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簸箕洼往事

排行榜 2025年11月03日 12:21 1 cc
簸箕洼往事

车上南天门,向右急拐,沿着水泥路上到摩天岭山脊一路前行,过白花窑村北,朝着西南一路下坡,两公里之后,我们便到了摩天岭深处的陶家窑村。

陶家窑村是个封闭、恬静、纯净的小山村,全村不过十几户人家,坐落在向阳坡的坡面上。村前是一条浅浅的长满寸草的沟谷,过了沟谷是一小带翠绿的耕地,再往上,便是满坡满山墨绿色的松树。这里没有废弃塑料袋、饮料瓶,更没有污浊的空气,到处都是那种从里向外透出来的宝石绿,还有那沾满清纯露水的鸟鸣,就连那些鸡叫声、蛙鸣声,都仿佛被谱了曲,那样和谐悦耳,动人心弦。

村前花栏墙上,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正坐在这里聊天。作为一个陌生人,我积极加入他们的讨论。围绕这里幽雅的环境,话题自然而然便扯到了植树造林上。老人们介绍,过去,这里土地荒芜,水土流失严重,人们缺吃少穿,生活困难。但是,这个地方还能看到粗大的松树残根,好像写在摩天岭书页上的文字,记录着摩天岭的过往。此外,这里还有老虎洼、狮子沟、狼蹄卜、野猪林、卧龙山、雕王崖等地名,不但形象生动,似乎也在暗示着,曾经的陶家窑村森林密布、动物繁衍,自然环境极其优越。然而,历史不能当饭吃,更解决不了当地的水土流失和贫困生活。

1978年秋,他们从邻近的南天门林场引进华北落叶松小树苗,并精心选择地片、精心整理地块,然后小心翼翼地种植了300亩。第二年夏天,经过检查,成活率达到90%以上,且长势喜人。初战告捷,让陶家窑村的群众深受鼓舞,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赵银虎更是高兴得逢人便讲:“这下选对路了,咱们大山有希望了!”

就是从这一年起,赵银虎带着全行政村的男女劳动力,每年开展两次大规模植树造林,从老虎洼到卧龙山,从狮子沟到野猪林,一点一点地消灭着荒山荒沟,一点一点地拓展着绿色。当然,最难的还是簸箕洼的绿化造林让人们吃尽了苦头。

簸箕洼因形似簸箕而得名,也是卧龙山一带的山洪汇集处,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许多地方岩石裸露,有土的地方也是薄薄的一层,还掺杂着大量砾石。1980年三伏天,陶家窑行政村组织200多名民兵,开进了簸箕洼。然而,簸箕洼却以高寒的地势,冷峻的大山,恶劣的环境,无情地抗拒着人们。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在赵银虎的带领下,他们还是毅然开工,挖罢白天挖夜间,挖了春秋挖秋天,并将希望的绿色精心种植到了树坑里。然而,由于树坑挖得较小,活土层填得较浅,砾石没有捡干净,从而影响了整体造林质量。吸取了经验教训,第二年雨季,他们再战簸箕洼,采取挖大坑、加厚活土层、拣尽砾石、细致栽植等措施,虽然工程量增加了不少,但效果十分明显,一举获得成功,经复查,成活率达到85%以上。但天公不作美,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将刚刚定植的小树苗全部摧毁。然而,再大的困难也没能难倒陶家窑人民。他们重振旗鼓,于1983年夏季三战簸箕洼,终获成功,让这两千余亩不毛之地披上了绿装。

如今,当我们走进簸箕洼时,被这郁郁葱葱、高大茂密的森林吸引住了,那茂密的落叶松,在阳光普照下显得格外茁壮,充满了活力。一些不知名儿的小鸟,唱着婉转的歌,在密林间飞来掠去,一只小松鼠突然蹦蹦跳跳从面前跑过,快速向附近一棵松树奔去。松林边的山坡上,山菊、山丹、马兰等野花这里一丛,那里一株,宛若给大面积的松林镶了一道五彩斑斓的边儿。簸箕洼的茂密松林,已然成为动植物的乐园。

见到成效的赵银虎再次出手,自己承包荒山荒坡,总计造林1400亩,共25万株。在他的带动下,当地农民纷纷承包荒山荒坡,户均种植落叶松超过100亩,从而绿化了自己的家园。

斯人已去,青山依旧。赵银虎们种植的上万亩华北落叶松已然密布成林,人们至今仍在怀念着当年那激情澎湃的日子,仍在怀念赵支书带领群众不畏艰辛、绿化荒山的壮举。

当我们来到摩天岭这处山坳,站在陶家窑村头,望着四周群山那葱茏茂密的松林,心中顿生无限感慨。是的,陶家窑村农民以大山般的力量,击退荒凉,为后人营造了密密层层的绿色,将东摩天岭描绘得如此花团锦簇、生机勃勃。这是人们热爱家园、建设家园之举,是顺应自然、改造自然之举,这一壮举就写在人们的骨子里,刻在摩天岭的山石上,永不褪色,永远葱茏。●吴欣


丨来源:青橙融媒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张英

丨审核:王伊蕾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