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城市生活场景适旅化改造策略

排行榜 2025年11月03日 12:23 1 cc

随着旅游需求的迭代更新,越来越多的城市旅游客人不再满足于“游客专供”的城市文化展示,转而寻求日常化、参与式、非表演性的在地体验。他们不再满足于旅游业的“前台”表演,而是渴望进入当地生活的“后台”,亲自触摸城市生活文化的脉搏,尝一尝别人“小时候的味道”,嗅一嗅当地的烟火气。与此同时,各类媒体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使得这类体验更容易被记录、公开并广泛传播,进一步降低了潜在游客进入城市生活场景的门槛。可以预见,生活场景将成为城市旅游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场域。

城市生活场景适旅化改造策略

正因如此,城市生活场景适旅化改造成为提升城市旅游吸引力、丰富旅游产品供给的关键举措。当城市旅游突破传统景点观光模式,城市更新也从单纯的空间改造转向生活场景再造,将对日常空间进行适旅化激活纳入了目的地建设范畴。

内涵特质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重要聚集地,其文化、商业、居住等原生态生活场景经适旅化改造,正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动能。这种改造对街巷、社区、市集等日常空间进行优化创新,使其兼具居民生活服务与游客体验功能,最终实现“城市即景区”的深度融合。其核心特质在于主客共享的理念——既保留居民生活的原真性,例如社区菜市场的日常交易节奏、老城区街巷的居住氛围等;又通过旅游服务功能的柔性植入,使原生空间产生新的体验价值,例如在不改变市场交易功能的前提下增设游客体验区、提供多语言导览服务等。这种“原真性保留+功能性叠加”的方式,可以避免改造对生活本质的剥离,实现生活场景可阅读、可参与的体验升级。

当代城市旅游的核心魅力,在于精准把握日常性与独特性的微妙平衡。例如,泰国丹能沙都水上市场、新西兰爱歌顿农庄等通过将生活场景转化为旅游体验,既满足游客对他者生活的想象,又推动城市形象从被观看的客体向参与式的主体转变,其原生场景的活化程度已成为衡量现代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这种改造使得城市生活场景实现主客共享。当散客化、深度游成为主流,游客对非标准化体验的需求,推动生活场景适旅化改造从单一关注打卡式消费升华为关注生活化体验,实现旅游吸引力从硬件景观向软件生态的转移。这种转移本质上是旅游经济从资源依赖型向沉浸式真实生活体验型的转变,通过激活街巷市井的烟火气、社区邻里的人情味、商业空间的文化味,形成可持续的旅游吸引力内核,进而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城市差异化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促进居民与游客的文化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在城市生活场景中,当地居民与游客共享城市有限的时空资源,也必然需要承受游客增长带来的种种变化,比如拥堵排队、治安风险、文化侵蚀等。如果城市在设施和服务上对此毫无准备,可能使当地居民与游客产生矛盾冲突。例如,近年来欧洲部分国家居民反对游客的行动,影响了城市形象和游客体验,甚至可能引发社会问题。随着“网红”城市生活场景不断涌现,城市应当做好准备,迎接流量带来的红利和挑战,城市生活场景适旅化改造更加势在必行。

现实挑战

一是利益协调机制缺失。城市生活场景涉及居民、企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各方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居民关注生活质量与房产价值,企业追求投资回报,政府则需平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文化保护。缺乏系统性的利益协调机制,易导致改造合力不足。例如,居民可能因游客涌入导致交通拥堵、噪声污染而抵制改造,企业可能为追求短期收益过度商业化,政府若缺乏有效协调,则容易引发改造推进难、成果维持难的双重困境。

二是文化保护与开发失衡。适旅化改造中,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与遗产保护常陷入矛盾。过度商业化易导致文化原真性受损,如菜市场中缺乏地方特色的“网红”商品越来越多,传统手工艺被简化为流水线商品,方言戏曲表演沦为程式化演出等。而单纯保护又难以释放文化经济价值,易导致文化资源闲置浪费。这种失衡本质上是短期经济利益与长期文化价值的冲突,若处理不当,可能会使改造后的场景沦为“文化空壳”,失去吸引游客的核心魅力。

三是资金投入与商业运营有压力。改造需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展示、服务提升等,经济实力有限的城市往往面临资金短缺问题。以休闲美食街区改造为例,仅建筑改造一项的单位成本就可能达到普通商业改造的3—5倍,且回报周期长达5—8年,导致社会资本参与意愿低。同时,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率低等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改造进程。

四是复合型人才供给不足。改造涉及城市规划、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等多领域,需具备跨学科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此类人才供给短缺。一方面,高校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脱节,缺乏“城市规划+旅游管理+文化遗产”的交叉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行业内资深人才多集中于头部企业,中小城市改造项目面临“无人可用”的困境,影响改造的专业性与落地效果。

重点内容

一是市井美食的场景活化。地方美食是城市文化的味觉载体,改造应坚守本地饮食传统,通过场景重构激活烟火气,引导游客深入社区街巷,使美食体验成为解码城市生活逻辑的文化路径。例如,通过“美食地图”引导游客发现隐藏在胡同里的老字号;设置“家庭厨房体验日”,让游客参与本地家常菜制作等,将味觉体验升华为文化认知过程。

二是特色住宿的体验升级。改造中,应结合游客深度文化体验需求,推动住宿从单一功能向在地生活体验转型。例如,民宿可植入社区生活片段,由民宿主人带领游客体验早市采买、社区晨练等日常场景;青年旅舍可强化社交属性,打造文化主题公共区域,定期举办本地手作、方言课堂等互动活动。

三是公共交通的旅游赋能。可通过交通节点智能化升级,如设置实时资讯屏、电子导览系统,开发主题观光巴士等特色交通形态,将通勤空间转化为“流动的旅游触点”,实现交通功能与文化体验的融合。

四是生活场景的动线编织。以城市漫步路线为纽带,将历史建筑、市井街巷等编织成连贯叙事,打破传统景区边界。同时,通过匠人造物可视化、传统服务情景化,使商业空间成为文化生产仪式体验场,催生“游客即临时居民”的共生生态。可设计“城市微剧本”引导游客按图索骥,在漫步中收集散落于各场景的文化线索;还可在传统商铺设置“前店后坊”区域,让游客观看并参与手工艺品的制作流程。

优化建议

一是构建标准化协同机制。建立全流程标准化体系,规范规划设计、设施建设、服务质量与安全管理,确保改造的规范性与一致性。尤其应制定多方参与的利益协调标准,明确居民、企业、政府的权责边界,通过统一的规划设计导则平衡各方诉求,避免改造水平参差不齐。可参考欧盟城市更新政策,建立“改造影响评估制度”,从居民生活质量、文化原真性、旅游体验度等维度设置量化指标,作为各方协商的依据。

二是强化数智赋能。依托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偏好,动态调整服务供给,实现精准化体验。建设城市旅游数据中台,整合交通、消费等数据,为改造规划提供决策支持,提升资金使用效率,缓解资金投入压力。例如,利用AI算法预测热门打卡点人流峰值,自动调配周边交通运力与服务资源;通过消费数据分析游客对非遗体验的需求强度,指导文化展示空间的布局与投入等。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与利益共享。将“主客共享”理念融入改造,通过打造共融公共空间、设计主客参与项目,平衡居民与游客利益。在文化层面建立保护与创新机制,明确传统工艺应用比例,避免过度开发。通过设立社区发展基金等方式,确保旅游收益反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让居民切实感受到适旅化改造带来的福利。

四是推动区域协同与资源整合。建立城市间改造联盟,统一服务标准与评价体系,实现政策互通与经验共享。共建跨城体验线路,形成规模化场景网络,降低单个城市的资金与人才压力。通过区域品牌协同营销,提升整体吸引力,破解单点改造的资源局限。例如,长三角地区可联合推出“江南生活体验护照”,串联上海石库门、苏州水巷等改造场景,游客可在多城市享受体验优惠,形成区域联动效应。

城市生活场景适旅化改造是技术进步、消费升级与城市发展逻辑共同驱动的系统性变革,其本质是对“城市即景区,旅游即生活”理念的实践。这一进程通过标准化协同、数智化赋能、可持续发展与区域协同,形成多维度交织的发展格局。从全球经验看,成功的改造案例均实现了生活功能与旅游功能的平衡、文化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平衡、居民利益与游客体验的平衡,这正是未来改造应坚守的核心原则。从意义上看,其对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实施中需以标准化为基础,以数智化为手段,以主客共享为核心,积极应对利益协调、文化保护等挑战,推动改造向更高水平发展,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繁荣。最终,城市生活场景适旅化改造不应止步于旅游吸引力的提升,更应成为推动城市治理优化、文化认同强化、居民生活品质改善的综合性发展路径。(牟 琳 何 淼 作者单位:文化和旅游部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上海商学院酒店管理学院)

来源: 中国旅游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