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排行榜 2025年10月31日 10:59 1 cc

作为一名痴迷历史文化的旅行者,珊姐姐每到一座城市,总爱钻进老街古村,在斑驳的砖瓦间打捞时光的痕迹。在清远游玩时,一位当地的朋友告诉在清远石角镇藏着一处叫“九厅十八井”的古建筑群,值得一看。我刚听到这个名字,就下意识追问:“这房子里真有18口井?那也太夸张了,喝水都不用出门了!”话一出口,就被朋友笑着调侃:“亏你还爱研究古建筑,这‘九’和‘十八’哪是实指,是说规模大着呢!”后来,我就带着这份被“取笑”的好奇,特意循着朋友给线索来到了清远石角马头石村,想要亲自揭开这座建筑的神秘面纱。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穿过村口成片的农田,一座青灰色的庞大宅院突然出现在视野中——斑驳的高墙直耸天际,墙面上隐约可见孔洞,青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像一座古老城堡,这便是清远现存唯一的“九厅十八井”,一座藏着两百多年家族传奇与建筑智慧的古民居。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清远石角这座九厅十八井建筑的兴建,流传着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发家故事:据传,钟氏乾隆年间为躲避战乱迁至清远石角定居,世代以农耕、烧炭为生。宅院的创建者钟声亮,早年分家时仅分得一头瘦弱的小黄牛,而弟弟则得到了健壮的大水牛。钟声亮并未抱怨,反而悉心照料这头小黄牛,每日早出晚归放牧觅食。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在一个春日的午后,钟声亮放牛时,小黄牛突然挣脱缰绳,用牛角反复顶撞田埂,最终将一段土埂推倒。令人惊异的是,土埂下竟露出了数个陶罐,里面装满了白银,清点下来足有“九车十八磅”。另一种说法则提及,此处曾是南宋残部埋藏军饷之地,机缘巧合下被钟氏父子发现。虽经岁月考证,白银来源的真相已难以厘清,但这段故事却为这座建筑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也成为当地村民代代相传的传说。

意外暴富后,钟声亮并未挥霍财富,而是萌生了为子孙后代修建一处聚居宅院的想法:清嘉庆二年(1797年),这座宅院正式动工,钟氏父子投入了全部积蓄与心血,从选材到施工无不亲力亲为,直至1815年才宣告竣工,耗时整整18年。建成的九厅十八井占地近10亩(约5724平方米)的准正方形宅院,坐北朝南,背依马头山,面朝开阔稻田,既符合传统风水学“靠山面水”的理念,又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形的优势。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当珊姐姐亲眼见到这座乡间“城堡”后,我才真正明白朋友当初的调侃。“九厅十八井”的得名,源于其独特的建筑格局。所谓“九厅”,并非确指九个大厅,而是涵盖门楼、下厅、中厅、上厅、楼上厅、楼下厅、左花厅、右花厅、天厅等九个主要正向厅堂;“十八井”则包括五进厅对应的五口天井、两侧横屋各五口天井及楼背厅三口天井,实际数量往往因建筑扩展而更多,“九”与“十八”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尊贵”与“富足”。这种布局沿中轴线对称展开,纵主横次、厅厢配套,将“先后有序、主次有别”的家族伦理观念融入建筑肌理。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石角的九厅十八井建筑,类似北京翰林院的规制,这里还暗藏一段“借名入居”的趣闻:钟声亮的长子钟应魁自幼聪慧好学,在父亲的支持下苦读多年,最终通过科举得钦点为七品京官“铨选巡政厅”。得知父亲要修建宅院,钟应魁特意托人暗中仿画了北京翰林院的建筑图纸,寄回乡下作为建造蓝本,希望让家族宅邸兼具气派与文化底蕴。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然而,就在宅院即将竣工时,钟应魁却意识到一个致命问题:按照清代礼制,翰林院样式的建筑只有获得相应功名的官员才能居住,自家虽有人为官,却无翰林院学士的头衔,贸然入住恐犯“越级”忌讳,难逃地方官吏弹劾。情急之下,他想到了同朝为官的潮州籍翰林学士钟鹏飞——两人虽非同宗,但同为潮汕同乡且交情深厚。钟鹏飞听闻此事后,欣然同意以“入伙”之名成为宅院的名义居住者,并亲笔题写了“翰林院”三字牌匾,悬挂于正门头厅的雕花屏风之上。有了翰林学士的“背书”,地方官吏果然不再干涉,钟氏父子终于顺利入住。那块“翰林院”三字牌匾长达一米多,黑底金字熠熠生辉,是整个宅院的“镇宅之宝”。可惜的是,这块见证家族荣耀的牌匾在20世纪六十年代被毁于焚烧。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走进宅院,中轴线的核心区域功能清晰:上厅作为家族祭祀与议事的核心场所,原来是供奉着钟氏先祖牌位,梁柱雕刻最为精美,只是现在经历岁月,只余下框架;中厅用于接待贵客与处理族内公共事务,当年曾摆放着红木桌椅与鎏金屏风;下厅则是日常出入与族人闲谈的场所。两侧的横屋与厢房则按需分配给家族各支系居住,楼厅专设为书房与课室,供族中子弟读书习字,真正实现了祭祀、议事、居住、教育功能的一体化。鼎盛时期这里曾居住着380多位钟氏族人,天井里孩童嬉闹、巷道中炊烟袅袅,一派兴旺景象。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整个参观过程,能看到墙上的枪眼仍清晰可见,像诉说着它曾经历的战火与动荡,而让我感受最深的,防御性是这座乡间城堡f宅院最鲜明的特质:

1、环绕宅院的围墙高达六米,厚度达七十多厘米,采用蚬壳灰、沙子、黄泥、石灰混合夯筑而成,更特别加入了煮熟的黄糖与糯米粉——这种被称为“糯米灰浆”的传统建材,凝固后强度极高且防水性优良,让墙体历经两百年风雨仍屹立不倒。墙上不规则分布着三种孔洞:圆形的枪眼用于射击,长条状的炮眼可架设小型火炮,而隐蔽的观察孔则能随时监测墙外动静,三者构成了立体防御体系。

2、宅院的唯一入口设在东侧围墙南端,是一座三层楼高的门楼,底层为麻石条门框与厚重木门,门后可设数道横闩,二层与三层为更夫与门卫的值守处,兼具瞭望与防御功能。

3、宅院后部还建有一座高台基碉楼,楼高十数米,内设十八间储物房与一口水井,既可储备粮食、兵器与饮用水,又是抵御外敌的最后防线。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随着时代变迁,钟氏族人陆续搬离老宅,有的迁往城市定居,有的在村中新盖了楼房。失去了人气滋养的宅院逐渐陷入沉寂,杂草从地砖缝隙中疯长,部分墙体坍塌,房梁因受潮开始腐朽,许多门窗不知所踪,一度沦为破败的废墟。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好在,转机出现在近年来的古建筑保护热潮中。这座“九厅十八井”因其独特的建筑价值与历史意义,被列为地方文物保护单位,修复保护工作正式提上日程。2023年盛夏,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九厅十八井”古建“复活”实践团,由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建筑室内设计等多个专业的师生组成,专程来到马头石村为古建“把脉问诊”,按修旧如旧的方式进行修整。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藏在清远乡间的“古城堡”:九厅十八井,一度荒废,如今传奇延续

现在漫步宅院,修复工程已初见成效:杂草被彻底清理,地面铺上了临时保护垫,濒临坍塌的屋顶被妥善支撑,墙面新增了详细的说明牌,标注着各厅堂的功能与历史。阳光从天井洒落,照亮了青石板铺就的排水槽——这些呈放射状的沟槽设计巧妙,能在暴雨时快速疏导雨水,让院内始终保持干燥,展现着古人的排水智慧。我顺着说明牌一一辨认,从门楼走到上厅,再绕到两侧横屋,看着那些标注“天井”的区域,想起自己当初“18口井”的天真提问,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大概就是亲身体验带来的真实认知吧。

从一开始对“十八井”的误解,到亲身探寻后读懂它的格局与故事,清远石角九厅十八井给我的不仅是建筑美学的震撼,更是对传统文化智慧的感悟。它既是一座藏着防御智慧的“乡野城堡”,也是一座融入文人气韵的“微型翰林院”,更是客家文化与广府风情交融的活化石。相信随着修复工程的推进,这座珍贵的建筑遗存,终将在新时代重焕光彩,让更多像我一样的旅行者,在亲身体验中读懂它承载的历史密码。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