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徐州汉风正劲!

排行榜 2025年11月06日 02:54 1 admin

  11月4日至5日,第三届汉文化论坛将在徐州举行。70多位顶尖学者、文化名家、领军人才将齐聚彭城,共溯汉文化之源,共话汉文化之兴。

  本届汉文化论坛主题为“何以为汉·和合共生”。从沉睡的汉墓遗址到街巷里的汉风印记,从博物馆的文物活化到市民日常的文化参与,看徐州这座城市如何把“和合共生”的理念融入汉文化传承的每一处细节?

  “两汉文化看徐州”,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一块泥土、一张纸,都能讲述千年的故事”。

  文化的生命力,不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而在与当下的深度链接中。它不是静止的故纸堆,而是灵动的活水,悄然融入街巷,化为“DNA”,浸润城市肌理。

徐州汉风正劲!

  城市空间

  文化表达的“载体”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和集萃地,留存了544处汉文化遗址遗迹、12137件汉代可移动文物,已发掘的约3000座汉代墓葬,组成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西汉崖墓群序列;汉代玉器全国数量最多、种类最全,工艺代表汉代最高水平;出土汉代玺印封泥5000余枚,全国最多;存有汉画像石2800多块,全国最多……

徐州汉风正劲!

  每当晨光掠过汉文化景区楚王陵封土,仿汉宫灯在夜幕下的户部山亮起,一座城与两汉文化的千年羁绊、薪火相传就在悠悠低诉……

  漫步徐州,汉文化的印记俯拾皆是。云龙湖畔,汉画像石艺术馆里,贵族车马出行的盛大场面,舞乐杂技的欢快场景,栩栩如生,漫步其间,仿佛穿越到“车辚辚,马萧萧”的汉代;街头的路灯模仿汉代青铜器的纹样,公交候车亭融入汉画像石纹样,“汉风美学”有了现代表达……两汉文化成为触手可及的日常。嵌入式文化植入,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相融,城市空间是汉文化表达的最好“载体”。

徐州汉风正劲!

  云龙区图书馆“汉文化专区”,参考汉代人的生活习惯,读者席地而坐,阅读悟道;汉桥桥头堡子母汉阙式大门,沟通新老两个城区,延展说城市的想象;地铁1号线黄山垅站,文化墙以刘邦像和《大风歌》为视觉中心,文景之治、尊崇儒学、学术繁荣、太学兴起,跃入乘客眼前;徐州东站凤凰山北侧陡崖上,巨幅“车马出行图”是这座城市送给往来旅客最初的热情……

徐州汉风正劲!

  文化不是符号

  而是生活

  文化的“活态延续”关键在人、在人的参与。让两汉文化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看得见”“穿得出”“吃得着”“带得走”,徐州博物馆以“汉字”为主题的“汉字工坊”、以“玉龙”为元素的文创雪糕销售火爆;今年汉文化旅游节期间,“汉风奇妙夜彭城”,汉味非遗市集,复原汉代“百工坊”“百味坊”“蹴鞠场”互动场景,游客沉浸式体验汉“潮”生活。2025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徐州啦啦队队服上飞扬的纹饰,将汉画像石《舞乐车马图》上定格的舞姿活化……

徐州汉风正劲!

  活化传承,不让汉文化封闭在文物保护的“保险箱”里,而是通过创意转化、科技赋能焕发新活力。你可以在博物馆,通过VR技术,来一段大汉气象、汉家烟火沉浸式漫游,通过3D建模技术,放大文物细节,触摸汉风古韵的温度;汉服制作非遗传承人让服饰成为“行走的文化”,传统与时尚交织,历史与新潮共融;习武射箭、临摹拓片,在沛县歌风台,“君子六艺”实景体验让文化变得具体……

徐州汉风正劲!

  在中小学,“汉文化进校园”,“汉文化”成为“校本课程”,临摹汉隶书法、编排汉代乐舞;在社区,“汉文化讲堂”开讲,退休老人成为“汉文化志愿者”,跳汉代舞、唱汉代乐府诗;“汉文化研学”,每年吸引数万学生“探秘汉墓”“复原汉代生活”……“全民参与”的文化传承模式,让两汉文化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历史符号,而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徐州汉风正劲!

  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鳞次栉比的建筑,更在于浸润其中的文化底蕴。当文化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随时可参与的活动、早餐时的一碗非遗小吃、通勤路上的一面文化涂鸦,它便真正成为城市的灵魂,城市肌理便有了文化的温度,城市也因此更具凝聚力、归属感,始终保持独特的魅力和活力。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