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53元门票把博物馆吞了?景德镇步行街收费风波背后的5A争夺战

十大品牌 2025年07月22日 22:50 2 cc

近日,景德镇陶阳里历史文化旅游区中山北路步行街的收费政策引发广泛争议。这条承载着千年瓷都历史脉络的老街,因“突然收费53元”被游客吐槽“吃相难看”,也让“文化景区商业化”的话题再次成为焦点。

53元门票把博物馆吞了?景德镇步行街收费风波背后的5A争夺战

开街即收费:从“城市客厅”到“收费景点”的身份突变

“明明是开放了五十年的老街,怎么说收费就收费?”7月20日,游客陈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他手机里的购票记录。据他回忆,此前通过社交平台看到“开街大吉”的宣传时,页面从未提及门票信息,直到抵达街区入口,才被工作人员告知“必须购买53元景区联票才能进入”。

这条全长800米的步行街,曾是景德镇老城区的核心生活区,青石板路上的老字号茶馆、手作陶瓷小店、百年历史的民居建筑,曾是本地人茶余饭后的“遛弯地”。如今,当外地游客带着对“瓷都文化”的向往慕名而来,迎接他们的却是一道需要扫码支付的“电子门槛”。

景区回应“踢皮球”?收费逻辑引多重质疑

面对争议,陶阳里景区工作人员解释称:“53元不是步行街单独门票,是景区整体门票,涵盖龙珠阁、御窑博物馆等12个景点,中山北路步行街只是其中之一。”但这一说法并未平息舆论——多位游客指出,购票页面明确标注“中山北路步行街”的开街信息,却未提前说明“逛街需买全景区套票”,存在明显的“信息误导”。

更令公众不满的是收费对象的“区别对待”:景德镇户籍市民首次可凭身份证免费入园,长期居住的非户籍人口需申请“新市民”年卡,而外地游客则被“一视同仁”收取53元。这种“本地人免票、外地人买单”的规则,被网友质疑“吃相难看”:“老街是城市的共同记忆,凭什么用票价给市民分三六九等?”

53元门票把博物馆吞了?景德镇步行街收费风波背后的5A争夺战

5A景区创建背后的商业逻辑与公共空间之争

记者梳理发现,陶阳里旅游区正全力冲刺国家5A级景区,而中山北路步行街的收费,被普遍视为“创A”的配套动作。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5A景区对服务设施、环境质量有更高要求,商业化运营被视为提升管理的重要手段。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历史街区“公共属性”的逐渐淡化——当承载城市记忆的老街变成盈利工具,其文化传承的本质是否正在被消解?

数据显示,陶阳里改造工程累计投入超20亿元,商业化运作被视为“回血”必要途径。但游客王女士的反问颇具代表性:“如果逛一条街就要花掉半张景点通票,我们来看的是商业街区还是文化遗产?”这种对“性价比”的质疑,本质上折射出公众对历史街区过度商业化的集体焦虑。

争议背后:谁该为老城的“未来”买单?

事实上,中山北路步行街的收费争议,正是全国历史街区改造的缩影。一边是城市更新需要资金投入,一边是公众对“低门槛共享文化遗产”的期待,两者如何平衡考验着城市治理智慧。

值得关注的是,景区在收费政策中对本地居民的“特殊照顾”——景德镇户籍市民首次免票,非户籍常住人口可申请年卡。这种“内外有别”的设计,虽试图平衡本地权益,却因申请流程复杂、覆盖范围有限,被指“形式大于实质”。“本地人逛自家老街还要办卡,这不成了‘圈地收租’吗?”市民张先生的吐槽,道破了政策执行中的细节漏洞。

但这场始于53元门票的争议,早已超越价格本身,当老城的砖瓦青砖开始计算“游览价值”,当世代生活的街区变成“消费打卡点”,我们失去的或许不仅是街角的凉茶铺、巷尾的瓷窑旧址,更是人与城市之间那份天然的亲近感。

老街该不该收费?又该如何收费?这场争议或许才刚刚开始。但无论如何,一个共识正在形成: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不该是资本与流量的狂欢,而应是城市与市民的双向奔赴。当“网红打卡地”的光环褪去,中山北路步行街能否真正成为承载文化记忆的“活态街区”,或许取决于管理者能否听懂那些藏在53元门票背后的质疑与期待。

(文中姓名均为化名)

来源:澎湃新闻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