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文旅2025-11-07 22:03:25“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今日立冬来啦!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意味着需要“万物收藏,休养生息”...
2025-11-08 0
2025年11月7日中午12点03分48秒,在农历九月十八,我们将迎来立冬,这一刻,是冬天正式上场的时间点。古人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意思很直白,立冬到来,万物从张扬转为收藏。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里的第十九个节气,也属于“四立”之一。这个节气的气候,从干爽的秋天往阴冷的冬天过渡,冷空气来的次数变多,白昼缩短,太阳走得更斜,人只要站在风口处,一阵风就能感到季节换挡。
气温一下一下往下掉,北方已经步入寒季节奏,南方还带着点暖意,人们的衣柜也开始跟着整理,棉衣羽绒都摆上前排,这些都是冬天开始的真实信号。
立冬在人间,不止是气象节点,也是民俗节点。有人用饺子迎冬,有人吃甘蔗图个清甜,有人习惯嚼点带辣味的生葱,这些小小差异串联起地域,也串联起人心里的季节仪式感。
农事也从忙到闲的节奏逐渐转换。秋收秋播秋耕的紧张阶段告一段落,进入冬季作物管理的阶段,像一行人走到坡口,步子自动慢下来,把土地安排好,把种子安顿好,等明年再见天光。
立冬这个节气,就是一年节奏的拐点。古人一句“天地闭藏”形容得透彻,冬天不是结束,是另一个开始,是把力量留在土里,把笃定留在心里。
古代,人们将立冬分为三物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入大水为蜃。
一候,是“水始冰”。天气转冷以后,阴气凝聚,河面边角处开始出现薄冰,那种若隐若现的透明感,就像季节给大地画出的分界线,也像古人说的“寒意入骨”,一日比一日更真切。
二候,“地始冻”。大地的温度也降下来了,脚踩在土上,能感到硬实,耕过的土地慢慢锁住湿气,植物根系也收着力,等来年再抬头,这是自然的节奏,古人云“天寒地坼”,一句话,把冬地的收拢写得很明白。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踪影少了,水里的大蛤蜊肥了,古人看在眼里,就说“雉入大水为蜃”。虽然只是想象,可这一段话把立冬的变化刻得极生动,万物换季,节气转宙,冬天的脚步一步步落在时序之中。
故,今日立冬,古时候没有气象数据,老辈人在田里干了一辈子,总结出了不少看天识节的经验,用来判断后面的天气变化,好安排农事。在乡间流传一句话:“上午立冬冻死牛,下午立冬暖烘烘”。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今年立冬有啥预兆?不妨听听老人们怎么解释。
老话里提到“下午立冬暖烘烘”,意思是立冬交节时间如果落在中午十二点之后,当年冬天大概率不会特别严寒。有些老人解释,这就是“冬意推迟”的感觉,节气刚来,天还没收紧,寒冷来的时间可能要往后一点。
另一句“上午立冬冻死牛”,说的是交节在中午十二点之前,那种冷劲收得快,一旦冷空气频繁南下,入冬就会显得更早,古人就用“牛都抗不过”来形容这个冬天可能够呛。在当时没有气象数字的年代,这就是代代口耳相传的经验总结。
从气候特点看,立冬是秋冬转换的分水岭。太阳角度更低,人立在地上,影子长得快,白昼渐短。“黄花深处有人家”一句,读着就有深秋入冬的画面感,风一吹,暖意和寒意都在同一条街上切换。
这些判断,落到农耕,就是安排节奏。三秋忙完,冬天就得看天收地、看苗护根,农户心里有个底,春天才会稳。俗话说“天时不误,人事不慌”,立冬节气,是一年四季里,农业心态转换的关口。
因此,今年立冬几点?在上午还是下午呢?
2025年的立冬交节点落在公历11月7日,农历九月十八,中午12点03分48秒,这个时间属于民间所说的“下午立冬”。按照老辈人的说法,今年的冬天大概率会偏暖一些。
所以,咱们不妨一起来听听老祖宗留下的关于立冬的农谚里,是怎么说的。
民间说“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听着接地气,其实是对风向的观察。北风是从寒冷的大陆吹过来,风里带着冷劲,甚至能让人联想到一句“寒光照铁衣”。立冬当天北风占主导,冬季气温走低的可能性自然更高。
南风从海上吹来,湿润温和,有一点余温,人站在屋檐下就能分辨得出。立冬时如果是南风更明显,那往后的冬天,多半是相对柔和的,冷空气的频率也可能会低一些。
从气候特点说,立冬是秋冬分界线,冷空气的势力此时就看得出来了。古人云“气以时变,物以类聚”,这个节气的风风雨雨,有它自身的理,风向就是最直白的提示。
这些判断,也都落在农耕里。冬天是收尾、是蓄力,也是来年春动之前的静。农人心里有底,估算冬天温度走势,安排冬季地块管理、种子储备,天冷天暖不同,土地调理也就不同,节气从来不是空说,是写在生活里的经验。
民谚说“立冬有雨防烂冬”,意思是立冬这天如果落雨,冬季的阴湿气会容易增强,雨雪天气就可能偏多。雨湿路滑,行路不便,老一辈人就会提前把柴火粮食备得扎实一些,古人云“冬未立,事先立”,这种提前准备,是被季节教过的经验。
看另一句“立冬无雨防春旱”。意思是立冬这天如果不下雨,冬天里的水分补充少了,来年春天降雨可能偏弱,对春播春长并不太利。春天作物起身需要水分,人们就说“春雨贵如油”。
立冬的气候特点就是这个“从秋到冬的掉头”。一方面温度线不停下滑,一方面空气湿度的转折点也开始显现,所以这天的“水”有没有、够不够,老农都要格外留心。
这也落到农耕本身。冬小麦返青、春播作物出苗,都和墒情息息相关,一旦春天干到抽穗受阻,产量就跟着被影响。所以老话说“天时看立冬,地利顾春播”,节气不是讲道理,是在教每一代人把土地的节奏看准。
民谚说“立冬雪花飘,大雪没有雪”,意思不是神乎其神,而是从多年观天得出的观察。立冬这天如果冷空气很强,直接把雪送来,那往后的节奏往往会出现变化,到大雪节气反倒容易让人等不到那一场应景的大雪。
风起水落,节气的气候特点,就是一环扣一环。立冬是秋冬的交接口,冷暖空气抢“第一刀”,谁先发力,很容易在后面带节奏。古人云“节物风光不等人”,冷来得越早,后面可能就越容易走向平稳。
放到农事里,更能读懂这话。大雪不下雪,对冬作物不是绝对坏事,地温稳住,地皮结得均匀,来年的铺垫就更扎实。农人看天色,也看地气,这些一句话背后都是土地上的经验。
节气,是时间的刻度,也是土地的脚印。立冬的那一场雪,不是浪漫,是在提醒新季节的节拍已经落下。接下去的一冬,就看冷暖空气怎么写。
“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是从土地里总结出的简单话。立冬这天如果是个晴空,照例预示着冷空气强度不算猛,冬季就更像是干冷为主,晴朗天数会更多。古人云“天色分四时”,说的就是这种看天识节的本事。
换个角度看,如果立冬当天就落雨或者飘雪,那就说明湿冷已经占了先手,后面一冬雨雪就可能偏多,气温也容易往低处走;正如一句农庄里常说的话“水汽一得势,冷暖要变天”,说的就是这种直觉判断。
立冬的气候特征,是秋味转冬味的那一瞬。白昼变短,冷度加深,空气湿度的微小差异,就会带出不同的冬季轨迹。人站在街口,看一眼雾、风、云,有时就知道冬天要怎么走。
农人看这些话,不是为了聊天,是为了安排冬季的地。冬作物的根要稳,来年要算苗情,冬天到底偏干还是偏湿,决定着土壤的蓄水方式。节气不是贴在日历上的文字,是一本写在田野上的时间账。
总结:今日立冬,老人有句话“上午立冬冻死牛,下午立冬暖烘烘”,虽不是绝对规律,可是从田里风里一代代总结出来的,多少有点参考价值。农谚虽短,却不是凭空来的,怎么用,还得自己判断,你怎么理解?
相关文章
南宁文旅2025-11-07 22:03:25“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今日立冬来啦!作为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意味着需要“万物收藏,休养生息”...
2025-11-08 0
编者按:秋意漫进日照的山海,这座海滨小城便有了独有的诗意。银杏叶在老街铺就金黄,五莲山的枫叶红得热烈,渔船归港时的剪影嵌在落日余晖里,每一帧都是限定美...
2025-11-08 0
这个周末,贵阳又迎来一位明星。2025张杰 未·LIVE-「开往1982」世界巡回演唱会贵阳站将在观山湖区奥体中心举行,11月7日至9日预计每日将有4...
2025-11-08 0
翁源景轩酒店11月9日试营业!一座承载着现代优雅与商务格调的新酒店坐落于翁城商务中心与经济开发区黄金交汇点紧邻G106国道、韶新高速等交通枢纽融入珠三...
2025-11-08 0
11月6日,记者从多个OTA平台及旅行社了解到,2026年春节放假9天的消息公布后,春节相关旅游产品的搜索量和预订量快速飙升。其中,欧洲长线游产品预订...
2025-11-08 0
项目黄了,工资照发,他靠一份复盘PPT把老板聊成投资人,第二天账户多打三个月预算。 很多人以为白羊在傻乐,其实他把损失拆成零件。 代码删了,接口文档还...
2025-11-07 0
11月7日,《西游记续集》中沙僧的扮演者刘大刚朋友圈发布讣告,讣告由家人代为发布,称刘大刚本人已于2025年11月3日在京病逝,“尊家父遗愿,丧事从简...
2025-11-07 0
和白羊座谈恋爱,就像在寒冬里突然拥抱了一颗太阳。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温暖你,那份毫无保留的炽热,能瞬间点燃你对爱情的所有幻想。 但,正如太阳靠得太近会被...
2025-11-07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