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排行榜 2025年11月06日 08:33 1 admin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祠堂,是缅怀先人、凝聚血脉的场所,也是传承祖训、弘扬家风的载体。在岭南乡村的肌理中,祠堂承载的不仅是祭祀与议事的功能,更在教化子弟、维系乡谊、举办庆典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成为乡村治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

“顺德祠堂南海庙”,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道出顺德祠堂数量之多、底蕴之厚。《顺德祠堂全集》记载,全区现存祠堂907座,其中乐从镇以219座的规模位居首位,“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勾勒出顺德宗族文化与地理历史交织的人文地图。

如今,在乐从,一座座曾沉寂于岁月中的祠堂,正以出人意料的方式“醒来”。咖啡香气缭绕于雕梁画栋之间,陶艺创作点亮古老厅堂,孩童的欢笑回荡在青砖院落——这不仅是一场传统空间的功能焕新,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在岭南大地落地的生动写照。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村咖破壁:年轻人回来了

在沙滘陈氏大宗祠,一座占地逾九千平方米的岭南建筑中,“梨只”顺梨咖啡的入驻,为古老祠宇注入了新的呼吸。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顺梨咖啡(陈氏大宗祠店)。 受访者 供图

“我们不是一个咖啡品牌,而是一个文化品牌。”90后主理人黄雪梨如此定义她的“梨只”。这个充满巧思的品牌名,本身就是一个融合的符号:在潮汕话中谐音“来吃”,是温暖质朴的相聚邀约;在粤语中寓意“这一款”,代表着独具品味的选择。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她选择将咖啡店开进祠堂——让咖啡这一当代社交语言,成为连接传统空间与现代社群的自然纽带。

三年前,黄雪梨将“梨只”的首家门店落在乐从腾冲村。“那时很少有人把咖啡店开进村里,更少有人选择古屋作店址,”她回忆道。这个看似冒险的决定,却在无意间催生了乐从“村咖”现象的萌芽。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梨只咖啡(腾冲店) 受访者 供图

从腾冲村的初步探索,到走进省级文物单位沙滘陈氏大宗祠,每一步都伴随着挑战。黄雪梨坦言,争取宗亲理解的过程尤为不易。“很多人质疑:祠堂里能开咖啡店吗?会不会破坏结构?现代元素会不会损害祠堂的庄严美感?”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沙滘陈氏大宗祠。 受访者 供图

面对这些疑虑,她和团队提出了“不破坏一砖一瓦,不钉一钉”的装修原则,并将完整的设计方案公之于众。而最终打动宗亲的,是她诚挚的愿景:“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祠堂,了解并传承传统文化。”

如今,咖啡吧台安然嵌入古老庑廊,与木雕石雕相映成趣,传统与现代在此温暖共生。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路径开花:不止一种可能

在乐从,祠堂的活化路径远不止一种。其中,沙边村是全镇最早系统开展“祠堂+”探索的村居,群众参与热情高、文化基础深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活化模式。

早在2015年,沙边村便在上级部门支持下,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何氏大宗祠打造为乐从镇首个村级社区学堂,开创了“祠堂+社区教育”的先河。该学堂围绕村民实际需求,开设文化素养、职业技能、家庭教育等多类课程,成为村民终身学习的重要平台。

如今,沙边村内12座祠堂中已有8座实现活化利用,形成规模效应。何氏大宗祠除作为社区学堂外,更在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民俗活动,延续文化脉络;锦樵何公祠变身为村史馆和幼儿学习园地;云埜何公祠则成为集议事、服务与美育功能于一体的创作坊,开设的陶艺、扎染等课程深受村民喜爱。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沙边村锦樵何公祠活化为村史馆。 受访者 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沙边村将“居民教育路径”融入顺德区“社区营造1+4+X”模式,系统推进社会教育、自然体验与劳动实践。据统计,村内每年举办社区教育课程超200场,参与达1600人次,展现出扎实的群众基础和持续活力。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沙边村利用活化的祠堂系统推进社会教育、自然体验与劳动实践。 受访者 供图

老祠堂,新用途,不变的是传承,延伸的是服务,连接的是人心。

在腾冲社区,西斋刘公祠(曾于1885年重建)以“祠堂+非遗”路径焕发新生。刘氏陶塑世家第四代传人夏少丽、第五代传人刘泓甫,带着五次中国文博会金奖的荣誉回到故里,将这座清光绪年间重修的祠堂打造为“腾冲陶塑公仔鼻祖艺术博物馆”。她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在保留岭南建筑特色的同时,引入儿童公益陶艺课、咏春拳教学等内容,让陶艺从殿堂走入日常。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腾冲西斋刘公祠活化为陶塑公仔鼻祖艺术博物馆。 受访者 供图

罗沙村则将原至德吴氏宗祠改建为集养老、书画与会议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大观园,打造综合性社区服务空间,为乡亲父老提供优质的休闲、娱乐与康健服务。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罗沙村至德吴氏宗祠与内部的吴静山艺术馆。 受访者 供图

路州村的北田韦公祠,则讲述着一个关于家族记忆的故事。主理人吴景煊与妻子韦娜(化名)将始建于1801年的祖宅改造为“北田咖啡RECLab.”,延续韦娜祖母从海外带回的咖啡习惯。他们在保留祠堂格局的基础上,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空间,让祖宅焕发新生机。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路州村北田韦公祠。 受访者 供图

大墩村以梁氏家庙办学历史为起点,透过“梁氏家庙”的文化精神定位,凝聚各届师生形成自发组织,宣传“乐邻同窗”概念,打造三代同堂即校友的邻里氛围,传承崇文尚学的文化精神。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大墩村梁氏家庙与乐邻同窗会。 受访者 供图

多元路径,共同勾勒出乐从“祠堂+”的丰富图景。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价值绽放:一祠多韵见真章

乐从的“祠堂+”实践,已超越单纯的功能置换,展现出文化再生、社区重构与经济激活的三重价值。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龙舟,是激荡于水的奋进图腾;祠堂,是扎根于土的文化注脚,两者共同铸就了乐从独特的人文底色。 受访者 供图

这些项目正成为青年返乡创业的引力场。从“90后”黄雪梨到艺术家夏少丽、刘泓甫,他们代表着新趋势——乡村不仅是乡愁的归处,更是事业的沃土。文化赋能下的祠堂,作为吸引年轻人回流的精神地标,正在深刻重塑着乡村的精气神与未来图景。

活化后的祠堂,也成为社区治理的柔性平台。沙边村则利用祠堂群,缓解了幼儿园“学位紧张、活动空间不足”的现实困境。罗沙至德文化大观园中的养老服务中心,每月举办“耆享长寿斋”、季度生日会,助力该村获评佛山市“老年友好型社区”。

从经济效益看,祠堂活化构建起“文化—人流—消费”的良性循环。黄雪梨透露,沙滘陈氏大宗祠的咖啡店试营业期间,“日均客流超100人次”。客流不仅带动本地消费,也激活周边商业。夏少丽的陶艺博物馆则通过培训、展览与文创开发,形成了一条小而美的文化产业链,为村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如今,散落在乐从城乡的219座祠堂、70多处古旧建筑,正从“被遗忘的角落”转变为文创孵化的温暖土壤。在乐从的规划中,经过活化提升改造后,它们将不再是孤立的文物点,而是串联全域文旅网络的文化节点。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格局初现:人文经济新路径

从个案探索到模式初成,乐从打出的这套“祠堂+”组合拳,已然为岭南乡土勾勒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交融并进的新路径。

在活化模式的多样性上,乐从根据在地条件灵活组合,实现“一祠一策”的精准活化,避免同质化困局:“文化消费型”如祠堂+咖啡、茶室;“技艺传承型”如祠堂+非遗工坊;“社区服务型”如祠堂+养老、教育;“记忆再生型”如祠堂+家族纪念馆。

阅镇观|乐从“祠堂+”,焕发人文经济新活力

乐从劳村齐山劳公祠。 受访者 供图

要实现祠堂活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构建多方共赢的机制。黄雪梨的“展览+体验+消费”模式、夏少丽的“传承+培训+文创”模式,均为后续实践提供了参考范本。这本质上是“人文经济学”在顺德基层的有力诠释——人文力也是生产力,文化不仅是精神财富,更是发展动力;传统不仅是保护对象,更是可创造性转化的资源。

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乐从“祠堂+”模式正从个案探索走向系统构建。未来,这些散落的祠堂将串联成网,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活化的精致样本。

祠堂不语,却在每一个晨昏交替中,见证着一座城镇的变与不变;空间依旧,却在功能的重构中,延续着岭南文脉的生生不息。

采写:南方+记者 欧阳少伟

乐宣供图

【作者】 欧阳少伟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