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大品牌文章正文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十大品牌 2025年08月10日 10:57 1 cc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为守护丝路农耕记忆,阳关景区以敦煌壁画中农耕场景为蓝本,创作了大型雕塑《敦煌农耕图》,该雕塑长14米,高6米。其核心“二牛抬杠”场景中,双牛躬身发力,犁铧深插泥土,农夫扶犁前倾,少年紧随播撒种子——父子组合象征技艺的代际传承。雕塑基座嵌石磨盘层叠如山,磨盘纹理似岁月刻痕,与耕者形成静与动、物与人的呼应。整组雕像隐喻农业作为文明根基的永恒性与“天道酬勤”的哲学,致敬土地孕育文明的根基力量。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二牛抬杠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这一创作并非孤立。景区同步推出“丝路农耕文化展”,陈列河西古农耕用具:从嘉峪关壁画中的直辕犁,到西夏榆林窟的曲辕犁,串联起技术演进脉络。展览与静态雕塑动态体验相映,让游客置身于“活着的历史”。

二牛抬杠:横跨大陆的农耕技术革命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二牛抬杠”作为古代畜力犁耕的核心形式,其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000年的两河流域乌鲁克文化。埃及、希腊等古国率先使用畜力牵引犁具,而中国牛耕技术的出现虽略晚(约春秋战国时期),却在东亚农耕文明中形成独特体系。战国文献《战国策》记载秦人“以牛田”,表明牛耕已成战略优势,但尚未普及;至汉代,“二牛抬杠”成为主流——两牛共负直辕横木(即“杠”),一人扶犁、二人牵牛协作,效率远超人力。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牛形牺尊

技术演进的背后是工具的革新。早期“直角轭”绑于牛角,易损伤牲畜;汉代改进为“直肩轭”,横木移至牛肩部,减少伤害并增强拉力;魏晋时期更出现“曲轭”,贴合牛肩曲线,受力更均匀。这一技术经丝绸之路东传,河西走廊成为关键中转站。西域的牛鼻穿环技术(见于春秋青铜器“牺尊”)与中原犁具结合,使耕牛操控更为精准,推动农耕效率跃升。

河西壁画:凝固在砖石上的千年农事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榆林窟第5窟 耕牛图

河西走廊的魏晋墓壁画与敦煌莫高窟经变画,为“二牛抬杠”的实践提供了鲜活佐证。嘉峪关新城5号墓壁画中,农夫左手执鞭、右手扶犁,两牛肩扛直辕,鼻环系绳,生动再现“二牛抬杠”场景。榆林窟第5窟千手观音局部就有一头白牛和一头灰牛共拉一犁。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榆林窟第25窟 弥勒经变·耕获图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莫高窟第23窟 雨中耕作

敦煌壁画更将农耕置于自然与信仰的交织中。榆林窟25窟《弥勒经变·耕获图》采用“异时同图”手法:画面左侧二牛抬杠犁地,农妇随后播种;右侧则描绘收割、扬场,诠释佛经“一种七收”的丰饶理想。莫高窟23窟《雨中耕作》则赋予农耕诗意——农夫戴笠扶犁,在墨绿山野间冒雨前行,电闪雷鸣中蕴含对风调雨顺的祈愿。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嘉峪关新城6号墓 犁地图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嘉峪关新城5号墓 犁地图

这些图像不仅记录技术,更揭示社会变迁。嘉峪关新城6号墓壁画中,单牛曲辕犁与“二牛抬杠”并存,反映魏晋时期河西已逐步推广省力化耕作;嘉峪关新城5号墓中,汉农身着红衣驾驭单牛,则暗示民族融合中农耕技术的互渗。

敦煌农耕最大“二牛抬杠”现身阳关

从汉墓砖画到盛唐壁画,“二牛抬杠”如同一根绵延的绳索,串联起东亚农耕文明的共性智慧。阳关的《敦煌农耕图》雕塑,正是将散落的文明符号重铸为永恒的图腾——它不仅是技术的复刻,更是对土地敬畏之心的具象化。当游人抚过磨盘的刻痕,仰望双牛奋蹄的瞬间,黄沙之下沉睡的犁声,便又一次随春风苏醒。(来源:敦煌市阳关博物馆)

发表评论

醉苍生 Copyright © 2013-2024 醉苍生.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