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千年泉州史,今日话犹长!“丝路双城记”海外媒体团探秘泉州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08日 15:11 1 admin
千年泉州史,今日话犹长!“丝路双城记”海外媒体团探秘泉州

近日,“2025年丝路双城记暨媒体世遗泉州行”活动在泉启动。“丝路双城记”是以海上丝绸之路为纽带,让泉州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丝路节点城市,通过媒体互访、双向报道实现文化与发展经验的交流——此次海外媒体采风团走进泉州,便是要将这里的世遗故事、古今交融的活力记录下来,带回各自城市;后续泉州媒体也将回访,形成跨越山海的“双向讲述”。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高慧子 文/图

千年泉州史,今日话犹长!“丝路双城记”海外媒体团探秘泉州

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采访团体验非遗技艺竹编。

初遇泉州 镜头里的千年文脉印记

采风团先踏访历史肌理。开元寺晨光中,古榕气根垂落如帘,泰国国家电视台摄影师蹲在碑刻前调相机,镜头里明代番商修塔的记载与游客自拍杆重叠:“千年前的‘国际联结’,和现在竟这么相似。”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宋代海船残骸的榫卯纹路、青瓷碗的温润光泽,将“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繁华具象化——菲中电视台新闻编辑施安顺对着展柜里的贸易商船轻叹:“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在这里有过交集。”

非遗的鲜活让文脉有了更生动的表达。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南音演奏声刚落,泰国国家电视台专栏记者惊喜地表示:“这调子和乐器都和泰南古乐很像!”竹编老师指尖翻飞,转眼编出提篮的模样,记者们忍不住上前跟着学习:“这些太有意思了,不仅要在国内传承,也希望能传到国外。”在丰泽蟳埔,蚵壳厝层层叠叠的贝壳墙藏着海洋智慧,体验簪花时,红绳将花饰固定发间的瞬间,大家笑着说:“这是把泉州的民俗戴在了身上。”

穿行古今 笔端下的新旧活力碰撞

从历史街巷转向现代场景,采风团的笔记本上,开始记满传统与当下的对话。

石狮市跨境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内,智能化贸易服务平台的数据实时跳动着泉州与世界的贸易往来。泉州鹏泰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自动化流水线的布片跑得“欢”。“这里的生产和物流都透着智能劲儿,老港口有了新速度。”马来西亚《星洲日报》记者钟柔洁在笔记本上记下了“速度载着传统走”。来自泰国《曼谷邮报》的记者感受到泉州产业活力十足、政府服务细致,表示将向泰国企业及政府建言。

傍晚的行程藏着泉州的“双面温柔”。永宁古卫城的斑驳城墙留着海防往事的印记,不远处的洛伽寺红墙映着浪涛,海风掠过檐角时,历史与自然撞出别样韵味。夜游黄金海岸,灯光沿沙滩铺展开,泰国《今日新闻》制片人举起手机拍夜景:“白天沉得住老味道,晚上放松迎接新模样——城市本就不用在‘守旧’或‘求新’做选择。”

读懂生长 目光里的传统新生密码

行程后半段,采风团的目光里多了层感悟:泉州的传统不是封存在时光的旧物,而是能顺着时代呼吸的生命体。

惠安雕艺文创园里,老匠人持铁锤在青石上凿刻,年轻设计师把纹样嵌进茶盘。“守住旧法叫‘保’,让人喜欢叫‘活’。”在体验过影雕手艺之后,《菲律宾星报》主编李天荣说,“泉州的传统和创新是在肩并肩往前走。”海风漫进来,石刻雕凿声在风里轻漾,老手艺的节奏慢,每凿一下要等石屑落;新物流的速度快,订单数每分钟都在变,一快一慢间,却在泉州的山海间凑成了悦耳的调子。

惠女风情园里,换了布衫的记者们正学系腰带。《新加坡眼》专栏记者孙侠裹上惠女头巾,走在海边看浪打礁石,笑着说:“真传统自会扎根时代——就像惠女精神这般,连同那些老手艺、旧纹样,总有一样能留住人。”采风结束,相机存着塔影码头,笔记本记着纹样数据。他们要讲给世界的,不只是“泉州有千年历史”,更是“泉州让千年历史在今天仍有话说”。就像孙侠所说:“泉州不是锁在过去,这港口是活脉。当年船帆载文明相遇,如今数据续山海往来。老树发新枝,传统与现代缠在一处生长,这才是海丝起点的真分量。”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