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排行榜 2025年11月03日 04:33 1 cc

我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大半辈子都守着黄淮平原的麦田与村落,看惯了一望无际的平坦,吃惯了咸香醇厚的面食。退休那年,拗不过儿子的再三劝说,收拾起简单的行囊,千里迢迢来到了四川乐山。转眼一年过去,从最初对陌生水土的忐忑,到如今满心满眼的眷恋,说实话,我是真羡慕乐山的生活——羡慕这里山水相依的灵秀,羡慕这里烟火氤氲的温润,更羡慕这里刻在骨子里的从容与惬意。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乐山的地理格局,是我这个平原人从未见过的模样。在河南,放眼望去皆是坦荡开阔,而乐山却被山水温柔环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在此汇流,峨眉山、凌云山、乌尤山三山临江而立,真正是“山在城边立,城在水中流”。我住的小区离岷江不远,每天清晨醒来,最先感受到的不是城市的喧嚣,而是江风裹挟着草木与水汽的清新。推开窗,就能望见远处峨眉山的剪影,晴日里清晰挺拔,云雾天则若隐若现,像是蒙着一层轻纱的水墨画。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起初我总爱沿着滨江路散步,这条路沿着岷江蜿蜒延伸,一侧是奔流不息的江水,水面上偶尔有游船驶过,激起层层涟漪;另一侧是错落有致的绿树与民居,老房子的青瓦白墙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雅致。清晨的江面常飘着薄雾,把江对岸的凌云寺、乐山大佛都晕染得朦胧迷离,直到太阳渐渐升高,雾气散去,大佛的轮廓才慢慢清晰。有好几次,我特意绕到凌云山麓,沿着石阶往上走,近距离感受这座千年大佛的威严。大佛临江而坐,神情肃穆慈祥,双手抚膝,仿佛在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与生灵。听本地人说,大佛是唐代开凿的,历时九十年才完工,古人仅凭一锤一凿,就在悬崖峭壁上造就了这尊高七十一米的巨型造像,这般工匠精神,让我这个见证过农耕文明艰辛的河南人由衷敬佩。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除了三江三山的壮阔,乐山的绿也让我着迷。嘉州绿心公园是这座城市的“天然氧吧”,面积比十个郑州人民公园还要大,里面满是原生的植被,马尾松、香樟、桢楠长得郁郁葱葱,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林间投下斑驳的光影。我常下午带着小马扎去公园里待着,找一处靠近小溪的石凳坐下,听溪水潺潺流淌,看小鱼在清澈的溪水里游弋,偶尔有松鼠从树枝上窜过,留下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公园里没有刻意修剪的景观,一切都保持着最自然的状态,春天有桃花、李花竞相开放,夏天有浓密的树荫遮挡烈日,秋天桂花盛开,整个林间都飘着甜香,冬天虽叶落枝疏,却自有一番清净雅致。比起河南平原的开阔,这里的绿是立体的、厚重的,走在林间,仿佛被自然紧紧拥抱,连呼吸都变得格外顺畅。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作为一个爱吃的河南人,乐山的饮食彻底改变了我对“味道”的认知。在老家,饮食讲究实在醇厚,面条、馒头、烩菜,咸香入味,管饱耐饿。而乐山的味道,却精致得像一件件艺术品,麻、辣、鲜、香层层递进,既刺激味蕾,又让人回味无穷。

乐山的早餐,光是豆腐脑就藏着大学问。和河南清淡的甜口或咸口豆腐脑不同,乐山豆腐脑分为牛华和峨眉两派,牛华的偏麻,峨眉的偏鲜。我家附近的早餐摊卖的是峨眉豆腐脑,老板用大骨汤熬制汤底,豆腐嫩得像云朵,一勺下去颤巍巍的,再铺上粉条、豆芽、花生碎,盖上一大块金黄酥脆的酥肉,最后淋上一勺用二荆条辣椒炸的红油,香气瞬间扑鼻。喝的时候要顺着碗边先抿一口汤,鲜而不腻,带着淡淡的骨香,再拌着豆腐和配料一起吃,麻辣鲜香在嘴里交织,配上刚出锅的油条,外脆里软,浸着汤汁,一口下去浑身都暖了。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除了豆腐脑,苏稽镇的跷脚牛肉更是让我念念不忘。第一次跟着儿子去苏稽,就被老店铺里的热闹景象吸引,清一色的木桌板凳,大锅里的高汤咕嘟咕嘟冒着泡,清澈见底却鲜得醇厚。老板说,这汤是用牛骨、牛腱子肉熬了整夜的,不含任何添加剂。选好牛舌、牛肚、牛腱子,老板放进汤里涮烫十几秒,捞出后切得薄厚均匀,蘸上特制的蘸料——小米辣、芹菜末、花椒面,再加点本地的豆腐乳,辣得过瘾,鲜得地道。据说这道菜最早是给来往的脚夫吃的,他们坐在路边跷着脚就能享用,如今这接地气的烟火气,却成了最动人的味道。比起河南的酱牛肉、炖牛肉,跷脚牛肉更讲究食材本身的鲜味,这种烹饪哲学,让我这个吃惯了重口味的河南人,也渐渐爱上了这份纯粹。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乐山的小吃里,还有许多藏着地域特色的美味。犍为的薄饼,饼皮用糯米粉做的,薄如蝉翼,里面夹着萝卜丝、海带丝、花生碎,再抹上甜酱和辣酱,卷起来一口一个,清爽解腻;叶儿粑则是用糯米面包裹着芽菜肉末或豆沙,外面包着一片芭蕉叶蒸熟,剥开时带着淡淡的叶香,软糯香甜,不粘牙;还有甜皮鸭,鸭子先卤得入味,再刷上一层糖浆油炸,外皮甜脆,内里咸香,肉质紧实不柴,每次买半只,能下好几顿饭。这些小吃看似简单,却都透着乐山人的巧思,每一种味道都独一无二,让人越吃越上瘾。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乐山的文化,不像河南的古都文化那样厚重张扬,而是藏在街头巷尾的肌理里,温润而有力量。这座城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乐山大佛、峨眉山是世界级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但在我看来,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手艺与习俗,更能体现这座城的灵魂。

夹江年画是我偶然发现的惊喜。一次去夹江办事,路过一家年画作坊,便走了进去。作坊不大,里面摆着几块刻好的木版,颜料都是天然的矿物色,朱砂红、雄黄黄、石青蓝,颜色鲜亮又温润。老艺人正在印刷年画,一手拿着木版,一手蘸着颜料均匀涂抹,再铺上宣纸,用鬃刷轻轻按压,片刻后揭开,一幅色彩饱满的门神年画就成型了。他告诉我,夹江年画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前过年家家户户都会贴,现在虽然贴的人少了,但他们还在坚持,不仅保留传统题材,还会把乐山大佛、峨眉山的风景,还有本地的龙舟赛、庙会等民俗印在年画上。比起河南朱仙镇年画的粗犷豪放,夹江年画更显质朴细腻,那鲜艳的色彩里,藏着乐山人对生活的热爱。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苏稽的竹编也让我着迷。苏稽镇盛产慈竹,当地人用这随处可见的竹子,编出了五花八门的物件。在镇上的老街上,不少竹编铺子门口挂着竹篮、竹簸箕、竹筛子,还有些精致的竹编艺术品,比如竹编的佛像、山水摆件,细到能看清发丝和叶脉。一位竹编艺人告诉我,编竹器是细致活,要选当年生的慈竹,劈成细如发丝的竹条,还要经过蒸煮、晾晒等多道工序,才能保证不发霉、不开裂。现在有年轻人把竹编和现代设计结合,做出了竹编包包、饰品,让这门古老手艺焕发了新活力。我买了一个小小的竹编收纳篮,放在桌上装杂物,每次看到它,都能想起苏稽镇的烟火与匠心。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乐山人的生活节奏,是我最羡慕的。在河南,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人们做事都透着一股麻利劲儿,早起干活,日落而息,日子过得充实却也匆忙。而乐山人似乎总有着不急不躁的从容,茶馆就是最好的见证。城市里的老茶馆随处可见,大多是竹椅木桌,盖碗茶用粗陶碗,5块钱一碗的峨眉山毛峰,就能坐一下午。我常去家附近的老茶馆,里面总是坐满了人,有摆龙门阵的老人,聊本地的旧事;有下棋的中年人,落子有声,旁边围着看热闹的人;还有些人拿着毛笔在宣纸上练字,墨香混着茶香,透着雅致。茶馆老板记性好,熟客的口味都记得清清楚楚,添水、换茶勤快得很。在这里,没有身份差别,没有利益纠葛,大家只是坐着喝茶、聊天、发呆,享受属于自己的慢时光。

乐山的市集也充满了生活气息。张公桥市场是本地最大的农贸市场,每天人声鼎沸。摊位上的蔬菜都是郊区农民自己种的,带着露水,绿油油的;腊肉摊子上挂着一排排暗红色的腊肉,是用本地土猪肉熏制的,柏树枝的香气浓郁;还有卖竹编、土布、手工酱菜的摊子,都是本地特色。摊主和顾客大多是老熟人,见面就打招呼,聊几句家常,买完菜还会互相让一把刚摘的青菜,那份淳朴热络,让我想起老家的乡村集市,却又多了几分西南水乡的温润。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在乐山生活的这一年,我渐渐明白,这座城的魅力,不在于高楼大厦的繁华,而在于它把山水、烟火与文化完美融合。在这里,晨起能听鸟鸣、看江雾,午后能逛公园、喝盖碗茶,傍晚能赏落日、尝小吃;在这里,能感受到自然的馈赠,体会到手艺的温度,触摸到生活的本质。

我羡慕乐山的山水,它不张扬却无处不在,滋养着这座城的每一个人;我羡慕乐山的烟火,它不浮躁却绵长醇厚,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我更羡慕乐山人的生活态度,从容、平和、随遇而安,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诗。

我河南人,退休跟着儿子到了乐山生活一年了,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如今,我早已爱上了这座城。每天走在滨江路的晨光里,坐在茶馆的竹椅上,尝着地道的小吃,看着身边淳朴的人们,心里就满是踏实与惬意。从黄淮平原到嘉州古城,跨越千里的迁徙,让我遇见了另一种生活。乐山,这座被山水环抱、被烟火浸润的城,早已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往后的日子,我愿沉醉在这山水与烟火里,慢慢感受,细细品味,把剩下的时光,都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