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杨小博: 循着历史的“味道”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08日 21:02 1 cc

本次考古之旅的目的地是东营。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我们的记者们提出了同样的疑问:共和国最年轻的土地上也可以考古?黄河泥沙填海造陆造就了黄河三角洲,这里的绝大多数土地只有5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黄河仍在造陆不息,每年填海造陆1万亩左右。

不过,当考古领队杨小博告诉我们,这是一处盐业遗址的时候,我浅薄的历史知识迅速勾连起了几个关键词:沿海地区、盐、齐国、鱼盐之利、官山海……这渤海之畔,不仅有历史,恐怕还是具有“咸香”味道的丰厚历史。

杨小博: 循着历史的“味道”

“先考古 后出让”的土地政策有效保护了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杨小博发掘的盐业遗址就位于工地内(杨超/摄影)

在冬日凛冽的北风里,我们到达了东营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又是一个颇有时代特色的名字。在发掘面积超过6000平方米的金元盐业遗址上,一支几十人的队伍有序地忙碌着。

完整保存的盐井

这是让杨小博高兴的一天,一处完整的盐井已经被工人们清理出一半,坑壁虽有些变形,但壁上的芦苇被完好地保存下来。杨小博指挥工人们开始着手挖掘清理另一半,“一两天的时间,我们就能看到它的全貌。”杨小博告诉记者。

杨小博: 循着历史的“味道”

盐井四壁上的芦苇保存完整,遗址四周的盐碱地上仍生长着这种芦苇(王立群/摄影)

杨小博: 循着历史的“味道”

考古队员对盐井进行影像采集(王立群/摄影)

盐井与淋卤坑,都是古代卤水制盐生产单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据杨小博介绍,古人会先将从盐井中提取的卤水泼在摊场上,经过日晒,产生盐花。这时的盐花含有很多杂质,就需要用到淋卤坑。淋卤坑上面会放芦苇、草席等,将盐土堆在上面,再用卤水浇灌使之溶解,高浓度的卤水就流到下边的坑中,沙子等杂质则被过滤掉。

距离盐井不远处,考古队还发现了盐灶、储卤坑等,加上更远处的车辙,一个完整的制盐生产单元就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初步判定,这是一处金元时期的盐业遗址。”杨小博表示,“据相关文献记载,元代官方的制盐机构一般分为场、团等不同等级。场下设团,团以下为灶。一团一般有两灶或三灶,每灶又有多个盐户。”考古队已经勘探到成组分布的盐井,而且盐井直径都在十米左右,规制统一,“很多证据表明,这里应该是金元时期官营的制盐场。我们推测这里至少有两个灶,甚至三个,这里也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容纳更多生产单元。”

杨小博: 循着历史的“味道”

盐业遗址埋深较浅,考古队员细心发掘(王立群/摄影)

“我们考古工地的全称是东营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盐业遗址,它位于广饶县,黄三角农高区内,是在一次配合基建的考古前置发掘中发现的。”2024年7月,杨小博带领团队正式开启挖掘工作,“成果比我们最初预期的要好很多,根据以往的经验,盐业遗址不会有太多的遗物。我们在这里发现了盐井、涂泥坑、盐灶、蜃灰坑、制盐器物废弃坑以及大范围的车辙。更重要的是,还发现了生活区和便利盐外运的沟渠、河道。当然很多想法还需要证实,很多细节需要进一步验证。”

延续两千多年的煮盐史

广饶,处于泰沂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与黄河冲淤积平原的交汇区域。在古代,自商周始,便是重要的盐产地。鲁北沿海地区丰富的浅层卤水资源,为古人制盐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卤水比海水的含盐量要高得多,所以即便距海很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这里煮盐所用的原料也不是海水。”杨小博表示,“卤水制盐的历史从商周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时期,在鲁北地区已经有完整的脉络。区域包括无棣、沾化、河口、利津、东营区、垦利、广饶、昌邑北、寿光北、莱州等。”在中国古文字中,盐的结构就很有趣,其右上方为一“人”字,“人”字下方为一“卤”字,似乎表示制盐原料就是“卤水”。

杨小博: 循着历史的“味道”

对考古现场的泥土等采样,进行科技检测分析 (王立群/摄影)

杨小博: 循着历史的“味道”

航拍等现代技术手段在考古中被广泛运用(王立群/摄影)

传说在距今5000年前的炎帝时代,就有东夷夙沙部落“煮海为盐”之说。我们最为熟知的关于盐的历史,自然是管仲提出“盐铁专营”“官山海”。“齐国主要的盐产地就集中在今天的广饶、昌邑一带,这里成为齐国重要的战略后备基地。”杨小博笑言,商晚期的东扩,也很可能就是为了夺取盐业资源。

21世纪初,山东的考古工作者开始对鲁北地区渤海沿岸的盐业遗址进行调查,成果颇丰。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群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河崖盐业遗址群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北农场一分场一队盐业遗址距离南河崖直线距离不过两公里左右。而主导南河崖盐业遗址群发掘的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王青教授,正是杨小博的研究生导师。

直通小清河的盐场?

越来越多的遗迹被发现,越来越多的猜想被证实,其中不断出现的惊喜,让杨小博对下一步的工作充满信心:“我们已揭露出金元时期的盐井、涂泥坑、盐灶、车辙等制盐相关遗迹50多个,出土与制盐相关的石碾、陶支具、铁块等遗物,以及龙泉窑、磁州窑系的少量生活用瓷。”

一个断裂的石碾是惊喜之一。“考古界对制盐需用的摊场存有一定的争议。元代,这一区域的盐碱地无法种植粮食,石碾的存在,是摊场用于制盐的直接证据。”在杨小博看来,石碾应是修理摊场所用,因为损坏被遗弃而保留了下来。

杨小博: 循着历史的“味道”

遗址还出土了部分陶瓷器物,发现了盐户的生活区(王立群/摄影)

杨小博: 循着历史的“味道”

人工开挖的河道、沟渠被认为是盐外运的通道(王立群/摄影)

杨小博: 循着历史的“味道”

距离发掘现场不远,就是现代的盐田,杨小博偶尔会去观察,为考古挖掘提供参考(王立群/摄影)

另一个惊喜是遗迹内人造沟渠与河道的存在。12月20日,遗址发掘现场学术研讨会举行召开,多位省内考古专家齐聚广饶。“专家一致认为该遗址发掘规模大、布局清晰,反映制盐工艺流程的各环节遗迹齐全,同时还发现沟渠、河流、车辙等疑似运输交流网络通道,是迄今渤海湾南岸反映金元时期盐业生产、运输等各要素最齐全、最清晰的考古发现。”

遗址以南两公里左右,小清河自西向东穿过,奔向渤海,“从遗址到小清河有河道相连。济南自金元时期开始兴盛,小清河泺口码头最初就是盐业码头,这似乎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信息链……”从2016年进入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杨小博一直从事沿海地区的盐业和宋元海上丝绸之路的考古工作,足迹遍布鲁北地区。2024年的发掘工作即将告一段落,遗址的考古工作计划在2025年收官。自遗址向东数公里外,大片的现代盐田在阳光下闪着绚丽的光,这里依然是山东乃至全国重要的海盐产地,一如两千多年前……

来源:山东画报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