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福建:山海文脉共绘 "诗与远方" 新图景​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02日 11:02 1 admin
福建:山海文脉共绘 "诗与远方" 新图景​

游客品鉴“闽江潮宴”

东南网8月1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 文/图)暑期已悄然过半,八闽大地的山海之间持续涌动着文旅热潮。从闽南古厝里的非遗体验到客家土楼中的研学课堂,从泉州蟳埔村的簪花围热潮到福州茉莉花田的茶香弥漫,福建正以多元文化为笔、山海风光为墨,勾勒出一幅“诗与远方”的新图景。

年轻力量激活文化传承

7月30日晚,福州市“一县一桌菜”台江区“闽江潮宴”推广品鉴活动开幕。这场由福州市商务局指导、台江区人民政府主办的美食盛宴,以闽江潮汐与千年水运为脉络、以十二道标志性台江菜品为载体,串联起台江“码头—商帮—市井—家宴”的沉浸式美食叙事,让刻在台江基因里的“潮”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闽江潮宴”以“前奏·江涛启宴”“主韵·潮涌南台”“余韵·月映沧浪”三大篇章为结构,将台江十二景与七言诗巧妙融入12道标志性台江菜品,让每一道佳肴都成为解码历史的“味觉密钥”。

“苍霞精舍荐南肝·南煎肝令我印象深刻。”来自湖北的游客李女士告诉记者,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听着讲解才知道,这道闽菜经典关联着近代启蒙思想家林纾在台江苍霞创办的苍霞精舍。厨师以“金刀细切、烈火快翻”的精湛技艺,将猪肝烹制得鲜嫩无腥,“荐”与“煎”的谐音双关,既暗含精舍“为国荐才”的初心,又凸显闽菜“火候见长”的烹饪哲学。

“我们不仅要让‘闽江潮宴’成为台江的美食文化IP,更要让它成为传播闽商文化、展示福州形象的重要窗口。”活动负责人表示。

在厦门鼓浪屿,一场“国潮市集”正吸引着大量年轻游客。00后游客李雨桐穿着改良版汉服,手持闽南传统剪纸作品兴奋地说:“我是专门为体验‘闽南文化盲盒’来的,通过AR技术扫描老建筑,就能解锁侨批故事,这种方式太酷了!”据介绍,今年暑期18-35岁年轻游客70%会优先选择具有文化沉浸感的体验项目。

在福建的青山绿水间,隐藏着一种独特的建筑奇迹——土楼。这些圆形或方形的巨型建筑,不仅是闽南人民世代居住的家园,更是中华民族建筑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今年暑假,以“福建土楼文化保护”为主题的研学营接踵而至。“白天跟着客家人学做簸箕粄,晚上在土楼天井里用天文望远镜观测星空,结合客家迁徙历史讲解星宿文化。”组织研学营的李尚老师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上线后迅速售罄,同学们穿梭在古朴的土楼中,聆听历史的低语,增长见闻。

“我省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应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进一步激发其文旅开发潜力。”福建师范大学文化产业系主任尚光一分析:“福建文旅市场正呈现‘双向奔赴’的良好态势 ——年轻游客对文化深度体验的需求日益强烈,推动传统景区挖掘文化内涵,差异化凸显文化特色,加速创新;而文旅产品的迭代升级,又进一步吸引更多年轻人主动接触、传播传统文化,形成良性循环。”

从 “观光打卡”到“深度沉浸”

在仓山区春伦茉莉花文创园,孩子们跟着花农学习采摘茉莉花,在茶艺师指导下压制花茶。“暑假以来,我们每天要接待 15-20个亲子研学团,最小的体验者才4岁。”园区负责人告诉记者,许多家长反馈,这种“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文化体验,比单纯的景区游览更有教育意义。

在宁德霞浦,海洋文化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北岐村渔民郑成贵如今有了新身份——渔耕文化体验师,他带着游客赶海、制作鱼丸,讲述霞浦滩涂的变迁故事。“现在每个月能多赚3000多元,来的游客多了,村里的海鲜干货、手工渔网也更好卖了。”郑成贵的笑容里满是喜悦。

福建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拥有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海丝文化等多元文化宝藏,我们正通过‘文化+科技’‘文化+教育’‘文化+乡村’等多种路径,让沉睡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旅发展的新动能。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文旅融合,让游客在福建的山海之间,既能感受自然风光之美,更能触摸文化根脉之魂,真正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旅新体验。”

夕阳西下,泉州蟳埔村的海边,头戴簪花的游客与渔民的剪影交相辉映;武夷山的茶山里,研学团队的笑声伴着茶香飘向远方;土楼的灯火中,年轻游客与客家人围坐在一起学唱山歌……这个夏天,福建正以文化为纽带,将山海之美、人文之韵编织成越来越多人心目中的“诗与远方”。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