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江西省“我和我的家乡”征文作品展|东坡探秘之地,如今怎样了?

排行榜 2025年11月05日 12:08 1 admin

本期导读

从70年代的“扁担一条街”到如今的工业新城,从依赖轮渡到高铁飞驰。一位亲历者记录下湖口几十年变迁,也见证了父女两代与家乡的深厚情缘。看东坡探秘之地,如何告别“糊口”往事。


湖口不再糊口

文/杨松华


20世纪70年代,我在离湖口县城三十多公里的屏峰乡长大。那时的湖口,像一枚嵌在鄱阳湖口的明珠,隔着山水的距离,在我心中闪烁,我总想做一次“上街人”,一睹它的风姿。乡人常说:“湖口糊口而已,没啥好看的。”这座小城仿佛只够勉强养活一方百姓,可于我而言,它却是遥不可及的繁华,长这么大,还没有走出屏峰山窝呢。五年级那年,学校组织去石钟山春游,我第一次踏上了通往县城的路。


01

原来县城竟这般小巧

小得盛不下少年满心的憧憬

石钟山矗立在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山石嶙峋,江涛击壁,声若洪钟。那时的山道还是青石板铺就,苔痕斑驳,古亭飞檐下挂着褪色的红灯笼。站在山顶,看江水滔滔,船影点点,仿佛能触摸到苏轼笔下“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的千古诗意。自唐宋以来,文人雅士络绎不绝:李渤踏勘石钟得名之由,苏轼泛舟月夜探秘,陆游在此凭栏赋诗,文天祥留下慷慨题壁,朱元璋驻军备战,曾国藩设立水师营寨。及至近世,郭沫若更留诗《登湖口石钟山》于此。尤其是东坡先生那篇《石钟山记》,让这座江畔孤峰名动天下。

江西省“我和我的家乡”征文作品展|东坡探秘之地,如今怎样了?

图为石钟山 源于网络

作为初到县城的小学生,我始终紧跟着队伍不敢离开半步。三个多小时的登山活动结束,早已过了正午,我们才在景区旁的小饭店用餐。由于游客众多,店内拥挤不堪,我和大部分同学只能捧着饭碗,或站或蹲在店门外草草扒饭。这却是我平生第一次吃上“城里饭”。记得下饭菜有我们鄱阳湖的油炸干银鱼,非常好吃,至今难忘。

饭毕,师生径直登上石钟山前广场两辆包租的敞篷卡车返程。我虽为得见石钟山风光雀跃不已,却难掩未能踏足县城街巷的遗憾。卡车颠簸不过三五分钟,那座魂牵梦萦的小城便消失在飞扬的尘土中。原来县城竟这般小巧,小得盛不下少年满心的憧憬。

初二那年,再次得机会随父亲进城。这次总算脚踏实地丈量了湖口街巷。整座县城屈居在老街里,从东门到西门不过“扁担一条街”。街道宽不过两丈,两旁是灰墙黛瓦的旧屋,木门板卸下便成店铺。行至西门渡口,江涛拍岸声中,摆渡的汽笛与商贩的吆喝此起彼伏,这竟是当时湖口最鼎沸的所在,所有南来北往的车辆行人皆要在此候渡。游完西门渡口,往汽车站的路上,父亲第一次带我走进湖口新华书店,推门刹那,樟木书架间流淌的油墨香扑面而来,我怔在当场:生平第一次知道,世上竟有能摆满三面墙的书!父亲破天荒为我买下四本书,其中有本《唐诗三百首》,归途上始终紧贴胸口,仿佛抱着整座城的文脉。


02

湖口从“糊口”小城,转向工业强县

如今高铁贯通南北,成为赣北交通节点

90年代,我背上行囊去外省打工,最终在浙东余姚落了脚。每次回乡,我都要经由湖口回到屏峰乡下。湖口也已悄然起了变化。先是老城越过大岭新建三里大道,推动城区向东扩展。依托长江岸线优势,湖口港开始建设,成为江西第二大深水良港。至90年代末,金砂湾工业园初具雏形,但规模小,以传统制造业为主。

2000年,湖口鄱阳湖大桥建成通车,结束依赖轮渡的历史,西门渡口百年喧嚣戛然而止。新世纪的发展快得令人目眩,新城崛起,2008年铜九铁路通车,湖口进入铁路时代,湖口人终于能在自家门口坐火车。那年春节,我从余姚乘直达列车归乡,再不必辗转南昌九江。我和许多湖口人一样,出外归乡的旅途变得快捷了。

女儿学校毕业后,追随我来余姚,入职浙江国华余姚燃气发电公司。2011年4月初的一天,她回家兴奋地对我说:“爸,公司要派我去家乡建电厂。”原来神华集团在我们九江成立燃气发电子公司,选址正在湖口。女儿这是去家乡工作了,想不到,闻名全国的神华国华电力也把分厂办到我们湖口。女儿成了湖口电厂的第一批建设者。

在外漂泊二十载,我也回到了湖口。当年离乡打工者,而今迎来父女建设家乡的轮回。湖口从“糊口”小城,转向工业强县,金砂湾工业园通过多次扩区,已经形成“一园四区”格局,规上企业达两百家,聚焦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产业,标准化厂房吸引大批企业入驻。沿江码头升级为现代港口。城区版图十年间拓出三倍,台山新区、文体中心、联盛商圈等现代化区域相继在新城建成。如今高铁贯通南北,成为赣北交通节点。

江西省“我和我的家乡”征文作品展|东坡探秘之地,如今怎样了?

图为湖口县工业园区厂房 源于网络


03

我见证了湖口的昔日和今日

老城也在改造中获得新生

我见证了湖口的昔日和今日。这个周末,我特意跑去老城,近年来,老城也在改造中获得新生,从“扁担街”到文旅融合。石钟山景区门前广场改造后,新增仿古亭台、绿植步道,与鄱阳湖景观相映成趣;枯水期裸露的滩涂铺设人行步道,千年溶洞得以直接步行探索,游客无需泛舟即可近距离感受地质奇观。老店铺焕发新生:裁缝铺变身汉服体验馆,酱园改造成咖啡书屋,新华书店扩建为三层文化综合体,增设“苏东坡专架”和临湖茶座,成为市民文化生活的核心。

江西省“我和我的家乡”征文作品展|东坡探秘之地,如今怎样了?

图为醉美湖口 源于湖口融媒体中心

我最后来到西门渡口江边,恰见一个系红领巾的男孩挨过来,指着石钟山问:“大叔,那像不像倒扣的钟?”我笑答:“像倒扣着的钟。”没想到,小子流利地诵起《石钟山记》:“《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小子念到这儿,快速打住,又对我说,“石钟山之名,应该是兼具形声得来的吧?”

如今在湖口,少有学生不知《石钟山记》。这座曾被苏轼、黄庭坚吟咏的小城,正由新时代的语言续写诗篇。


作者简介

杨松华,居鄱阳湖口,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新民晚报》等报刊。已出版《民工们的那些事》《男人的香水》《我们都是被年喂养大的孩子》。

来源:文明江西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