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生态中国·幸福画卷】诗经故里的诗意守护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08日 21:02 2 cc

洽川的晨雾总沾着湿意。芦苇荡沙沙响着,白鹭掠过水面,翅尖一点,荷塘便醒了。这片位于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的湿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生态系统,更滋养了中华文明最早的诗歌之花。《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千古绝唱,正是从这里流淌而出,穿越三千年时光,至今仍在芦苇的摇曳间轻轻回响。

记忆中的洽川总是湿漉漉的。儿时赤脚踩进淤泥的凉意至今难忘,泥浆从趾缝间挤出的“咕唧”声,与小伙伴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那时的我们不知道,脚下这片泥泞之地,淤积着三千年的文化沉淀,直到多年后重读《关雎》,看到“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描写,儿时在湿地采摘水草的片段才突然鲜活起来。

洽川湿地的每一处景致都镌刻着文化的密码。鸟儿在河洲上鸣叫,苍鹭在浅滩觅食,这些《诗经》中记载的鸟类,至今仍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远处观鸟塔上,几个年轻人架着相机,等待珍稀鸟类现身。我翻开随身带的《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句旁,配着现代鸟类学家的注释:“雎鸠,即鱼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种。”盛夏时节,万亩荷塘绽放,让人想起“彼泽之陂,有蒲与荷”的优美诗句;秋风起时,芦花飞舞,又恰似“蒹葭苍苍”的意境重现。

【生态中国·幸福画卷】诗经故里的诗意守护

洽川湿地(图片由合阳县融媒体中心提供)

这片湿地就像一本打开的生态典籍,记录着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壮美诗篇。如今走在湿地栈道上,随处可见摄影爱好者架着长焦镜头等待珍稀鸟类,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观察植物,曾经的养鱼人成了湿地管护员,用网兜清理着水中的漂浮物。

洽川湿地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态保护不仅是对自然的修复,更是对文明的守护。这里的每一株芦苇都延续着《诗经》的血脉,每一只水鸟都在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当夕阳为芦苇镀上金边,当月光洒在静谧的水面,我们仿佛能听见三千年前先民们的吟唱,看见中华文明最初的样貌。保护这片湿地,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就是让“蒹葭苍苍”的意境永远流传。

如今的洽川湿地,已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领略自然之美,更能感受文化之韵。孩子们在芦苇荡中奔跑的身影,与《诗经》里“采采卷耳”的描写重叠;老人们在岸边垂钓的画面,与古诗中“其钓维何”的询问呼应。这片湿地用它的复苏证明: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就能生生不息,文明就能绵延不绝。

夜幕降临,湿地渐渐安静下来。月光下,芦苇的影子倒映在水中,随风摇曳。三千年前,先民们就是在此写下“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三千年后,我们终于懂得,那位“伊人”或许就是湿地本身——需要我们永远追寻、永远珍视的生态与文化瑰宝。洽川湿地的故事还在继续,伴着《诗经》的余韵,潺潺,未绝。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