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排行榜 2025年10月28日 03:58 3 admin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土豆

编辑|黄毅来了


现在的内娱演艺圈可谓是非常的“荒诞”:

一边是,流量爱豆没演技靠滤镜、不会背台词叫“行业常态”;

一边是,老戏骨十年“绿叶”无人知,不争奖、不抢流量只演戏。

而于和伟恰好是这类老戏骨的典型。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可谁能想到,如今不到24小时,央视为何2次点名于和伟?

官方这波点名释放的3大信号,更藏着内娱正在改变的风向!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出道29年,12年龙套,50岁“最佳男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这句老话放在于和伟身上,堪称量身定制。

从无人识的龙套演员到被央视点名的实力派,他的每一步都踩满了“熬”出来的痕迹。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鲜为人知的是,他的这份 “能熬” 的性子,其实是在小时候就埋下了根。

出生于辽宁抚顺的普通家庭的他, 3 岁丧父,母亲一个人要拉扯 6 个孩子长大。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日子过得紧巴,连他想买本话本看看,都得省好几天的饭钱才能凑够。

似乎是这份对话本的执念,让表演的苗子早在那时就刻进了骨子里。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1999 年,28 岁的于和伟凭借电视剧《曹操》里的荀彧一角正式出道。

科班出身的他,本以为熬过了童年的苦,终于能顺理成章接好戏。

可谁能想到,这一出道,他竟在 “龙套池” 里又泡了整整 12 年?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在那之后,他出演了《大宅门2》白占安,虽是好戏但戏份少得可怜;

2003年《历史的天空》中的万古碑、2005年《搭错车》里的小角色。

三部剧戏份都不超过40分钟,就更别提给观众留下任何记忆点。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现在回头看,那段日子难到他差点放弃:

“我背井离乡只能换来一个这样的结果吗,我不想干了。”

可就算难到想放弃,他也没真的丢下演戏。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谁也没料到,12 年龙套的苦没白熬。

属于于和伟的 “梅花香”,竟在他 39 岁这年猝不及防地来了。

可在娱乐圈,演技总和各大奖项挂钩,但可出圈归出圈,奖项却总跟他捉迷藏。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此后多年,他凭《悬崖》《老炮儿》等作品多次提名金鸡、飞天奖,却次次“陪跑”。

连他自己都曾调侃:“习惯了在台下鼓掌”。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直到2021年,50岁的于和伟终于等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凭借《觉醒年代》里的陈独秀,一举拿下白玉兰奖最佳男主角。

领奖台上那句:“终于不用陪跑了”,真是让无数观众破防泪目。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从1999年到2024年,出道29年的于和伟,用12年龙套打底,再用17年步步进阶,活成了“实力派”的代名词。

但万万没想到的是,如今他竟在短短 1 天内被央视 2 次点名,还带出 3 大信号。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不到1天,2次点名,3大信号

众所周知,央视作为主流官方媒体,对文娱领域的发声向来分量极重。

一天内两次为同一位演员聚焦,更是近年少见的情况。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而这次对于和伟的2次提及,绝非单纯的“表扬”,更像是给内娱递出的“风向标”:

3个藏在背后的信号,正悄悄改写着行业的游戏规则。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这第一个信号,就是正向题材配实力演技,成了官方认准的 “硬通货”。

就拿刚过去的暑期档剧来说,打开屏幕全是古偶剧里的“工业糖精”。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更有意思的是,来回就那几个流量演员 “换人恋爱”:

这部剧的男主搭另一部剧的女主,演技全靠完美人设,热度全靠硬凑话题。

可观众早就看腻了这套,不少剧播完就查无此人,连个能记住的角色都没留下。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而反观于和伟,他主演的聚焦英烈的作品能被央视反复关注,靠的全是“真东西”。

就拿剧中那句:“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来说。

仅仅十个字而已,他既把烈士吴石的文人风骨演活了,更把武将的英雄气魄诠释的入木三分。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这样的演技配上传递家国情怀的正向题材,自然能登陆央视黄金档,还被官方力推。

这已经很说明问题:

流量题材的“泡沫时代”靖江过去,好内容加真演技,才是现在的 “香饽饽”!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而比“题材和演技”更被官方看重的,是演员背后的社会价值。

这就藏着第二个信号:演员的社会价值,早该优先于流量热度了。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以前内娱评“咖位”的方式真是简单至极。

热搜上得多不多、粉丝量够不够大、微博数据好不好看;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甚至有人觉得“黑红也是红”,抢C位比拍戏还积极。

更离谱的是,那些流量小生或小花没几部拿得出手的作品。

就光靠走时尚红毯、买“实力派”通稿,就想往“影后影帝”上靠。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可他们却忘了最根本的东西:

演员的根从来不是高定礼服和热搜词条,而是能立住的角色、能打动观众的作品。

总不能靠“红毯造型”撑起“文艺工作者”的名头吧?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但于和伟刚好反过来。

之前有人问他,怎么看自己“大器晚成”,他没抱怨跑龙套的苦,也没提过奖项的难。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反而是认真的说:

“你在这个国家,这个土地上,你身为公众人物,有怎样的贡献才是最重要的。”

这句话戳中了关键:

演员不只是“明星”,更是能影响观众的公众人物。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确实,年少成名能早享热度、多些自信,可像于和伟这样熬了二十多年才站稳的,更清楚自己该做什么。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他不炒人设、少上综艺,把精力都放在琢磨角色上。

他演英烈都要提前查史料、找原型后人聊,就是想通过角色把英烈的精神、对家国的牵挂传递出去。

这种“想为观众、为社会做点事”的想法,才正是这次央视两次关注他的根本原因。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当演员的社会价值成了 “硬门槛”,第三个信号也跟着清晰起来:

“作品质感”才是重中之重,虚头巴脑的数据根本不管用了。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现在不少剧早就没了“沉下心”的耐心,全是抓噱头造势:

一会儿吹 “投资三亿大制作”,一会儿晒 “预约量超百万”,甚至播放量刚破万就发通稿庆祝,搞得像达成了多大成就似的。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可你看《人民的名义》《狂飙》,当初哪有这么多花活?

没搞提前预热,没天天实时播报热度,只靠真正的实力成了公认的“剧王”。

由此可见:观众口口相传比任何数据都管用。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当然于和伟这部剧也一样:

没靠流量噱头撑场面,就靠对英烈故事的用心呈现、对细节的死磕打磨,用实实在在的质感打动观众。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这才是 “作品质感优先” 最直白的证明,也正好戳中了第三个信号的核心:

虚的数据撑不起好剧,真质感才能留得住人。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结语

于和伟29年的演艺路,从龙套熬到央视两次点名,恰是内娱风向转变的最佳诠释。

当流量噱头让位于正向题材,热搜数据让位于社会价值,虚浮包装让位于作品质感,曾经的“荒诞”正在退场。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这不仅是对一位老戏骨的认可,更是内娱回归创作初心的风向:

往后,踏实演戏、真诚传递价值,才是真正的长久之道。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资料参考:

新浪微博|央视新闻

在场2025|对话于和伟

不到24小时,央视2次点名于和伟,释放3大信号,内娱的风向变了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