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河声丨“下地干活式旅游”火了,何乐而不为?

排行榜 2025年10月27日 15:44 3 cc

□大河网评论员 魏蔚

河声丨“下地干活式旅游”火了,何乐而不为?

近期,游客在内蒙古挖土豆的视频在网上火出了圈。深秋时节,马铃薯采收进入尾声,不少游客自驾内蒙古途中,在道路旁的田地里“捡漏”挖土豆。随着“捡土豆”热度持续走高,不少游客纷纷驱车前去“捡土豆”。对此,呼和浩特市文旅精心规划免费的挖土豆体验点位。网友直呼:隔着屏幕也能闻到烤土豆的香味,“下地干活式旅游”火了!

从游客来说,“下地干活式旅游”的快乐,不同于传统的“打卡式”旅游方式。首先,快乐来自“劳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展示。传统打卡式旅游的快乐,往往依赖“完成任务”,如逛完所有景点、拍够朋友圈美图,追求“别人眼中的完美”;而“下地干活式”的快乐藏在劳动的细节里——捡土豆时弯腰的酸痛、泥土沾到裤脚的真实、烤土豆时等待的烟火气,这些“不完美”的过程本身就是快乐。其次,快乐包括“利他满足”,而不仅仅是自我消耗。传统旅游往往是“为了自己玩得爽”,甚至可能因为赶时间、排队而疲惫;而“下地干活式”的快乐,多了一层帮助他人的温度。这种“利己又利他”的模式,比单纯观光更有满足感。年轻游客们不再追求“光鲜亮丽”,反而享受“灰头土脸”的真实,专注于“当下的感受”,这种快乐能治愈都市里的“内卷焦虑”。

于农村文旅发展而言,让农村的“闲置资源”变“旅游资产”,使得乡村的田野等“非传统旅游资源”成为吸引点,带动民宿、餐饮、文创等产业发展。这为文旅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优质的文旅项目不一定需要巨额投资和宏大景观,关键在于精准捕捉需求并深耕本地特色。各地可通过深度挖掘休闲农业资源,将田园观光、农事体验、乡村民宿和特色美食等资料串联起来,为旅客提供多元选择,从而盘活乡村资源,推动“农业+”多业态融合。总之,“下地式干活”旅游是城乡之间“双向赋能”的体现。城市为乡村带去了新的消费力、视野和活力;乡村则为城市提供了精神的疗愈、文化的滋养和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下地干活式旅游”的火,本质上是文旅发展回归“以人为本”的体现。只有关注游客的真实需求与乡村的实际利益,文旅发展才更具有烟火气。为此,期待未来有更多接地气的文旅创新。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