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32岁男子钟某军在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独自徒步过程中失联。10月21日,钟某军在海边被找到,但最终经抢救无效离世。根据其手表轨迹...
2025-10-30 0
月球要建“广寒市”?
这个听起来像科幻小说的构想,正在中国航天人的手中一步步接近现实。
从被国际航天界封锁排挤,到如今在月球探测、空间站建设、深空探索等领域多点突破。
中国航天用2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一场华丽的逆袭。
如今,载人登月进入倒计时,火星基地规划提上日程。
曾经的追赶者已然成为新的领跑者,这口 “争气饭” 吃得太解气!
上世纪90年代,当美俄日加等16国联合宣布建设国际空间站时,中国被无情排除在外。
1999年,美国考克斯报告一纸禁令,将中国封锁在全球商业发射市场之外。
2011年,沃尔夫条款的出台,彻底切断了中美太空科研合作的可能。
甚至中国记者都被挡在NASA航天飞机发射场之外。
这一系列的封锁与打压,让中国航天人深刻意识到。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自主创新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航天之路。
2003年,神舟五号载着杨利伟飞向太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零的突破。
这一刻不仅圆了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更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天的实力。
此后,中国航天的脚步从未停歇。
2022年,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
这个完全实现产品国产化、关键核心元器件100%自主可控的“太空之家”。
成为了国际航天合作的新平台。
截至目前,中国空间站已接纳9个任务乘组进驻,完成6次“太空会师”。

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的开展,为人类探索宇宙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在月球探测领域,中国探月工程从2004年立项至今,一步步完成了“绕、落、回”的战略目标。
2020年,嫦娥五号带着1731克月球正面样品返回地球,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
2024年,嫦娥六号更是完成了人类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带回1935.3克珍贵月壤,填补了人类对月球最古老盆地认知的空白。
这些成就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攻克月球逆行轨道设计、月背智能采样、月背起飞上升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的艰辛付出。
如今,曾经对中国航天实施封锁的国家,态度已然转变。
2024年,NASA局长主动希望中国能赠送月壤样本,这与当年的强硬封锁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中国航天实力的显著提升,更是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话语权的不断增强。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被形象地喻为“万里穿针”。
是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的关键核心技术,长期以来被航天强国严密封锁。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2所的科研团队,在毫无基础的情况下开启了攻关之路。
老一辈科学家用草纸和算盘推导理论,新一代科研人员接续奋斗。
从基本动力学方程开始重新推导,累计推导公式超万条,开展3000余次模拟试验。
最终攻克了这一技术难题。
2011年,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实现首次自动交会对接。
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此后,中国航天人并未止步,不断追求技术的突破与超越。
2017年,天舟一号实现6.5小时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
2022年,天舟五号将这一时间缩短至1小时57分,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如今,兼顾效率与可靠性的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已成为天舟系列任务的常规操作。
37次交会对接任务全部圆满成功,树立了中国航天的技术标杆。
在运载火箭领域,长征十号按计划完成全部预定气流点火试验,为未来的载人登月任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而在航天技术转化应用方面,中国同样走在前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一千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
从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健康监测技术。
到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真空包装,再采用火箭科技材料的民用服装。
航天技术正不断飞入寻常百姓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深空探测领域,中国的脚步早已超越地月系。
2021年,天问一号实现了通过一次任务完成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三大目标。
成为世界航天史上的壮举。
2025年,天问二号发射升空,开启了小行星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探测的漫长征程。
此外,我国还在规划对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演示验证任务。
为应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风险提供中国方案。
这些探索不仅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边界,更彰显了中国航天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按照规划,中国将在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
2035年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2040年前完成月球基地的初步建设。
这意味着,“广寒市”的构想并非遥不可及。
嫦娥七号计划于2026年前后发射,将前往月球南极寻找水冰存在的证据。
嫦娥八号预计在2028年前后发射,与嫦娥七号共同开展科学探测和资源开发利用验证试验。
目前,已有17个国家与组织、50多家科研机构参与到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建设中。
月球正逐渐成为人类深空探测的“中转站”。
为了实现月球基地的建设目标,我国科研人员正在开展地外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
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科研团队利用模拟月壤,通过汇聚太阳光加热熔融的方式,3D打印出月壤砖。
这一技术的突破,意味着未来在月球上修路、盖房子、建设备平台都可以不依赖地球物质供应。
极大地降低了深空探测任务的成本和风险。
同时,该实验室研发的数据平台,能够整合全球深空探测数据资源。
为月球基地建设和后续的太空旅游、科普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在火星探索方面。
天问三号火星采样返回任务已在有序推进中,未来还将实施天问四号木星系探测任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移民火星的梦想也在逐步照进现实。
科学家们通过对火星环境的深入研究,为未来建立火星基地、实现人类在火星的长期驻留奠定基础。

此外,我国在太阳探测领域也将持续发力。
在羲和号成功探测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太阳探测工程,进一步揭示太阳的奥秘。
年轻一代的航天人正成为推动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
在深空探测实验室,一批年轻的科研人员在高端领军人才的带领下,迅速成长。
在轨道设计、智能控制、深空通信等核心技术领域不断攻关。
他们的加入,为中国航天注入了青春活力,也让中国航天的未来更加值得期待。
从被封锁到反向领跑,中国航天用20多年的时间书写了一段逆袭传奇。
载人登月的倒计时已经开启,月球基地的规划正在推进,火星探索的脚步不断延伸。
这背后,是中国航天人对自主创新的执着追求,是对航天梦的不懈坚守。
未来,中国航天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与世界各国携手合作。
共同探索浩瀚宇宙,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月球上的“广寒市”、火星上的人类基地。
这些曾经的科幻场景,终将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变成美好的现实。
相关文章
10月16日,32岁男子钟某军在深圳大鹏半岛国家地质自然公园独自徒步过程中失联。10月21日,钟某军在海边被找到,但最终经抢救无效离世。根据其手表轨迹...
2025-10-30 0
10月28日,广州白云机场发布消息,白云机场T3航站楼即将启用,令人期待的观景平台也将对外开放。在观景平台,可以近距离观赏飞机起降英姿;绝佳视野,俯瞰...
2025-10-30 0
金秋送爽,彭祖山喜迎宾朋。10月29日,2025年四川省“九九重阳”全民健身主题活动在眉山市彭山区彭祖山景区启幕。近千名群众与健身爱好者齐聚“中华养生...
2025-10-30 0
【来源:吉林之声】随着冬日的脚步渐近长春新民大街即将迎来一场华丽的“冰雪变装”成为今冬值得期待的“城市封面”届时,主题冰雕将折射出璀璨光泽,沉浸式光影...
2025-10-30 0
10月29日下午,湖北神农架林区神农顶风景区突降雪花,让众多前来赏秋的游客,又邂逅了神农架别样的风景。据游客刘女士介绍,当天下午3时30分许,她到神农...
2025-10-30 0
秋意渐浓,红叶展卷。近日,香山公园内“消息树”已悄然换装,呈现“半树青葱,半树霓裳”的诗意景致,眼下山间色彩层次丰富,部分叶片红艳似火,更多的正由黄转...
2025-10-30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