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人还没有到北京,白宫已开始对华服软,特朗普态度变了?中国一出手就是3440亿,日媒:或将取代ASML

十大品牌 2025年07月23日 19:52 1 admin

据环球时报消息,当全球目光聚焦于中美新一轮博弈时,一场静默却深刻的科技突围正在中国上演。2024年,中国以745亿元从荷兰阿斯麦(ASML)紧急采购光刻设备的举动,曾被视为“囤货应急”的权宜之计。然而,随着3440亿元专项资金的注入,这场看似被动的防御战,正悄然转变为一场全产业链的自主化冲锋。日本《日经亚洲》在7月的报道中罕见预警:中国光刻技术的突破或将彻底颠覆西方主导的半导体秩序,甚至让ASML这样的巨头面临“灭顶之灾”。

美国的出口管制本意是扼杀中国高端芯片制造能力,却意外点燃了本土产业链的爆发。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用国产设备逐步替代蚀刻、沉积等关键工艺的外国工具;上海微电子已实现90纳米光刻机的量产;华为更以“研发中心+人才引进”的模式,推动深圳新凯来等企业攻克技术瓶颈。正如一位中国设备厂商高管坦言:“国产设备性能虽未全面比肩国际顶尖,但试验从未停止。”这种“边试错边迭代”的韧性,恰恰是美国决策者低估的关键——华盛顿的每一次施压,都在加速中国技术路线的成熟。

人还没有到北京,白宫已开始对华服软,特朗普态度变了?中国一出手就是3440亿,日媒:或将取代ASML

芯片(资料图)

这笔巨额投资绝非盲目撒钱。从极紫外光源、高精度镜头到系统集成,资金精准投向光刻机最核心的“卡脖子”环节。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的布局远超单一设备突破,而是构建从材料、设计到制造的完整生态。例如,上海宇量昇科技依托国家级科研机构支持,专攻EUV光刻技术;地方政府则通过税收优惠、采购倾斜为国产设备铺路。这种“政策+市场”的双轮驱动,让日本业界深感不安:“中国正在用体系对抗我们的单点优势。”

荷兰光刻巨头垄断EUV技术的底气,源于其整合了德国蔡司镜头、日本化学材料等全球顶尖资源。但中国的替代逻辑更为彻底——用市场规模换技术空间。2024年,中国芯片消费占全球34%,庞大的内需足以哺育本土供应链。日媒援引分析师观点指出:“一旦中国在某个环节突破,ASML的定价权将瞬间瓦解。”更令西方担忧的是,中国“十四五”规划明确将芯片设备国产化列为国家战略,这种举国体制的动员力,正是分散的西方企业难以匹敌的。

人还没有到北京,白宫已开始对华服软,特朗普态度变了?中国一出手就是3440亿,日媒:或将取代ASML

特朗普(资料图)

有趣的是,在中美关税战胶着之际,特朗普政府曾威胁升级对华芯片禁令,却因中国稀土反制而退缩。这种博弈暴露出美国的矛盾心态:既想遏制中国科技崛起,又无法承受产业链断裂的代价。而中国则借机完成两件事:一方面囤积关键设备争取时间,另一方面加速自主研发。正如半导体专家梅根·哈里斯所言:“中国工具制造商的竞争力一旦形成,封锁就失去了意义。”

回望2019年华为被制裁时,中国尚无力生产28纳米以下芯片。但到2025年,中芯国际已攻克7纳米工艺,长江存储的128层NAND闪存跻身世界第一梯队。这种速度背后,是无数工程师“用五年走完西方二十年”的硬仗。尽管EUV光刻机仍存代差,但中国在DUV(深紫外)领域的进步已迫使ASML调整策略——2025年初,该公司突然宣布扩大对中国成熟制程设备的供应,被外界解读为“提前防守市场份额”。

人还没有到北京,白宫已开始对华服软,特朗普态度变了?中国一出手就是3440亿,日媒:或将取代ASML

光刻机(资料图)

这场较量早已超越技术本身,成为两种发展模式的对抗。西方依赖全球化分工,中国则用自主创新重构规则。日媒的警示并非危言耸听:若中国成功实现光刻机国产化,不仅ASML霸主地位不保,整个西方主导的半导体体系都将面临洗牌。而对于普通中国人而言,3440亿的意义更在于——它象征着一种“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正如一位业内观察者所说:“我们或许暂时落后,但绝不会永远缺席。”

历史的转折往往始于静水深流。当美国还在纠结“制裁加码”时,中国已用3440亿写下答案:科技自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而解题的过程,正将中国从规则的接受者,变为规则的制定者。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