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榜文章正文

研学旅游:是“花钱”的成长还是“商业”课堂?

排行榜 2025年11月07日 05:48 1 admin
研学旅游:是“花钱”的成长还是“商业”课堂?

其实研学旅游的价值并非 “看不见”,而是容易被 “消费支出” 的表象掩盖,其核心价值更多体现在课堂之外的 “隐性成长” 与 “能力落地”—— 这些价值未必能立刻转化为分数,但对学生的长期认知、人格塑造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具体可以从三个维度拆解:

一、打破 “书本抽象化”,让知识从 “记住” 变成 “理解”

课本里的知识大多是提炼后的文字符号:学《故宫博物院》时,学生只知道 “故宫是明清皇宫”,却感受不到红墙黄瓦里的建筑规制、中轴线背后的礼制文化;学 “光合作用” 时,背得出 “二氧化碳 + 水→有机物 + 氧”,却分不清田间作物的叶片结构与光合作用效率的关系。

而研学恰恰是把 “符号化知识” 还原成 “可感知的场景”:去西安看兵马俑,能通过陶俑的发髻朝向、铠甲样式,理解秦代的军队编制与等级制度;去云南的热带雨林,能亲手测量不同光照下植物的叶片大小,直观看到 “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这种 “在场景中验证知识” 的过程,不是 “学新东西”,而是让课本里的死知识 “活起来”,从 “被动记忆” 变成 “主动关联”,这正是深度学习的关键。

比如很多学生学完 “丝绸之路” 后,始终分不清 “张骞出使” 与 “玄奘西行” 的路线差异,但跟着研学路线走一遍河西走廊,站在玉门关遗址上听 “春风不度玉门关” 的背景,再对比出土的汉代丝绸与唐代佛经,就能自然理清两条路线的时间、目的与影响 —— 这种理解,是坐在教室里读十遍课文也难获得的。

二、培养 “课堂教不会” 的软能力,构建 “解决问题的思维”

学校教育更侧重 “标准化知识传递”,但研学是 “真实场景下的任务式学习”:比如去苏州园林研学,老师不会只让 “看风景”,而是会布置任务 ——“观察拙政园的‘借景’手法,分析设计师如何让有限的空间看起来更大”“记录园子里的匾额题字,结合诗句说说主人的人生追求”。

为了完成这些任务,学生需要主动做三件事:

主动沟通:不确定 “借景” 的具体定义时,要去问导游、和同学讨论;

信息筛选:查资料时会遇到大量关于苏州园林的信息,需要判断哪些和 “借景”“匾额” 相关;

逻辑整合:把观察到的现象(比如 “从香洲能看到远处的北寺塔”)和知识(“借景就是借用园外景物拓展空间感”)结合,形成自己的结论。

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是 “被动接收信息的容器”,而是 “主动解决问题的主体”—— 这种 “发现问题→搜集信息→合作讨论→得出结论” 的思维,正是未来学习、工作中最需要的 “批判性思维” 与 “实践能力”。

还有更细节的成长:比如去偏远地区的乡村研学,学生需要自己整理行李、规划每天的时间、和陌生的同学同住;遇到突发情况(比如雨天打乱户外观察计划),要和团队一起调整方案 —— 这些 “处理琐碎事务”“应对意外” 的能力,是课本教不会、但生活必须的 “生存力”。

三、跳出 “小圈子认知”,建立对世界的 “共情与包容”

现在很多学生的生活圈很单一:家→学校→兴趣班,接触的人、看到的世界都是 “同质化” 的。而研学能帮他们跳出这个 “小圈子”,看到更真实的多元世界:

去乡村研学,住农户家、跟着农民伯伯下地种庄稼,能亲身体会 “一粒米从播种到收获需要多少劳动”,不是只在课本里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而是真正理解 “劳动的价值” 与 “粮食的珍贵”,这种认知会转化为更朴素的感恩心;

去博物馆看 “三星堆青铜面具”,能发现 “原来除了中原文明,还有如此独特的巴蜀文明”,理解 “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而不是单一的 “中原中心论”;

去科技馆体验 “盲人导航仪”,蒙上眼睛靠仪器走路,能直观感受到残障人士的生活不便,这种 “沉浸式共情”,比家长说一百遍 “要尊重他人” 更有冲击力。

这种 “看到不同、理解差异、学会包容” 的过程,是在帮学生建立 “大格局的认知”—— 他们不再只关注自己的分数、自己的小情绪,而是开始意识到 “世界上还有很多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文化”,从而变得更开放、更有同理心,这正是 “健全人格” 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现在有些研学项目确实存在 “商业化过度” 的问题:比如把 “研学” 变成 “走马观花的旅游”,只带学生去网红景点打卡、买纪念品,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设计,最终变成 “花冤枉钱”。但这不是 “研学本身无价值”,而是 “劣质研学项目毁了研学的名声”。

真正有价值的研学,应该是 “有明确教育目标、有专业引导、有任务设计、有成果反馈” 的 —— 比如结束后让学生写研学报告、做成果展示,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整理出来,让 “隐性成长” 变成 “可梳理的收获”。这样的研学,才不是 “花家长血汗钱”,而是对学生 “长期成长” 的一次有意义的投资。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