作者 王庆康老师】
相关文章
有没有一个地方,让你来过后就一直念叨?有——宜宾兴文九丝城镇这是一个连很多四川本地人都不知道的地方,但只要你来过一次,心中便自会留有余地。能让人想起它...
2025-10-27 0
16 寻找大瀑布(无名营地—瀑布a营地B)雨多云晴(日记版)雅漂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16 无名营地—瀑布a营地B雨多云晴(日记版)雅漂徒步雅鲁藏布大峡谷...
2025-10-27 0
鄂尔多斯为蒙古语,意为“众多的宫殿”。鄂尔多斯历史悠久,距今14万到7万年前,“河套人”就在伊克昭盟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又名无定河、红柳河)流域繁...
2025-10-27 0
各位小伙伴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人在囧途”刚下火车却拖着沉重的行李不便游览美景或者离发车还有几小时带着行李无处可去别担心太原站和太原南站的小件寄存服务来...
2025-10-27 0
西安咸阳机场停车费一天多少钱室外停车场30 分钟内免费,30 分钟 - 1 小时 6 元;超 1 小时后,每半小时加收 3 元,全天封顶60元。室内停...
2025-10-27 0
秋季出片顶流粉黛乱子草它又来啦10月—11月中旬是最佳观赏时间收好这份江北粉黛乱子草地图杏湖公园绿联路辅路家门口的杏湖公园大面积的粉色花海以一种难以言...
2025-10-27 0
位于武汉武昌老城区的昙华林,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年间,距今已经600多年。1861年汉口开埠后,这里逐渐形成中西合璧的建筑特色,目前拥有50多栋百年历...
2025-10-27 0
#秋日生活打卡季#爱旅游,爱生活。旅游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你有好久没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忘掉不顺心,迎接新的幸福旅程。我是元元,每天分享最新的旅游资...
2025-10-2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